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向我们阐述了求学先做人的道理。读书做学问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如何做人。学会怎样做人,才能更好地做学问,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学习如何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人不易,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仁人君子更是不易。做人要讲原则、重义气,待人要真诚宽厚、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还要竭尽全力将自己学到的学问运用到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上。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我们想要成就非凡的事业,就要先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
19.1子张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的学生之一。
译文
子张说:“士在国家遇到危难时献出生命,遇到利益时首先想到义,祭祀时想的是如何恭敬,居丧时想到如何致哀,这就可以了吧!”
名家注解
朱熹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馀无足观。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
张居正注:“固修己之大闲,盖亦取人之要法。人君诚得是人而用之,以之当大任、托大事,何不宜哉?外此,而求其才艺之美,智巧之忧,抑末也已。”
解读
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士”,就要具有忠、义、孝、敬四种美德。做到这四点,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个达到“士”的人格标准的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读书明理,有所为有所不为。见危致命,见利思义,祭祀思敬,居丧思哀,这四大要素也应该成为我们修养德行的追求目标。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君子可以毫不犹豫,舍生取义。在有利可得的时候,君子首先想到的是这样做是否符合道义的规定。有知识有德行的君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知识分子应该凡事严格以义来要求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不为所动。在民族危难时刻,敢于奔走疾呼;在国家太平时期,坚持正直仁义。这样的君子便是民族的脊梁1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①?”
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
译文
子张说:“坚守道德却不能使它发扬光大,信奉道却不能坚定执着,这样的人有他或没他都能怎么样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
张居正注:“执是执守。弘是廓大。笃是坚确的意思。此等之人虽终身为学,毕竟无成,在世间,有之不为多,无之不为少,一凡庸人等耳,何足贵乎?所以说,焉能为有?焉能为忘?言不足为有无也。”
解读
具有仁德,却不能弘扬仁德;信仰正道,但是不能坚守不移。这样徒有独善其身的虚名而没有笃实深厚实力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实在是无足轻重。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以,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弘扬仁德,笃行正道,以身作则来影响别人。
19.3子夏①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夏:孔子的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怎么说?”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往来。”’子张说:“与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重贤德的人而且容纳众人,赞赏好的而同情无能的人。我是最讲究贤德的人吗?对于众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德,人们就会拒绝和我交往,又何谈能拒绝别人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学者不可不察。”
张居正注:“子夏之言,何其示人之不广乎。要之,子夏之论严择交之道矣,而乏待物之宏。子张之论,得待物之宏矣,而非择交之道。惟夫以主善为师之心辨贤否,以含宏光大之度待天下,则自无迫狭与泛滥之弊矣。此非但取友,亦用人者所当知也。”
解读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交友之道,从中我们看出子夏和子张的主张并不一致。子夏主张交友要有所取舍,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不交往。君子交友,见贤思齐,见不贤者自省。所以,子夏的主张不免有些偏狭。子张主张容纳众生,来者不拒。这种泛交而不择的交友方式往往是祸端的开始,许多人就因为交友不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所以,子张的主张又未免有些过激。
我们在交友时既要有所选择,又要平等待人。与人交往,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在交友过程中,看到自己与贤者的差距,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反省自己且引以为戒,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仁人君子与人交往不能以个人好恶为取舍,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任何一个人。遇见不好的人要感动教化他,努力使之成为好人。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我们既要广交天下朋友,又要仔细斟酌、慎重选择。就是说,我们要将子夏和子张的交友方式结合起来。执两用中,做到相识满天下,知己一大堆。
19.4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9,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②泥:音n,名字作动词用,阻滞、不通、妨碍的意思。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东西;但是要达到远大的目标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泥是窒塞不通的意思。”又注:“盖道虽不遗于细微,而学贵知所当务,故孔子不以多能为圣,尧、舜不以百亩为忧。用心与大,自不暇及于其小耳!有志于帝王之大经、大法者,宜审图也。”
解读
小道就是小的技艺。子夏认为即便是小道也有可取的地方,所以他主张博学多艺。同时他又说,技艺虽然重要,但是一个人如果只专心于小道是不行的,因为学习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才是根本。所以,子夏认为“雕虫小技,君子不为”。
君子要志向高远,不能被一些小技艺牵绊拖累以致无心学道。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修身养性,注重内在道德的修养,不能因为专于那些小技艺而忽视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①,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日、月:指每天、每月。
译文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都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亡字与有无的无字同。所亡,是未知的道理。所能,是已得的道理。”又注:“盖能知其所无,则既有知新之益,无忘其所能,则又加温故之功,日积月累,无时间断。非真知义理之可悦,而以远大自期者能如是乎?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矣。人能如是,则所知日进于高明;所行日就于光大,而为圣为贤不难矣,可不勉哉!”
解读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即孔子所提倡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好学也已矣”即“可以为师矣”,为师必须好学。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宇宙苍穹奥妙无限,社会人生千姿百态,知识的海洋是无比浩瀚辽阔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永无止境。学习要持之以恒,温故知新。每天都要有所进步,都要懂得一点自己以前不明白的知识和道理。日日积累,就要有恒久的意志。每个月都对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回顾,牢牢记住已经掌握住的内容。这样积土成丘,积善成德,在进德修业上必有所成。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笃志:志,意为“识”,这里是强记的意思。②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并且不断思考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又注:“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
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又注:“近思者以类而推。”
朱熹注:“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日‘仁在其中矣’。”
张居正注:“求仁之道,不外于存心,存心之功,不外于务学,学在是,则心在是,心在是,则仁在是矣,有志仁者可不勉哉!”
解读
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身养德的重要方法。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志向才能专心致力,请教别人有关切身的事情,才能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情况来自我思考。《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仁,那么“仁”就在其中了。
人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所谓“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广博地学习知识,更要不断地坚定自己的志向,就是说学习要有目标。志向越坚定,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所学的知识就会涉猎广泛,没有止境。然而,只做到博学笃志还不能明白仁的道理。要想真正明白仁,还要切问近思。切问就是请教自己切身的问题,这样解释疑惑,才会真正从中得益。近思要联系实际情况来自我思考,在循序渐进中把握大道。多问问题,多想眼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才能不好高骛远,不漫无边际地空想。既做到了“博学笃志”,又做到了“切问近思”,这样自然就明白“仁”的道理了。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①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他们的作坊里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只有学习才能达到所追求的仁道。”
名家注解
朱熹注:“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
张居正注:“肆是工匠造作的公所。致是造到极处的意思。若徒慕为学之名,是外夺于纷华之诱,或做或辍,有始无终。纵然从事于学,毕竟何所成就哉?是反百工之不如矣。”
解读
子夏以各行各业的匠师在其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为喻,形象地说明踏实求学对于君子成就大业的重要性。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每行的工作方法,做工匠要到作坊里磨练手艺,从早到晚,勤勤恳恳。同样,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兢兢业业努力学习,至始至终,在学习与实践中领悟仁道的真谛。所以,子夏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否则,将一事无成。
品行道德的修养,离不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学习修炼。多数人说得多却做得少,通常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有的入学得多而杂乱,不专也不精。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术业有专攻,最好做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学道贵在坚持,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善始善终,在学习与实践中达到修养的极致。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①也必文②”
注释
①过:过错,错误。②文:同“纹”,文饰、掩饰的意思。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自己的错误一定要加以掩饰。”,名家注解
朱熹注:“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张居正注:“盖其心中全是私欲蒙蔽,护短自是,不肯认错,反将无心差失都做了有心罪恶,所谓耻过作非,心劳而日拙也。小人所以徇欲忘返,卒至于败德亡身者,皆由于此,可不戒哉?”
解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连圣人也不能不犯一点错误,但是圣人和小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截然相反。态度决定一切,圣人常说“过则匆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总是告诫我们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正所谓“过而能改,则不为过”。但是,小人犯了错误则不愿意承认,文过饰非。小人这种欲盖弥彰、自欺欺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犯错误在所难免,但是面对错误是像君子那样勇于修德,闻过则喜;还是像小人那样文过饰非,自欺欺人,则需要自己的权衡抉择。过而能改则不为过,勇于承认错误,不但不会影响君子的伟大形象,反而能够促进君子不断地完善自我。所以君子闻过则喜,非常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批评指正。而小人由于心存侥幸或者其他原因,犯了错误总是不站出来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过错,所以他们竭尽其力去掩饰错误。
过而不改是为过。知错不改,反而加以掩饰,这样的行为是错上加错,实在很不明智。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过错,应该大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不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①俨然: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看上去庄重严肃,与他接近则温柔敦厚,听他说话又严厉不苟。”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
张居正注:“始而俨然,中而温焉,既而厉焉,一接见之间而容貌词气屡变而不可测如此,所以说君子有三变。然君子岂有意而为之者哉?盖其德备中和,动容正辞,无非盛德所发,而人之得于瞻仰听闻,见其变动不拘若此耳,君子何心哉?”
解读
君子的仪表形象庄重威严,远远望去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令人尊重而敬畏。靠近他,却又感觉温暖可亲。并且君子宅心仁厚,心存忠恕,所以说起话来语气温和。实际上君子三变是其重视内在德行修养的结果,并不是他本身善变。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任何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相随心转,我们的面部表情总是根据内心想法而不断改变。我们所说的注意自己的形象,其实也包括我们的表情变化,不要总是一副面孔。一个人如果总是板着脸,不苟言笑,就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如果一个人总是嘻嘻哈哈,从来没有严肃庄重的时候,这样就会给人轻浮、不敢信任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形象要随心境有所变化,。精神也要及时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形象变化是发自内在感应的转化,不是故意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只有内心真诚,表露出来的形象变化才能被人感知并深切领悟;也只有这样别人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
19.10子夏曰:“君子信①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①信:取得信任。
译文
子夏说:“君子一定要得到人民信任后再役使人民;没有得到信任,人民会以为你在危害他们。必须得到信任而后才能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君主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名家注解
朱熹注:“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厉,犹病也。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张居正注:“君子欲有为于天下,非积诚以感动之,未有能济者也。然此特就事君使民者言之耳。若夫下之事上,趋事赴功,乃其常分,君之于臣,听言纳谏乃为至明,上下各务自尽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