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25

第25章 南北朝(5)

人朝为主衣都统,加中坚将军,转前军将军。追赏营田之勤,拜游击将军,迁龙骧将军、太府卿。绍量工节用,去繁就简,凡有赐给。千匹以上皆专为复奏,然后支出。灵太后嘉其用心,命绍每月入见,凡有利国便民之事,均令面陈。后外放为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在任“清慎守法,颇得民和”。再入朝,复为太府卿。武泰元年(528年),河阴之变中遇害。

参阅《魏书》卷79;

《北史》卷96

杨机

杨机(475—534年)字显略,天水冀(今甘谷县)人。北魏名臣。祖伏恩,任郡功曹,大夏赫连屈丐时携家出奔洛阳,因此家于洛阳。

机少时即有志向气节,为士大夫阶层所称道。河南尹李平、元晖相继召署为功曹,晖更以郡事尽委于机。有人劝晖:“弗躬弗亲,庶人弗信,何得委事于机,高卧而已。”晖日:“吾闻君子劳于求士,逸于任贤。故前代有坐啸之人,主诺之守。吾既委得其才,何为不可?”从此机声名更著。

后奉朝廷召聘任正式官职。当时各皇子封国之官,多非其人,诏命选清廉正直之士委以其职,机被荐举为京兆王愉国中尉,“愉甚敬惮之”,辖内肃整。迁给事中、伏波将军、廷尉评。延昌(512—515年)中,行河阴县(在今河南孟津县)事。机在任“当官正色,不避权势,明达政事,断狱以情,甚有声誉”。平东将军、荆州刺史杨大眼启请调任其府长史。熙平(516—518年)中,为泾州平西府长史。不久,又调任河阴令,转洛阳令,任内“京辇伏其威风,希有干犯。凡诉讼者,一经其前,后皆识其名姓,并记事理,世咸异之”。迁镇军将军、司州治中,转别驾。

荆州少数民族叛乱,机被迁任兼尚书左丞、南道行台,进行征讨。乱平还京,任中散大夫。又迁任别驾、州牧,高阳王雍所任事务多委之于机。又出任清河内史,转左将军、河北太守,所任之地皆有政绩,时誉称其才干。建义初(528年),拜平南将军、光禄大夫兼廷尉卿。再迁为安南将军、司州别驾,行河南尹、安西将军、华州刺史、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度支尚书。

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家贫无马,多乘小犊车,时论许其清白”。

永熙三年(534年),高欢率军至洛阳,魏孝武帝元修西奔陇右,机与留守京师主将辛雄等同时被杀,年59岁。

参阅《魏书》卷77;

《北史》卷50

李琰之

李琰之(?—533年)字景珍,小字默蠡,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司空李韶族弟。北魏名相。

少即负盛名,时人号日神童。从父司空李冲深为赞叹,常言:“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供给所需,爱同己子。

弱冠举为秀才,彭城王勰辟为行台参军,又被侍中李彪启用兼著作郎,修撰国史。再迁国子博士,领尚书议曹郎中,转中书侍郎、司农少卿、黄门郎,修国史。再历国子祭酒,转秘书监,兼七兵尚书、太常卿。孝庄帝继位,太尉元天穆北伐葛荣,以琰之兼御史中尉,为北道军司。军还,授征东将军,仍兼太常。

外调为卫将军、荆州(今河南邓县)刺史。接着,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加散骑常侍。琰之虽以儒者学问为业,而每自言家世为将,云己亦有关西尚武风气。及至州郡,喜好射猎,以示威武。尔朱兆入洛,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为庄帝外戚,诬陷其谋投奔南朝,被囚执,修延仍自行主州事。州人起而杀修延,共推举琰之复任州职。孝庄帝继位,征授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533年)卒。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日文简。

琰之少而机警,善谈,经史百家之说无所不读.朝廷每有难决之事,多访询质疑。尝评日:崔光学识博而不精,刘芳则精而不博,己则学兼二子,博且精。每休闲之际,闭门读书,不与外界交往。曾说:“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之身)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遇疑难,常向琰之求教辨析。自以为不及。

二子:纲、惠,并从孝武帝入关中。纲位至宜州刺史,仪同三司。

参阅《魏书》卷82;

《北史》卷100

辛雄

辛雄(?—534年)字世宾,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北魏后期重臣。父畅,汝南、乡郡太守。

雄有孝性,颇涉书史,好刑名,廉谨雅素,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为世人所称道。任给事中,十年不迁。清河王怿任其为司空户曹参军,管理田曹事务。迁司徒户曹参军,处事平直,尽心政事。所办事务人心悦服,深受清河王赏识,常对人讲:“必也无讼,辛雄有焉。”历任尚书驾部郎中、三公郎。朝廷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辩,多从雄议,享有盛名。孝昌元年(525年),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叛投南朝,萧衍遣萧综来据守彭城。魏大都督、安丰王延明进击南朝军,盘桓不进。朝廷乃诏雄为太常少卿元诲之副使、持节,督促进军,有违令者即斩决。魏肃宗对雄日:“诲,朕家诸子,标以亲懿。筹策机计,仗卿取胜耳。”至军,勒令各军并进徐州,南朝守将萧综被迫归降。以功授司空长史。于是声名愈隆,朝中诸臣皆慕其名,欲屈身为其副佐。右仆射元钦称赞辛雄,“省中诸人莫出其右”。左仆射萧宝寅日:“吾闻游仆射云:‘得如雄者四五人共治省事,足矣。’今日之赏,何其晚哉!”雄著《禄养论》,称:“仲尼陈五孝,自天子至庶人无致仕之文。礼记日八十,一子不从政;九十,家不从政。郑玄注云,复除之。然则,止复庶民,非公卿大夫士之谓。以为宜听禄养,不约其年。”魏肃宗采纳其议。

荆州少数民族暴动,诏雄以行台左丞与前军临淮王或东趋叶城,别将裴衍西通鵶路。军至汝滨,北沟求救,或以路远道别。各有授命不欲往援,雄劝日:“今裴衍未至,王士众已集,蛮左唐突.扰乱近畿,梁汝之间,民不安业,若不时扑灭,更为深害。王秉麾阃外.唯利是从,见可而进,何必守道,苟安社稷,理可专裁。所谓臣率义而行,不待命者也。”遂签以进军令,发动进攻,暴动民众走散。在军上疏日:“凡人所以临坚阵而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则求荣名,二则贪重赏,三则畏刑罚,四则避祸难。非此数事,虽圣王不能劝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明主深知其情,故赏必行,罚必信,使亲疏贵贱、勇怯贤愚,闻钟鼓之声,见旌旗之列,莫不奋激,竞赴敌场,岂厌久生而乐早死也,利害悬于前,欲罢不能耳。自秦陇逆节,将历数年;蛮左乱常,稍已多载。凡在戎役,数十万人,三方师众,败多胜少,迹其所由,不明赏罚故也。”迁尚书右丞,寻转吏部郎中。上书疏提出:“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以礼律。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任贤之功也。……郡县选举,由来共轻,贵游俊才,不肯居此。宜改其弊,以定官方。请上等郡县为第一清,中等为第二清,下等为第三清选补之法,妙尽才望,如不可并,后地先才。三载黜陟,有称者补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历郡县不得为内职。则人思自勉,上下同心,枉屈可伸,强暴自息,刑政日平,民俗奉化矣。”后庄帝立,任为度支尚书兼侍中、关西慰劳大使。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民命。三言课调之际,使丰俭有殊,命州郡量检,不得均一。四言兵起历年,死亡者众,或父或子,辛酸未歇,见存耆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五言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睦、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门间。”迁都官司尚书、行河南尹。累转为吏部尚书、左仆射。孝武帝南出巡狩,以雄留守京师。此时官场腐败,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永熙末(534年),孝武帝西奔陇右,高欢率军至洛阳,集朝士于永宁寺,指斥雄等“处不谏诤,出不陪随,缓则耽宠,急便窜避,臣节安在?”与尚书崔孝芬、刘钦等同时被杀。时年50岁。

参阅《魏书》卷77:

《北史》卷50

段荣

段(478—539年)字子茂,姑臧武威(今武威市)人。北齐名臣。祖信,仕北凉沮渠氏。北凉灭,入于北魏,以河西豪族徙置北边,家于五原郡。父连,任安北府司马。

荣少好历术,专意于星象研究。正光中(520—524年),对人言:“吾今观玄象,察人事,不及十年,当有乱矣。乱起此地。天下因此横流,无可避也。”不久,其预言实现。荣初依杜洛周,因此投尔朱荣部。齐神武帝高欢起兵,荣极力赞成拥护。高欢南攻邺,留荣镇守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仍授定州(今河北定州)刺史。在高欢久攻邺城中,荣转输运送军需粮草源源不断。高欢人洛阳,论功封为姑臧县侯,转授瀛州(今河北河间市)刺史。荣妻为神武帝高欢武明皇后长姊,荣恐高欢招致私亲非议,固推让于其他将领,竟不赴任。后历相、济、秦三州刺史,所历之地受百姓爱戴。神武帝高欢将攻关右.荣以为时机不至,尚未可,神武帝未听,及至败于渭水,乃叹道:“不用段荣言,以至于此。”后迁山东大行台,领本州流人大都督,甚得民众拥护。

卒后赠送太尉,谥日昭景。皇建初(560年),配享神武庙庭。次年,重赠大司马、尚书令、武威王。

长子韶,字孝先,少工骑射,有将领才略。以武明皇后甥,神武帝甚为爱重。神武拒尔朱兆于黄河,惧兆兵众。韶日:“所谓众者。得众人之死,所谓强者,得天下之心。尔朱裂冠毁冕,拔木塞原,芒山之会,缙绅何罪,杀主立君,不脱旬朔。天下从乱,十室而九。王躬昭德义。诛君侧之恶,何往而不克哉!”神武道:“吾虽以顺讨逆,恐无天命。”韶又道:“闻小能敌大,小道大淫,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今尔朱外贼天下,内失善人,智者不为谋,勇者不为斗。不肖失职,贤者取之。复何疑也。”遂与挑战,大败尔朱兆。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司空、司徒,进爵姑臧县公,封平原郡王。

参阅《北史》卷54

《北齐书》卷16

梁屳定

梁屳(xian 先)定(?—541年)羌族。宕昌国主。

宕昌国(都城即今宕昌县城)是一个羌人政权,为宕昌羌所建。西晋末年,“有梁憨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至梁憨之孙梁弥忽时,通使北魏,宕昌国政权正式为北魏所确认。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同年,南朝梁以弥博为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为报答梁的封爵,梁弥博亲自向梁朝贡,进献甘草、当归等。弥博之后梁屳定继为宕昌王。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陇南氐族起义反魏,梁屳定配合氐族起义,亦起兵叛魏,率兵进攻魏河州(今临夏市)欲攻金城(今兰州市),西魏派遣仪同三司段敬讨平之。西魏以梁屳定为要安藩王、南洮州刺史。后改南洮州为岷州,屳定仍为岷州刺史。

大统七年(541年),梁屳定又举兵反魏,屯兵于赤水城(即古索西城,在今岷县东北梅川乡红水沟口)。西魏秦州刺史独孤信率兵讨伐,军未至,而屳定为其部下所杀。

梁屳定死后,其子梁弥定继位。至566年,宕昌国为北周所灭。宕昌政权最盛时,田土疆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部众二万余落”。宕昌政权有记载的历史达142年,通过与中原南北朝大国频繁交往,吸收先进文化,使宕昌羌族实现了由畜牧阶段向农业阶段的过渡。

参阅《周书》卷49;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赵善

赵善(?—541年)字僧庆,赵贵宗兄,天水南安(今陇西县)人。西魏宰相。祖国,魏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更,安乐太守。

善美容仪,年幼好学,沉着有毅力,并宽怀大度。初为尔朱天光长史,深受天光器重,军中机谋,无不参与。累官至雍州刺史。天光为关右行台,表善为行台左丞,加都督、征虏将军。普泰初年升大行台尚书,封北山县伯。天光与齐神武帝高欢交战,战败被杀,善请求收葬天光,高欢义而许之。贺拔岳总管关中,仍任为长史。后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善同部属诸将拥戴周文帝。

魏孝武帝西迁后,改封襄城县伯,历任尚书右仆射,进爵为公。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转左仆射,兼侍中,监著作,领太子詹事。九年(543年),芒山之役失败被俘,死于东魏。

善气度过人,虽官居宰相,但谦虚谨慎,从不贪功推过,“其职务克举,则日某官之力;若有罪责,则日善之咎也。时人称其公辅之量。(周)太祖亦雅敬重焉”。诏赠大将军、大都督、四州诸军事,岐州刺史,谥号敬。

长子度,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次子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浙、资二州刺史。

参阅《周书》卷34;

《北史》卷59

李弼

李弼(494—557年)字景和,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1】。北周名将,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六世祖振,后燕慕容垂黄门郎。父永,魏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时有大志,膂力过人。遭魏乱,对亲近说:“大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以求仕。”初为别将,先后从尔朱天光、贺拔岳征战,攻破万俟丑奴等起义军。后从侯莫陈悦,屡立战功。侯莫陈悦害贺拔岳,周太祖宇文泰讨伐悦,弼谏悦解兵谢罪,悦不从,弼背悦从宇文泰,悦败亡,泰对弼道:“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

大统初(535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攻弘农。与北齐高欢会战沙苑(在今陕西大荔县),弼军为敌所袭,弼率90骑横截敌兵,敌分为二,苦战终获大胜。进爵赵郡公。大统四年(,538年),从字文泰进攻洛阳,为先锋,以计斩东魏将莫多娄贷文;又与高欢战河桥(在今河南孟县南),身受七伤,遂为敌所俘,佯装倒地,视傍有马,跃起乘马而走,敌不能追。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西魏废帝元年(552年),赐姓徒何氏,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宇文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孝闵帝宇文觉称帝建北周,授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弼每征讨,朝受命,夕便引路,略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兼性沉雅,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卒于位。周明帝宇文毓即日举哀,三临其丧。谥日武,追封魏国公,配享太祖宇文泰庙庭。

子曜居长,因次子晖尚周太祖宇文泰女义安长公主,故以晖嗣。晖历岐州刺史、梁州总管。曜封邢国公。

晖弟衍,历义州刺史、上大将军。人隋,晋位柱国,拜安州总管。

衍弟纶,最知名。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阳郡公。

纶弟晏,开府仪同三司、赵郡公。

参阅《周书》卷15;

《北史》卷60

宋云

宋云生卒年不详。敦煌人。北魏著名旅行家。

云生平具体事迹不详。神龟元年(518年)十一月,北魏胡太后遣云为使者,与崇立寺和尚惠生一起向西域求取佛经。云与惠生由魏都洛阳出发,经青海吐谷浑国都城,鄯善、于阗,越葱岭,过唳哒国,到达天竺乾陀罗国,求得佛书170部。至正光三年(522年)二月,始回到洛阳,历时三年又三个月时间。宋云与惠生所过之处,拜会各国国主与名僧大德,对沟通中国与中亚及印度各国的友好联系产生积极影响。回国后,惠生撰写了《行记》,宋云亦将其经历撰成《宋云家记》,作详备记述,成为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曾引述其行记。

参阅【清】张澍《续敦煌实录》

宋显

宋显生卒年不详。字仲华,敦煌效谷(今敦煌市境)人。北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