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智巧聪明出现之后,才产生了严重的诈伪。家人之间失和,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政治陷入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名家注解王弼: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河上公: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时,众星失光。
朱元璋:大道行焉,六亲和,民无不孝,君天下者,为民而让位,臣忠安用贤臣在位?王者朴实,奇巧何施?所以有无仁义而显仁义,有愚昧者显智慧,有不孝者显孝子。
经典解读在本章中,老子将辩证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指出: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和与孝慈,国家昏乱与忠臣,前后两者之间相反相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老子认为,执政者失道、失德,才导致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的出现。若大道普行,则家家有孝子,户户有忠信,根本不必强调“仁义”!若民众淳厚朴实,不尚聪明智巧,必不会有伪诈出现!若家庭成员之间本就和睦,自不必宣扬父慈子孝!若国家政治清明,官吏个个清廉,何来忠奸之别!
正因为大道不行于世,人们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为,才会出现对于仁义的提倡。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礼崩乐坏,六亲不和,才痛感子孝父慈的可贵,才会人为地去灌输孝慈思想。执政者治国无方,国家乱套了,才需要忠臣出来挽救危亡。老子的这些说法很警醒世人。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段话,颇可作为本章注解。他说:“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宝玉的意思是,文死于谏了,说明君昏;武死于战了,说明国之不保,君之无助。
民间也有“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的说法。在常人看来,仁义道德、智慧谋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国家的宝贝,是社会的栋梁,是价值的核心。老子则认为,人们压根就应理所当然地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智慧典例
王莽谦恭未篡时
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智慧出现后,就产生了诈伪。老子认为“智慧”、“孝慈”、“忠臣”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他以此告诫我们:越是讲得好、调门高,越要警惕假冒、伪劣、争夺、虚夸、言行不一。所以,不要上当,不要被各种假象蒙骗。
白居易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首诗,向来被认为是“春秋之笔”。其中,“王莽谦恭未篡时”一句,说的是王莽其人,外示恭俭,以博得朝野的好感;内怀贪毒,时时觊觎皇帝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撕下伪装,篡权窃国。
王莽王莽沽名钓誉,大奸似忠,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野心家、阴谋家。早年,他屈身下人,节俭度日。后拜沛郡陈参为师,学习《周礼》,刻苦自励,博闻强记。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提升为光禄大夫。
王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而且地位越高,待人处事越是谦恭有礼。他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分给手下的宾客,家中所剩无几。他还特别注意招揽四方名士,广交将相公卿,朋友如云。这些人四处传播他的美德。后来,他的美名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莽的哥哥早亡,他便将侄儿王光送到五经博士门下读书。王莽尊师重教,常梳洗沐浴、穿戴整齐后,带上美食、美酒,到学堂慰劳王光的老师。王莽此举,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王莽视侄儿如同己出,在同一天给王光和自己的儿子娶妻完婚,真是不偏不向!那一天,宾客满堂,热闹无比。婚宴刚开始,家人便来报告:太夫人身上疼痛。王莽便离席服侍母亲吃药。整个宴会期间,他起身数次,不厌其烦。大家都觉得,王莽既是慈父又是大孝子。王莽在众人面前树立起一个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治国、平天下的高大完美的形象。
后来,王莽当上了大司马,开始辅政。他仍然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犒劳下属却出手很大方。他母亲病了,公卿列侯打发夫人来问候,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衣服仅蔽膝。起初大家还以为她是丫环,知道她是王莽的夫人后,都是大吃一惊。
王莽辅政一年多后,汉成帝死,哀帝即位。哀帝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两家的外戚得势。王莽见形势不利,便主动辞职回到封邑。但他仍然不忘捞取政治资本。他的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王莽先是痛责一顿,然后命他自杀抵命。
公元2年,发生日食。周护、来崇等人便借此机会,在皇帝面前歌颂王莽的种种功德。皇上迫于舆论压力,只好下令征召王莽回京。
王莽回京一年多后,太后拜他为大司马,迎立中山王刘纡为帝,是为平帝。平帝当时只有9岁,太后临朝称制,一切皆委政于王莽。王莽大权在握,指斥赵氏加害皇子,傅氏骄侈僭越,于是废掉赵、傅二皇后,逼她们自杀,以清君侧。
他施用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己,丁、傅两家及董贤的亲属也都被王莽免去官爵,流放蛮荒之地。朝廷中弥漫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气氛。在排除异己的同时,他还在朝廷中安插了一大批亲信。
王莽貌似正人君子,善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如增加官僚俸禄,优待元老故臣,照顾宗室贵戚。扩充太学,招揽天下通经之士。郡国受灾,献田出钱,救济灾民,自己则节衣缩食,不动荤腥,减轻刑罚,保护妇女。这使得天下人没有不说王莽好的,纷纷为他歌功颂德。
为了得到皇帝的宝座,王莽先是把女儿引进宫,立为皇后。平帝渐长,已懂人事,对王莽专权多有不满。王莽便在酒中下毒,毒死平帝,立两岁的子婴为帝。
公元8年,王莽废掉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之后,他推行改制,搜刮民脂民膏,使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起义军推翻,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智慧谋略,有一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智慧,其结果必然是违反自然大道。用尽心机为自身打算,终会发展到损人利己,虚伪狡诈,诡计多端,尔虞我诈。大骗子玩弄小骗子,小骗子糊弄大骗子。骗来骗去,终究是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