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幸福达人养成计划
312000000028

第28章 希望万岁(2)

我相信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基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斯奈德的希望理论模型。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对结果或目标的价值评定。如果目标不具备价值,你也不会想着去实现它,也便不会对实现该目标抱有希望。

第二,对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思考及相应的期望。如果你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方法一无所知,或者尽管知道有哪些方法可用,但自认为无力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那么你也不会对实现目标抱有希望。

第三,对个人动机的思考,以及对这些目标路径的功效评价。如果你没有实现目标的动机,或你认为实现目标的方法可能是无效或低效的,你也不会对实现目标抱有希望。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希望是由我们对目标的价值、达到目标的方法及其功效,以及自我能否执行方法等因素的主观评价所决定的。而这种主观的评价,是以我们以往经验为基础的,即我们以自己的相关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为基础,思考实现目标的路径或方法;以自我作为事件因果链主角和推动者的经验为基础,思考实现目标的动机。

斯奈德等人编制了一系列量表,用以测量希望的各个方面。例如,成人气质性希望量表和状态性希望量表,用于测量成人的特质-状态希望;儿童希望量表适用于学龄儿童,幼儿希望量表适用于学前儿童;成人、儿童和学前儿童希望量表的他评版,是由研究者、父母和老师来完成的;特殊领域的成人希望量表,用来测量一些具体领域的希望水平,如社会、学业、家庭、恋爱、职业和娱乐活动等。这些希望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步一步迈向希望

希望是人类适应环境、应对未来的一种重要特征。在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希望是以特定的方式发展的。

0~12个月。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主体和客体开始分化,客体恒常性得以出现,因果关系初步形成,这使得婴幼儿产生了探索实现目标之路径的想法。而指示技能的完善(如用手指、眼睛看、发出哦哦的声音等)使婴幼儿能够表现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例如,这个月份,有的婴儿会用手指奶瓶,表示要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