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26

第26章 南北朝(6)

显性果敢,有干略。初在尔朱荣部为军主,擢升长流参军。永安中(528—530年),任为前军、襄垣(今山西襄垣县)太守.转尔朱荣府记室参军。从征平定元颢作战,以功加平东将军。尔朱荣死.复为襄垣太守。普泰初(531年),迁使持节、征北将军。晋州(治今山西省临汾市)刺史。后归齐高祖高欢,任为行台右丞。樊子鹄据兖州反,前西兖州刺史乙瑗、谯郡太守辛景威屯据五梁,响应子鹄。高祖以显代行西兖州事,率众讨伐反叛势力,显斩瑗,景威败逃。因功正式授为西兖(治今河南省滑县)刺史。此时梁州刺史鹿永吉又据州外叛,西魏遣其博陵王元约、赵郡王元景神率众迎接鹿永吉。显率本州兵马伏击西魏援军,斩元约等,仍与左卫将军斛律平共会大梁。拜仪同三司。后在河阴之战中深入敌阵,阵亡。赠司空公。

显“在州多所受纳,然勇绝有气干,检御左右,咸得其心力”。

显从弟绘,少勤学,博览群书,好撰述。魏时,张缅《晋书》未被朝廷认可,绘按照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注王隐《晋书》及何法盛《晋中兴书》。又撰《中朝多士传》十卷,《姓氏纂录》五十篇。又以诸家年历不同,多有差错,于是核正异同,撰《年谱录》,未及完成。北齐河清五年(566年)遭水灾漂没。绘虽博闻强记,而天性恍惚。晚又遇风疾,言论迟缓。及失所撰之书,乃抚膺恸哭日:“可谓天丧予也。”

参阅《北齐书》卷20;

《北史》卷53

梁览

梁览生卒年不详。字景睿,金城(今兰州市)人。

其先出自安定(今平凉西),避难走人西羌,世为部落酋帅。曾祖穆,以袍罕城(在今临夏市)归于吐谷浑,后又归属北魏,魏封为临洮公。祖颢,为尚书,封南安公。父钊,任河、华二州刺史,封新阳县伯。

览家世代豪富,资财甚丰。孝昌中(525—527年),秦州民莫折念生、胡琛等发动起义,览即散家财招募兵勇达3000人,镇守河州(今临夏市),抵抗起义民众进攻。后率所募兵勇从官兵镇压起义军,历官凉、河二州刺史,封安德县侯。览即任本州刺史,大力加强军事设施,整修甲仗器械,人马精锐,使西边吐谷浑不敢入侵,皆曰:“梁公在,未可行也。”永安中(528—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特诏大鸿胪王皓前往览驻地封授其世为河州刺史。永熙(532—534年),改封郡公。大统二年(536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加授览为太尉。其年,宕昌羌王梁仙定反魏,进攻河州边境,欲攻金城,览与仙定数次交战,不能胜,朝廷派大军至,共击仙定,仙定败降。大统四年(538年),迁太傅。后以病留长安,参与赵青雀叛朝廷,事平被杀。

子鹳雀,官至仪同三司、大都督。

参阅《北史》卷49

辛庆之

辛庆之生卒年不详。字余庆,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北周名臣。世为陇西著姓。父显崇,冯翊郡守,赠雍州刺史。

庆之少即以好学征选人洛阳,策对第一,除秘书郎。遇尔朱荣之乱,魏孝庄帝令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节度山东诸军进行讨伐。津以庆之为行台左丞,参与机谋议略。至邺城,得知孝庄帝暴亡,遂出兖、冀间,联络组织义兵,以赴国难。魏节闵帝元恭立,还至洛阳。普泰二年(532年),迁平北将军、太中大夫。贺拔岳为行台,启任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

大统初(535年),加车骑将军,迁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周太祖宇文泰东征,为行台左丞,兼盐池都将。东魏攻陷正平郡,欲进而攻取盐池,庆之守御有备,东魏军因难以取胜而退军。大统四年I朝(538年),河桥之役,西魏兵败,东魏攻占洛阳等地,河北守令弃城而走,唯独庆之以盐池一地抗拒强敌。当时舆论赞其仁勇。后代行河东郡事,入朝为丞相府右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度支尚书。再迁通值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加仪同三司。

庆之“位遇虽隆,而率性俭素,车马衣服,亦不尚华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风度。特为当时所重。又以其经明行修,令与卢诞等教授诸王”。魏废帝二年(553年),拜秘书监。卒于位。

庆子族子辛昂,生卒年不详。字进君,庆之族子。亦为名臣。

昂年数岁,即有成人志行。18岁,被侯景任为行台郎中,加镇远将军。随景入北朝,授丞相府行参军。大统十四年(548年),封襄城县男,转丞相田曹参军。从尉迟迥攻蜀,蜀中平定后以功授辅国将军、都督。迥表授昂为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龙安“州带山谷,旧俗生梗。昂威惠洽著,吏民畏而爱之”。又以昂长于从政,转为成都令。昂到任,即与诸生祭文翁学堂,共相欢宴。对诸生道:“子孝臣忠,师严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昂言辞恳切而理正,听者感悟,归告父老日:“辛君教诫如此,不可违之。”于是使“一方之会,风俗舛杂”的成都“井邑肃然,咸从其化”。迁为梓橦郡守,进位帅都督,加通值散骑常侍。

后入朝为司隶上士,袭爵繁昌县公。周世宗明帝宇文毓继位,授天官府上士,加大都督。再历职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转吏部。保定四年(564年),东征,昂与大将军权景宜攻取豫州。此时益州殷富,为北周朝廷及军队粮食物资的供给地,但蜀道艰险,常遭劫盗。诏命昂为特使,督管梁、益军政事务,进行整治。“昂抚导荒梗,安置城镇,数年之中,颇得宁静”。天和初(566年),陆腾镇压信州少数民族叛乱,历年不克,昂受命于通、渠等州运粮供陆腾军。此时临、信、楚、合等州民众,多有从反叛朝廷者,“昂喻以祸福,赴者如归。乃命老弱负粮,壮夫拒战,咸愿为用,莫有怨者”。又募兵3000余人,平定万荣郡民反叛。迁任渠州、通州刺史。“昂推诚布信,甚得夷獠欢心。秩满还京,首领皆随昂诣阙朝觐”。朝廷以昂能安缉边地,政绩显著,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受晋公宇文护事件牵连,又受刑罚,忧愤而卒。

参阅《周书》卷39;

《北史》卷70

赵贵

赵贵(?—557年)字元贵,天水南安(今陇西县)人。北周名将。曾祖达,魏库部尚书、临晋子。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此家居武JII。

贵少颖悟,有节操。魏孝昌中(525—527年),天下战乱,贵率乡人避难南迁,被葛荣所获,逼迫随荣。荣败,为尔朱荣别将,征讨元颢有功,授伏波将军、虎贲中郎将。从贺拔岳平关中,累迁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部众纷纷逃散,贵慷慨涕泣道:“吾闻仁义岂有常哉,行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宁可自同众人乎!”招集随从50余人,诈降悦,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赞许。贵收葬岳后,与寇洛等收集部众,进军平凉,抗拒侯莫陈悦,计议迎接周太祖字文泰。周太祖至,以贵为大都督,领府司马。侯莫陈悦被平定,以贵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任内为政清廉,民吏称善。

后拥立魏文帝有功,进爵为公,授岐州刺史,因当时军国事务繁杂。贵方重用,于是未赴刺史任,仍领大丞相府左长史。宕昌羌王梁屳定发动叛乱,以贵为陇西行台,率兵讨平屳定。从周太祖收复弘农,战沙苑,以功拜侍中、骠骑大将军,授雍州刺史。后与东魏交战亡B山,贵为左军,误军机,被免官。不久,复职授御史中尉,加大将军,赐性乙弗氏。又以柱国大将军征蠕蠕于广武,斩首数千级。累迁为太保、大宗伯。周孝闵帝立,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食邑万户。贵与独孤信等与周太祖宇文泰共同征战,名位相当,同为八柱国。后以功臣元勋自居,对晋公宇文护摄政甚为不满,与独孤信等共谋杀护,事发被诛。

参阅《周书》卷16;

《北史》卷59

赵昶

赵昶(chang敞)(?—558年)字长舒,天水南安(今陇西县)人。西魏名将。曾祖赵襄,官北魏中山郡守,迁居山西代州。祖泓,广武令。父琛,上洛郡守。

昶少时聪敏,有志气,守节操,20岁时即以才力闻名。孝昌中(525—527年),起家拜都督,镇小平津。魏北中郎将高千甚为敬重,以昶行临涣、北梁二郡事。大统初,任北魏陕州长史、中军都督。西魏文帝大统九年(543年),清水氐族首领李鼠仁凭借险要作乱.周文帝以昶为使者,先行游说李鼠仁。昶对李晓以祸福大势,李部下持刀威胁,昶毫无惧色,镇定自若,感动李鼠仁率军投降。后又说降反叛的氐族首领梁道显,解南由(今陕西陇县)之围,东秦州刺史魏光因迁徙其豪帅40余人并其部落于华州,宇文泰即以昶为都督走行治理统领。以功封章武县伯。

大统十五年(549年),拜安夷(治今青海省西宁东)郡守。境内“氐族荒旷,世号难治。昶威怀以礼,莫不悦服。期岁之后,乐从军者千余人!”加授帅都督,行南秦州事。平定氐帅盖闹,与史宁击破宕昌羌、獠20余万。迁武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诸州军事。恭帝初年,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境内潭水羌叛,杀阶陵、潭水二郡守。昶率步骑5000讨平,以礼施怀人民,安抚优待氐羌俘虏,氐羌臣服罢兵。周太祖宇文泰曾赞誉说:“不烦国家士马而能威服氐羌者,赵昶有之矣。”周世宗初,凤州人仇周贡、魏兴等反,拥众8000余人,攻破广化郡,分兵西进,围广业(今甘肃成县南部镡河一带)、修城(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二郡。广业郡守薛爽、修城郡守杜杲等请昶救援。魏兴等知昶将来,还据泥功岭,设伏六道以待昶。昶至,遇伏,奋力搏战而大破魏兴部,广业之围亦解,昶追至泥阳川而还。后又有兴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等叛,攻没郡县,昶先后讨平。

明帝宇文毓总其功进爵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明帝二年(558年)拜宾部中大夫,病卒。

参阅《周书》卷33;

《北史》卷69

辛术

辛术(500—559年)字怀哲,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北齐名臣。父琛,官龙骧将军、南梁大守。

术少明敏,有识度。初任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同主持营建邺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迁尚书右丞,外放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太守,任内有能名。去职时,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上书,请求为术立碑颂德。

武定六年(548年),侯景叛,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封江夏县男,与高岳等破侯景,擒萧明,以功迁东徐州(治今江苏铜山县)刺史,为淮南经略使。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侯景征江西租税,术率诸军渡淮断其后,烧其所征稻谷数百万石。还镇下邳,百姓士人随术北渡淮河而来者3000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齐文宣帝高洋得知后敕令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北齐行台兼管人事的规制,自术开始。安州刺史、临清太守、盱胎蕲城二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罚没资财尽赐术,而术三次辞谢,朝廷不许,于是术皆送与官府,不再向朝廷报告。邢邵知其事,与术书道:“昔钟离意云,孔子忍渴于盗泉,便以珠玑委地。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

后王僧辩大破侯景军,术招抚安辑,20余州先后归属北齐,术移镇广陵(今河南省息县),获秦所制传国玺送邺城,齐文宣帝以玺告于太庙。此玺经两汉,又传魏、晋,再传南朝宋、齐、梁,后侯景得之,景败,侍中赵思贤以玺奉送于术。术再迁职为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会集朝中贤臣,议定律令。又任吏部尚书,“性尚贞明,取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考之前后铨衡,在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年,文宣帝令术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命题考试,人无怨谤,所选人员,后均职位显要通达。

术清俭寡思欲,勤于所任职位,未曾怠懈,而治军以威严,理民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货物,一毫无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余卷,并顾、陆之徒名画,二王以下书法,数亦不少,俱不上王府,唯入私门。及还朝,颇以饷遗贵要,物议以此少之”。天保十年(559年)卒,时年60岁。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青州刺史。

子阁卿,仕为尚书郎。

次子衡卿,有学识,开府参军事。隋初,为太常丞。

参阅《北史》卷50

权景宣

权景宣生卒年不详。字晖远,天水显亲(今秦安县)人。北周名将。父昙腾,魏陇西郡守。

景宣少时聪敏有悟性,豪侠爽直,乡里称赏。年17岁,魏行台萧宝夤见而稀奇,表授轻车将军。及宝夤败,景宣回归乡里。周太祖宇文泰平定陇右,擢授行台郎中。魏孝武帝西迁,授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加平西将军、秦州大中正。大统初(535年),转祠部郎中。

景宣晓兵法,有智略。从宇文泰攻拔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血战沙苑(今陕西省大荔县),皆奋勇拼杀,冲锋陷阵。以功转外兵郎中。从开府于谨援助洛阳,受命督课粮储军需,卓有成效,使大军供应充裕。洛阳收复,修缮宫室,景宣率3000人为先部,在外采运木石材料。会东魏兵来攻,守军撤退,属城悉叛而归附东魏,景宣所部被隔断归路。景宣领20骑,且战且走,从骑尽没,景宣先投匿民家,后伪作宇文泰书,招募丁壮500余人,保据宜阳。东魏军来攻,惧景宣而不敢进。景宣西出与仪同李延孙相会,攻孔城。于是洛阳以南,又归附西魏。宇文泰即留景宣守张白坞(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节度东南义军。后又攻取襄城,击退东魏进攻洛阳之军。被征召入朝,以功封显亲县男,邑300户,除南阳郡守。“郡邻敌境,旧制,发民守防三十五处,多废农桑,而奸宄犹作。景宣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楼,多备器械,寇盗敛迹,民得肆业。百姓称之,立碑颂德”。朝廷特赏给粟帛,以表彰其政绩。迁为广州(治今河南省鲁山县)刺史。

侯景由南朝以河南之地归降北朝,景宣随从仆射王思政经略接应。后侯景又叛北朝,西魏恐东魏占取其地,以景宣为大都督、豫州刺史,镇乐口。景宣兵不满千人,击败东魏进攻,前后斩3000余人,东魏兵退。进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镇荆州,攻取南梁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随郡(今湖北省随州市),惩治地方首恶,平定应、礼、安、随诸地。进授并、安、肆、郢、新、应六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又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同,加侍中,兼督江北司二州诸军事,进爵为伯,转安州刺史。孝闵帝宇文觉继位,征为司宪中大夫,除授基、都、陕平四州五防诸军事、江陵防主,加大将军。

保定四年(564年),率部东讨河南,收降豫、永二州。天和初(566年),授荆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进爵千金郡公。南朝陈湘州刺史华皎以州来降,求请援兵。景宣受命统水军与皎俱下,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南陈军已至。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骄傲恣纵,多自矜伐,兼纳贿货,指挥节度,朝出夕改。将士愤怒,莫肯用命。及水军始交,一时奔北,船舰器仗,略无孓遗”。朝廷不忍加罪,就军赦免。不久,病卒。赠河、渭、鄯三州刺史,谥日恭。

子如璋,位至开府、胶州刺史。

次子如玖.官仪同大将军、广川县侯。

参阅《周书》卷28;

《北史》卷61

李贤

李贤(502—569年)字贤和,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北周名将。曾祖富,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阵亡。祖斌,袭领父兵,镇守高平,于是徙居高平(今宁夏固原)。

贤幼有志向,9岁从师受业,读书求知大略,不注重章句细节。有人说:“学不精勤,不如不学。”贤答道:“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14岁遭父丧。抚训诸弟,甚为亲密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