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10

第10章 东汉(4)

建宁三年(170年)二月任武都太守。时武都郡治下辨(今成县抛沙镇广化村),辖境包括今陇南地区9县及陕西凤县、略阳,地处中原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接触的边境,又是秦、陇通往巴蜀的咽喉,氐族和羌、汉杂居,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但因山高水急.交通闭塞,********突出,社会极不安定。翕到任后,遵循仁惠勤谨的为政之道,“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智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年谷屡登,仓庾惟亿,百姓有蓄粟,麦(石)五钱”。滋扰不服管制的边境少数民族受其教导感化,有2000多人自动投诚归服。自是武都郡境内民族和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下辨西面的西峡,今称丰泉峡,是陇蜀大道的一段,为古代南通陕南、川北,北达陇右、关中的必经之地。峡长六七里.两岸峭壁如削,峡中水流激急奔涌,崖栈曲迴,艰险异常,“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复陨坠之害,过者怆楚,惴惴其栗”。翕亲历其险。叹日“今不图之,为患无已”。于是组织百姓进行大规模整修,使西峡险道“坚固壮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欢恿”。吏民于峡壁作《西狭颂》记其功业,称其“恩威并隆,远人宾服。馔山浚渎,路以安直。继禹之迹,奕世赖福”。

下辨东南沿嘉陵江通向沮县到汉中的陇蜀道古析里段,即今略阳与徽县交界的徐家坪乡境内的部阁栈道,更为险绝,“涛波滂沛,激扬绝道……行理咨嗟,郡县所苦”,“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栗栗,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聩纳,人物具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翕亦组织发动百姓建成析里大桥,“校致坚固,结构工巧,虽昔鲁班,亦莫拟像”,使此段险道变为通途。吏民作《□阁颂》为其歌功颂德,称:“上帝经臣,降此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民如子,遐迩平均。精通皓穷,三纳符银。所历垂勋,春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季登。居民欢乐,行人夷欣。慕君不已,乃咏新诗。”

《西狭颂》摩崖在今成县城西15公里抛沙镇丰泉峡谷,保存完整,无一字缺损。《□阁颂》原在略阳徐家坪乡境内嘉陵江边,现移置于略阳县灵岩寺,缺损较多。《西狭颂》、《□阁颂》与汉中《石门颂》,并称为“东汉三颂”,是交通史、书法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

参阅《西峡颂》;《□阁颂》;

《成县志》

仇靖

仇靖 生卒年不详。生活在东汉灵帝时代。字汉德,武都郡下辨(今成县)人。有才学,善书法,曾任职郡从事一类地方官吏,生平事迹不详。

建宁四年(171年)六月十三日造成的《西狭颂》为仇靖所书写,碑文颂扬郡守李翕组织发动吏民修建西峡道路的事迹。整幅摩崖碑纵3.5米,横2.25米。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一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及甘露降(承露人)。颂文共385字,字纵3.6-6.7公分,横5.2~6.7公分。碑文至今保存完好。其书法雄迈而静穆,自宋以来,受到国内学术界高度重视,被视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其“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赞为“疏宕则有《西狭颂》”。杨守敬《评碑记》评日“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徐树钧《保鸭斋题跋》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评为“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学术界亦重视此碑,有学者多次专程前往考察研究。

建宁三年(172年),李翕主持修建析里大桥,于二月十八日告成,仇靖又撰作《□阁颂》。

《西狭颂》摩崖碑在今成县城西15公里抛沙镇丰泉峡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部阁颂》摩崖碑原在略阳县徐家坪乡境内嘉陵江边,现存略阳县灵崖寺。

参阅《西狭颂》;《□阁颂》

盖勋

盖勋生卒年不详。字元固,敦煌广至(今安西县西南)人。东汉名臣。曾祖父盖进任汉阳太守,祖父盖彪官至大司农,父思齐,任职安定属国都尉。

勋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是时有武威太守恃势贪横,从事苏正和依法治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为避免自己被朝中恶势力打击,将杀正和,因勋与正和原有私怨,而联络勋,友人劝勋可杀正和以报私仇。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谏鹄赦免正和。后正和至盖勋处致谢,勋不见,日:“吾为梁使君谋,不为正和谋也。”

中平兀年(184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作乱,进攻陇右。陇右刺史左昌率兵镇压,勋建议不要采取镇压办法,左昌不听,将勋调离汉阳,驻守阿阳。边章趁机攻金城,勋劝说左昌救援,昌不从。边章等又围昌于冀,左昌恐惧,乃召勋。这时,与勋一起屯守阿阳的从事辛曾、孔常等不愿往。勋怒日:“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勋即率兵救昌,边章等解围而去。左昌因过去职,宋枭代之为刺史,谓勋日:“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勋谏道:“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也。”枭不听而仍行,被诏书诘责撤免。

勋在与羌人作战中身受三伤而被俘,羌人素尊重勋,相告日:“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负天”。将他送回汉阳。勋回汉阳后,刚上任的凉州刺史杨雍很器重他,提拔他为汉阳太守。时汉阳地区“饥相渔食”,饿殍遍地,灾民成群。勋立即开仓救济,并出私粮救济灾民,“存活者千余人”。

勋名望愈来愈高,被任命为讨虏校尉,汉灵帝召见他,问天下之乱因何故?勋答道:“幸臣子弟扰之。”时宦官蹇硕恰在场.硕为汉灵帝宠爱宦官之一,作恶累累,世人唾之。蹇硕十分痛恨盖勋,数谤勋,然勋仍受灵帝信任。灵帝尝叹日:“恨见君晚。”为振兴汉室。勋与宗正刘虞、左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谋除宦官。勋日:“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雍蔽于左右耳。若共并力诛嬖幸,然后征拔英俊.以兴汉室,功遂身退,岂不快乎?”事未及发,勋被荐为京兆尹。任内严惩横行不法的权贵。时长安令杨党,倚势贪赃千余万,勋依法治其罪.“威震京师”。当时京兆高望以小黄门为尚药监,受皇太子宠爱,太子嘱蹇硕将望子高进举为孝廉,蹇硕求主管官勋,勋拒不肯办。有人劝说:“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日:“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从而愈益得到汉灵帝信任,“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

汉灵帝卒后,少帝即位。董卓率兵人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又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任太师。勋十分痛恶,蔑视董卓,视其为粪土,称其为“小丑”。与卓书日:“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董卓对勋恨之入骨,但仍征为议郎。当时朝廷公卿以下,对董卓无不阿谀奉承。唯有勋与之针锋相对。司隶校尉之位空缺,董卓问司徒王允谁可担当此任,王允推荐勋。董卓乘机将勋调离京师,任为颖川太守。尚未到职,董卓又将其征还京师。

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压于卓,不得意”。疽发背而卒,终年51岁。遗令勿受董卓赙赠。葬于安陵。

参阅《后汉书》卷58;

阎忠

阎忠(?—189年)汉阳(今甘谷县南)人。汉末智士。

忠有识见,志气豪迈,谋略远大,名重陇上。曾任信都令。武威智士贾诩少时未知名,时人莫知其能,唯阎忠称赏,视为奇才,认为诩有张良、陈平之才,将是一代能臣。

中平元年(184年),安定皇甫嵩以车骑将军统帅大军攻破黄巾起义军,威震天下,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权势威望为天下共仰。但此时朝廷朝政日乱,国内经济破坏,财用虚困。阎忠进劝皇甫嵩日:“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嵩问:“何谓也?”忠对日:“天道无亲,百姓与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赏。今将军受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胜于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是以群雄迴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于将军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将何以图安?”嵩道:“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为不安?”忠又对日:“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踌之势,利剑以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于儿女也。今主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挥可以振风云,叱咤足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废,崇恩以缓前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震响于后,蹈流章河,饮马孟津,举天网以网络京都,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愤,解久危之倒悬。如此则攻守无坚城,不抬必影从,虽儿童可使奋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后智能之士,因迅风之势,则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神机之至决,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抚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之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嵩惧日:“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黄巾细孽,敌非秦、项,新结易散,难以济业。且人未忘主,天不韦占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忠知其谋略不用,乃自离去。

中平三年(186年),韩遂拥兵10万进围陇西,与凉州司马马腾反叛朝廷,部众联合共据陇上。同时,阎忠同郡人王国亦起兵反,自号“合众将军”,亦与韩遂、马腾会合,共推王国为主,进军关中。中平五年(188年),围陈仓,被皇甫嵩、董卓率官兵击败。韩遂、马腾等退回陇右,共废王国,而劫持阎忠为其主,使总统36部,号车骑将军。忠耻于为众所迫,感愤病死。

参阅《后汉书》卷71、72:

《三国志》卷10及裴注

董卓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岷县)人。汉末权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