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24

第24章 南北朝(4)

萧道成镇淮阴,时崇祖戍朐山,受道成节制,甚受重视,崇祖对其妹夫皇甫肃道:“此真吾君也。”遂与之深交。道成威名日重.宋明帝愈益忌疾,征道成为黄门郎,欲谋害之,崇祖为道成谋划得免.于是更相亲近。元徽末(477年),道成为防止遭祸,令崇祖人北魏。崇祖领数百人将人魏界,遇废帝刘昱被弑杀,被召还都。

萧道成称帝建南齐,崇祖成为亲信重臣。迁豫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刺史,监豫、司二州诸军事,封望蔡侯。建元二年(480年).魏将刘昶攻寿春,崇祖于城西北立堰堵塞淝水,使数千人守之。魏军来攻,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持,日晡时,决小史堤,水势奔下,魏攻城之众,溺死千数,大众退走”。捷报朝廷,齐高帝萧道成谓朝臣日:“崇祖恒自拟韩(信)、白(起),今真其人也。”晋职为都督,给鼓吹一部。又大破魏军于下蔡城。

齐武帝萧赜继位,崇祖被授为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武帝为太子时,其弟豫章王萧嶷深受高帝道成宠爱,崇祖不依附太子。及崇祖大破魏军还朝,豫章王与其密议,萧赜深为怀疑对己有谋.因此曲意礼敬崇祖,酒后对崇祖说道:“世间流言,我已豁怀抱,自今以后,富贵见付也。”崇祖拜谢。崇祖离开后,高帝道成因边境事急。命崇祖连夜出发赴边境,不得向太子辞别以延误时日。而太子萧赜则误以为崇祖对己无诚心,衔恨。永明元年(483年),太子萧赜继位,是为武帝。随即以其与荀伯玉“构扇边荒”的罪名被诛杀。

崇祖从父兄荣祖,亦有干才,深受齐高帝萧道成器重,依为“豫佐命勋”,封将乐县子,历官寻阳王相、南新蔡太守。

参阅《南齐书》卷25、28;

《南史》卷25

李冲

李冲(450—498年)北魏名相。字思顺,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出身士族,其曾祖父李暠为西凉创建者。父亲李宝为敦煌公,“沉雅有度,而骁勇得人心”。

冲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养。承常言:“此儿器量非恒,方为门户所寄。”冲沉雅有大量,随兄至官所。当时各地方官子弟多骄横侵扰民间,冲与承子韶“独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为中书学生。善交游,不妄戏乐,受到时辈敬重。孝文帝初年,为秘书中散,迁秘书郎、给事中,开始参与朝政。

太和九年(485年),秉政的冯太后接受冲建议,颁布均田制。为推行均田制,冲针对豪强广泛荫庇民户的现象,又于太和十年上疏建议实行三长制,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赋役。冲指出:“若不因调时,百姓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因民之欲,为之易行。”朝廷大臣恐旧行九品差调之法推行已久,一旦改法,引起扰乱。冯太后积力支持冲,日:“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于是着力实行,“遂立三长,公私便之”。接着,冲又建议颁行新的租调役制。因推行新政和改革有功,升为中书令,加封散骑常侍,赐爵顺阳侯。从此为冯太后所倚重,恩宠日盛,进爵陇西公,冲仍谦虚待人,分散财物,周济近自姻亲,远及乡间。受人称赞。但对家人管理甚严。冲从甥阴始孙孤贫,往来冲家,待之如子侄。有人求官,由始孙送马于冲,始孙受马后未向冲言及送马事。后借故将马借与冲,马主见冲乘马而不得官,向冲自陈经过。冲闻知大惊,执始孙送民府治罪。其身处权要而自律自厉.冈0正不念爱恶,使朝野敬仰。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更加器重冲,“待接有加”,“亲敬弥重”。孝文帝每制订礼仪或律令,均听冲之意见,而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俱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于是天下翕然。及殊方听望,咸宗奇之”。封荥阳郡开国侯,迁至侍中、吏部尚书。

493年,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冲为镇南将军、侍中少傅,主管营建新都工程。期间,孝文帝又实行禁胡服、禁鲜卑语、定族姓、尊孔崇儒等改革,冲积极参与协助,出力最多,进封为咸阳王。

迁都洛阳的同时,孝文帝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伐齐,至洛阳,令冲留守京都洛阳,升为尚书仆射。冲勤于政事,积劳成疾,暴病而卒,时年49岁。孝文帝闻冲卒,“发声悲泣,不能自胜”。诏书褒述其美日:“可谓国之贤也,朝之望也。”谥日文穆。

冲为人明断慎密,不计恩怨,为官不徇私情,廉洁不贪,竭诚事主,深受冯太后、孝文帝知遇。他协助孝文帝改革,“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成为北魏“孝文改制”的中坚,为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日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受到社会舆论指责。

子延寔,袭父爵。官至濮阳郡公、太傅,出为侍中,东道大行台,都督、青州刺史。谥日孝懿。

次子休纂,颇有父风。官至太子舍人,追封高阳郡公。

季子延孝,官至尚书屯田郎中。晋封临颖县人。

参阅《魏书》卷53;

《北史》卷100

阴铿

阴铿(keng 坑)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南朝时著名诗人。

其先为河西望族,五世祖阴袭,随南朝宋高祖刘裕南迁至南平郡(治今湖北公安县)。祖父智伯,与梁武帝友善,父阴子春善诗,在梁朝曾任东莞太守,梁、秦二州刺史,以廉洁著称,后征为左卫将军,迁侍中。铿生于梁朝,随父在南方长大。自小聪慧异常,“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

铿在梁朝曾任湘东王法曹行参军,虽做高官,并不守当时森严的等级观念约束,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与宾客宴饮,曾亲手斟酒敬仆。众座皆笑,铿日:“吾济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侯景作乱,铿被叛军俘获,被在叛军中曾受他敬酒者所救。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代梁建陈。铿任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受诗人徐陵推荐,诗名为陈文帝所知。文帝宴请群臣,庆贺安东宫落成大典。铿奉诏赋诗,援笔成篇,即著名五言诗《新成安东宫》:“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鸥仰,连翩贺燕来。重檐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描绘安乐宫的雄伟壮丽,写出宴会的盛况,深得文帝赞赏。铿在陈朝历任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等官职。

铿诗作成就甚高,是杜甫十分赞赏的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自称“颇学阴何苦用心”;又在《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铿是南北朝梁陈时代著名的诗人,与何逊齐名,有“阴何体”之称。在当时诗坛上,轻靡淫丽的宫体诗大为盛行,宫廷诗人以描绘闺情、声色为能事。他“承齐梁颓靡之习,而能独运匠心”,以“清丽简远”的写景诗著称于时,能汰尽铅华,别具新姿,毫无脂粉气息。他突破宫体诗的樊篱,从自然界选取题材。他的五言诗,是由汉魏乐府五言诗过渡到唐代五言律诗的桥梁,他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先躯。如《开善寺》诗曰:“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登I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淹留惜末及,幽桂在芳丛。”《晚出新亭》诗日:“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为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等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有诗集三卷,至隋仅存一卷。

参阅《陈书》卷34;

《南史》卷64

杨大眼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氐族。仇池国主杨难当之孙,北魏勇将。世居仇池(今西和县南)。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问随父归顺北魏.迁居洛阳,遂在北魏朝中任小吏。

大眼自幼习武,勇敢敏捷,尤善行走,奔跑如飞。太和中(477—499年),起家奉朝请。北魏议决南伐,此时尚书李冲选拔出征将帅,大眼自荐,李冲不允,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将一根3丈长的绳子,系于发髻,快速奔跑,绳子在脑后飘起,直如飞箭,奔马追赶不及。旁观者无不惊叹。冲日:“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被提拔为军主,后又升为统军,屡次出征江、淮一带,所经战阵,莫不勇冠三军。以功封安成县开国子.食邑300户。相继担任直阁将军、东荆州(治今河南省泌阳县)刺史等职。大眼妻潘氏,亦善骑射,来军中探视大眼,每于攻战游猎之时,大眼令妻戎装跨马,或共赴阵鏖战,或并驱林壑。在营幕中,同坐诸将佐前,言笑自得,大眼指称为潘将军。

正始四年(507年),南朝萧衍遣将王茂先率众数万至樊雍,招诱当地土著居民组建宛州,又令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军主曹仲宗等领众2万袭据河南城。魏世宗以大眼为武卫将军、假平南将军、持节,率诸将进击王茂先军,大败南朝军,斩其辅国将军王花、龙骧将军申天化,俘7000余人。萧衍又遣其舅张惠绍总率诸军,袭据宿豫。魏世宗再假大眼平东将军为别将,与都督邢峦攻破敌军。遂乘胜长驱而进,与中山王元英同围钟离。大眼驻军城东。守淮桥东西二道。遇水泛涨,大眼部属刘神符、公孙祉争桥奔退,大眼节制不力,被免官徙至营州。永平中起复为试守中山内史。不久,高肇率兵征蜀,宣武帝担心梁军乘机进攻,任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率军防守淮、淝一带,与梁军交战数次,屡立战功,声名远著,相继加任光禄大夫、平东将军。大眼到京师领命,京师吏民百姓慕其英勇,倚门出巷,观者如市,想望其丰采。

孝明帝时为荆州刺史,在州二年,卒于任。

大眼以骁勇著名,“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朝诸将无不畏惧。淮、泗、荆、沔一带儿童有啼哭者,大人唬以:“杨大眼至!”儿童即止哭。有人曾问大眼:“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于人。”大眼答道:“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时人以为大眼之骁勇,不亚于三国时关羽、张飞。

大眼虽不甚识字,但常让人为其诵读,坐而听之,皆能记其内容。凡作露布,皆以口授。三子:长甑生,次领军,次征南,气干均有父风。

今洛阳有《杨大眼造像碑记》,被书法界誉为魏碑中的“峻健丰伟之宗”。

参阅《魏书》卷73;

《北史》卷37

胡充华

胡充华(?—528年)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司徒胡国珍之女,北魏皇后,执政多年。

其姑为尼,精通佛经大义,宣武初,进宫讲道。言胡氏姿容秀美,赋性聪悟,多有才艺,因被宣武帝元恪召见得宠.封为承华世妇。魏有立太子必杀其母之规。胡氏生皇子元诩,由承华进为充华嫔。延昌四年(515年)元诩被立为太子,按旧制,其母胡氏应处死,宣武帝念及即位时母后被杀惨状,废止旧俗。熙平元年(516年),宣武帝去世,6岁的肃宗元诩继位,称孝明帝,尊母胡充华为皇太妃,不久又尊位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称制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为诏,自称朕.文武大臣上疏奏本称殿下。

胡氏“性聪悟,多才艺”,临朝听政共13年(516—528年)。执政初期,她“亲览万机,手笔断决”,曾“纳冤讼”,又“亲策孝秀、州郡计吏于朝堂”,使朝纲整肃,百官敬业。曾与肃宗在华林园宴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赋七言诗。胡氏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帝诗曰:“恭己无为赖慈英。”又尝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之,敕示文武。

胡氏崇尚佛事,临朝后,佛事日炽,到处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建筑规模宏大,为历代第一。当时,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尼僧200余万人,仅洛阳一地就有1367所。洛阳龙门山、伊阙山造石窟寺,前后用工80多万人。朝臣李崇、张普惠等人上疏诤谏,胡氏执迷不悟,使得国库拮据,生灵涂炭。

胡氏极爱饮宴巡游,嬉戏为乐,又经常赏赐亲信,耗费大量财富。她驾车幸嵩山,随从者众多,为了取乐,传令大开府库,命王公、嫔妃、公主们各自尽力负绢,任意攫取。宗室权豪也穷极享乐,竞相比富。

胡氏得志纵情,逼清河王元怿与之通,****无忌,委朝政于怿,为天下所恶。领军元叉发动政变,杀死元怿,将胡氏囚禁。525年,胡氏反击,杀元叉,重掌朝政。此时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婪,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2000匹、次郡1000匹,下郡500匹。胡氏又强迫预征6年赋税,加之北方连年荒旱,田园不收,官逼民反,全国愤怒。从520年至529年.连续爆发了北方6镇及各地农民大起义48次,其中立国称帝的21处。胡氏调兵遣将,前往剿抚,都归失败。

胡氏与郑俨、李神轨、徐纥等“污乱宫掖”的乱臣结为私党,为非作歹,“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她的侄子胡僧敬曾泣谏,要她注意母仪,改邪去乱,遭到怒斥而不复用。帝、后母子之间亦“嫌隙屡起”,对于孝明帝的近臣密多、谷会、绍达等人,均予诛杀。528年,孝明帝潘充华生一女,胡氏以女充男,大赦天下。此时,元诩年长知事,密诏镇守晋阳的大将尔朱荣入京胁迫胡太后。事泄,胡氏将元诩毒杀,“于是朝野愤叹”。胡氏另立年仅3岁的元诩族侄、临洮王子剑继位。大都督尔朱荣率军进攻洛阳,胡氏复削发为尼。武泰元年(528年)四月,尔朱荣进入洛阳后,将胡氏和幼主沉入黄河溺死。不久,北魏王朝支解为东魏和西魏。

胡氏被埋于双灵寺。孝武帝时,以皇后礼殡葬,追谥灵。

参阅《魏书》卷13;

《北史》卷13

范绍

范绍(?—528年)字始孙,敦煌龙勒(今敦煌市西南)人。北魏名臣。

绍少即聪敏。12岁时,父命就学,师从崔光。以父逝废学业,母诫之日:“汝父卒日,令汝远就崔生,希有成立。今已过期,宜遵成命。”绍遂返学。太和初,充太学生,转算生,广读经史。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元宏选为门下通事令史,迁录事,令掌奏文案,受到孝文帝赞赏。又受到侍中李冲、黄门崔光所称赏,重要文奏稿,多委之于绍。孝文帝曾对近臣道:“崔光从容,范绍之力。”再迁强弩将军、积弩将军、公车令,加给事中,迁羽林监。

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请征伐钟离(今安徽凤阳),敕命绍赴寿春,与元澄共商征伐事宜。澄提出,须兵1O万,往返百日,数道俱进,粮仗军资,需朝廷速遣送至军。绍日:“计十万之众,住还百日,须粮百日。顷秋以向末,方欲征召,兵仗可集,恐粮难至。有兵无粮,何以克敌?”澄亦以为然。使还,以实况上奏朝廷。后澄攻钟离,无功而还。

又迁兼奉车都尉,转右都水使者,录事如故。义阳为北朝收复,任绍为宁远将军、郢州龙骧府长史,带义阳(今河南信阳)太守。其年冬,使还都,值朝廷规划南攻之计,发河北数州田兵25000人,加之淮河沿线戍兵合5万余人,广开屯田。以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取得巨大成功。又诏绍赴钟离,与都督、中山王元英商讨攻钟离形势,英坚信攻必克,而绍以为难以攻取,劝班师,英不从,果败。又奉诏于徐、豫二州境地广人稀处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势重要,遂立南兖州于谯城(在今河南夏邑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