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29

第29章 隋代(1)

释慧远

释慧远(523—592年)俗姓李,敦煌人,隋代名僧。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声誉仅次于东晋庐山惠远,亦称“小惠远”。后居山西晋城(今山西省晋城市)。

慧远幼丧父,与叔同居。7岁上学,聪敏超群。13岁出家,入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东山古贤谷寺为僧,从思禅师。16岁时,思禅师命其从湛律师前往邺城,博涉大小经论,同时又师从律宗之祖慧光十大弟子中的法上、慧顺为师,而慧光的其他弟子并为其证戒指导,认真研习律宗基本经典《四分律》。苦学修行7年后,返回晋城清化寺。“众缘欢庆,叹所未闻。各出金帛,为之兴会。讲堂寺宇,一时崇敞。韩魏士庶,共通荣之”。

建德七年(578年)即北齐承光二年春,北周灭北齐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将其灭佛政策推行到原北齐境内。周武帝命原北齐境内著名僧人共集宫殿,周武帝亲谕灭佛要义道:“朕受天命,养育兆民。然世弘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皆愆化,并令废之。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礼义忠孝,于世有宜,故顺从立。且自真佛无像,则在太虚,遥敬表心。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造之致福,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费灭。父母恩重,涉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岂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诸大德谓理如何?”在场沙门大统、法上等佛界首领及高僧大德500余人均默然不语,相顾失色,无人敢答。唯慧远前出作答:“汉明以前,经像未至,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武帝道:“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须,废而不用: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慧远日:“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其义安在?若尔则三教同废,将何治国?”远又日:“诏云退僧还家,宗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方名为孝?”慧远抗争,周武帝大怒,众僧莫不畏惧流汗。僧众首领上统衍法师执远手泣日:“天子之威,如龙火也,难以犯触,汝能穷之。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后远隐居于汲郡西山苦修精研佛理。大象二年(580年),朝廷重新恢复佛教传播,远遂“长讲少林”寺。隋开皇五年(585年),受泽州刺史千金之请赴本乡。两年后往定州,接着受诏赴西京长安。于是与大法五人.“仍与常随学士二百余人,创达帝室,亲临御筵,敷述圣化,通孚家国。上大悦,敕住兴善”。又新建净影寺,远常居讲说,前来求学者700余人,皆海内佛教界英才。“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莫高于远矣”。远身长八尺,腰有九围,登座震孔,雷动蛰惊。开皇十二年(592年)受诏主持佛经翻译,整理刊定经义,当年卒于净影寺。时年70岁。隋文帝叹日:“国失二宝矣”,为之罢朝。泽州本寺古贤谷寺和净影寺为其立碑,大文豪内侍郎薛道衡撰文,大书法家内侍郎虞世基书写,名匠丁氏镌刻,时人称为“三绝”。今人汤用彤说:“隋时慧远,僧中硕望,初居大兴善寺,后以其寺****实繁,置寺别居,名为净影。海内慕风,名僧居此者亦多。”

远撰著有:《温室经义记》1卷,《观无量寿经疏》2卷,《大乘起信论义疏》4卷,《大乘义章》20卷,《大般涅槃经义记》20卷,《维摩经义记》8卷等。

参阅【唐】释道宣《续高僧传》;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

赵煚

赵煚(gui 归)(532—599年)字贤通,天水西(今礼县东)人。隋名将。官宦出身。祖超宗,魏河东太守。父仲懿,尚书左丞。

煚自幼丧父,赡养母亲至孝。14岁时,有人盗伐其父墓地树木,煲悲恸万分,将砍树者扭送官府,见西魏左仆射周惠达,只作长揖而不跪拜,陈述自己的孤苦情状,周为叹息流涕,治罪伐树者。及长,深沉有志向,涉猎书史。

后从丞相宇文泰,任相府参军,随从参与洛阳之役。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宇文泰从洛阳班师,煚自请留守,率所部和北齐大战,五战皆捷,因功封平定县男,累迁中书侍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人北周后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时信陵(在今湖北秭归县东)、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两郡蛮族反抗北周,煲提兵500人出其不意,各个击破,接着又连破蛮族和南朝陈国军队的联合进攻,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升迁荆州总管长史。保定四年f564年),武帝将出兵征齐,意欲一举攻占齐黄河以南郡县,煚建策认为“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武帝不采纳,导致失败,无功而回。后随上柱国于翼伐陈,攻克城池19座,大胜而返。累迁为御正上大夫。

煲与宗伯斛斯征素来不和,征后为齐州刺史,因事下狱,自知罪重,越狱逃走。武帝大怒,通缉追捕甚急。煚上密奏日:“征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征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此大赦”。武帝采纳其议,征被赦免,而煲从不言及此事。及杨坚为相,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不久再迁大宗伯。

入隋后,隋文帝封为大将军,晋爵金城郡公。再迁尚书右仆射,不久因事贬任陕州刺史。转任冀州刺史,颇有政绩。煲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冀州风俗不淳,市民多奸诈,煲严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于集市设置公平秤、公平尺,方便市民。文帝闻知大为赞赏,诏令作为法定制度全国推广。文帝东巡洛阳时接见煲,特嘉奖他治理冀州的政绩。尉劳道:“冀州大藩,民用殷富,卿之为政,深副朕怀。”

曾有人盗煲田中蒿,被吏所执。煚日:“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安慰后遣还,命人载蒿一车以送盗蒿人,盗者惭愧,胜过重刑。其在任即以此种方法以德化民。

开皇十九年(599年)卒,时年68岁。

参阅《隋书》卷46;

《北史》卷75

令狐熙

令狐熙(539—602年)字长熙,敦煌人。隋名臣,儒将。出身河西世族。父整,官至北周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

熙性严肃持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自处。不妄交宾客,凡所交接,必为当时名士。博览群书,尤精《三礼》,又善骑射,且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不久授帅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所历均以才干出名。后为方下大夫,袭爵彭阳县公,邑2100户。周武帝攻灭北齐,以熙留守有功,增邑600户,进位仪同,再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在任享有很高声誉。

隋文帝杨坚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不久授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晋爵河南郡公。吐谷浑侵袭边境,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楷征讨,以功晋位上开府。蜀王秀出镇西蜀,任为益州总管长史。未到任,改授沧州(治今河北南皮县东南)刺史。当时山东因北齐败亡之后,社会秩序不整,户口簿籍大多不实。熙宣喻劝慰,动员民户归乡自报户口,自来报上一万多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到洛阳,熙前往朝见.吏民恐其调任,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开皇八年(588年),诃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后历并州总管司马、雍州别驾、长史、鸿胪卿。再迁为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

隋文帝祭祀泰山回至汴州,厌恶当地虽繁盛,但多奸猾.民风不正,调任熙为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北)刺史,予以治理。熙到任后即“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文帝甚为赞赏,对侍臣说:“邺都,天下难理处也。”命相州刺史豆卢通学习令狐熙的治理办法。当年考绩为天下第一,赐帛300匹,颁告天下。

后文帝以岭南夷、越多次反叛,征拜熙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前补授,改封武康郡公。熙到任后,大力弘扬恩威信誉,当地首领相互道:“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喻,我辈岂可违乎?”于是相继归附。此前,因州、县多故,政令不畅,长吏多不得到任所,而寄政于总管府,熙全部遣往各自任所。又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有陈朝旧将、安州刺史宁猛力,据地日久,骄倨自负,依恃地方阻险,未曾拜谒其上司官长。熙亲笔写书信,以朋友相待.又遣人看望猛力母疾并赠药物,猛力感动,到府拜谒熙,从此不敢为非。熙以州县多有同名者,于是奏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欢州,东宁为融州,文帝均从其请。在职数年,上表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但臣夙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转就衰迈。昔在壮齿,犹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文帝不许其辞官,赐以医药。

熙奉诏命,令交州少数民族渠帅李佛子入朝,而佛子阴谋作乱,为拖延请求仲冬上路,熙为羁縻,准其请。有人到朝廷反映熙受佛子赂贿而应其请,文帝对熙生疑。不久,佛子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文帝大怒,确信熙受贿,遣使者将熙锁押到京。“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今湖南永州),忧愤发疾而卒,时年63岁”。文帝怒不能解.抄没其家财。

后行军总管刘方擒获佛子送达京师,言熙实未受贿,澄清事实.文帝始悔悟熙被冤屈,于是召熙四子,分别任以官职。其第四子德棻,最为有名。

参阅《隋书》卷56;

《北史》卷67

辛公义

辛公义(540—602年)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隋著名循吏。祖徽,魏徐州刺史。父辛季庆,任青州刺吏。

公义早孤.为母所抚养,亲授书传。北周天和间(566—576年),被选为太学生,以勤学苦读著称。周武帝时,被召入露门学,周武帝令他与大儒讲论道义,他以学识博深而受人敬慕。建德初年(572年),授为宣纳中士,后随周武帝灭北齐,因功迁掌治上士、扫寇将军。杨坚任周相时,又授为内史上士,参掌机要。

杨坚代周建隋,公义为主客侍郎,掌管内史舍人事,封爵安阳县男,邑200户,不久转驾部侍郎,出使江陵安辑边境。开皇七年(587年),又被派遣勾检诸马牧,得马10万匹,隋文帝十分高兴,赞日:“唯我公义,奉国罄心。”开皇九年(589年),从军平陈,以功授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吏。

时岷州陋俗,“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到任后,决心改变此俗。他下令府役将境内所能查找到的患者抬扶到州衙中厅,因天热,病者甚多,“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在厅中设置床铺,昼夜居于患者之间办理公事,出俸禄购药,请医生为之治疗,并亲自料理病人饮食。患者愈,又召见其亲属,晓之以理,谕之日:“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患者亲人皆“惭谢而去”。从此,岷州“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任牟州(治今云南牟定县)刺史。赴任先至监狱,亲自审理案件,十余日审理毕历年积案,始到州衙“受领新讼”。凡诉讼案件力求从速决断,若一时难以断案,即住宿衙内。有人劝说他说:“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公义答言:“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知,皆受感动。后有欲争讼者,其乡间父老遂劝解道:“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大多互让而止。

仁寿元年(601年),公义充扬州(治今江苏省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杨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境,即令贿赂笼络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严格执行法纪,毫不留情.于是杨暕怀恨。炀帝即位,被诬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数年后炀帝悟,拜内史侍郎。后历为司隶大夫,检校右御卫武贲郎将。卒于征途柳城郡,享年62岁。

参阅《隋书》卷73;

《北史》卷86

皇甫绩

皇甫绩(541—592年)字功名,安定朝那(今平凉市东)人。隋名臣。祖穆,魏陇东太守。父道,北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尝与诸外兄博奕,孝宽以其惰于学业,严训督责,悯绩孤幼,特意免责。绩叹日:“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厉已,何以成立?”命侍人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专心苦学,略涉经史。

周武帝宇文邕为鲁公时,引为侍读。建德初(572年),转宫尹中士。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宇文赟为太子监国。卫剌王作乱,城门被关闭,百官大多逃散。绩闻变急赴救难,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武帝知而嘉赏,迁小宫尹。宣政初(578年),录前后功,封义阳县男,拜畿伯下大夫,累转御正下大夫。周宣帝死后,绩与郑译等扶助隋公杨坚为相主持朝政,加位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公,邑千户,再拜大将军。

隋开皇元年(581年),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刺史,增邑通前2500户。后历都官尚书,转晋州(今山西太原)刺史,将赴任.对隋文帝杨坚说:“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患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予戎行,展丝发之效。”隋文帝嘉其壮志,慰劳而遣赴任。及陈朝被平定,授绩为苏州(令江苏苏州)刺史。

高知慧等在江南作乱,州民顾子元起兵响应,向绩进攻,相持八旬。子元原对绩较敬重,“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给子元写书信说:“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聊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喻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率援兵到,合击破敌。授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不久,因病还京,文帝赐以御用药物,“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时年52岁,谥日安。

子偲嗣。官至尚书主爵郎。

参阅《隋书》卷38;

《北史》卷74

赵仲卿

赵仲卿(541—605年)天水陇西(今陇西县)人。隋猛将。父刚,为北周大将军。

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宇文宪甚为称赏。从攻北齐,攻取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又与北齐将段孝先交战于姚襄城(今山西吉县),苦战多日,取胜。以功授大都督,不久统领宿卫。又参与攻灭北齐战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入朝为畿伯中大夫。王谦发动叛乱,当时仲卿奉命出使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即与总管豆卢勣发兵拒守。王谦领兵来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交战17次。及王谦被平定,仲卿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