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根本没烦恼
3105500000021

第21章 大随烦恼(2)

只是人比植物强些,环境不好,树动弹不得,人却有选择权;虽一时置身水泥丛林中,仍有选择到郊区工作的机会;或想办法把家搬到乡下,说不定生活机能反而开阔。再不然,万不得已非为五斗米折腰时,也可以学习安自己的身心,不让灰尘与人际问的杂乱无章、互相伤害与诸种挫败等不利的外缘糊掉了生命的面目。甚至最等而下之,还可以戴起口罩,少呼吸一口浊气。

可是那活在都会污染伤害中的行道树,再美也因为蒙上灰尘少了秀丽或昂扬。只是不知道那诸多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得已,以及生命中的忧郁阴沉的朋友们,是不是愿意先停止灰暗,并试着找出乌云中的裂缝缺口,因为只要阳光透得过去,只要一小条裂缝,就够阳光挥洒了。

记得有一回从法鼓山沿着淡金公路蜿蜒回台北,车子在海岸边绕着弯子时,蓦然发现远处海面上有一片金黄色的光,正穿透过一片片浓浓的云翳,在海面上镂刻出金碧闪烁的光影。只见一个视野辽阔到毫无遮掩的海面上,只有那一个缺口下的海平面璀璨晶莹。

想想,要不要让生活留一块足以让阳光穿透的开放空间,真的由己不靠人。又是鲜翠嫩芽开始不断找空间抽长的春天,如果身心状态已经久未洗涤,是不是也该移步,转换一下时间、空问。毕竟活着不是也不要像那些不得不杵在都会中的行道树,要不披挂起夜间闪烁不停的霓虹小灯;要不吞吐着都市的蒙蒙尘埃,活得疲累而无奈。

恬沉烦恼冷水泡石头

同样一件事做久了,同样的作息固定太久了,如果没有时时提起初发的念头,时时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些事的意义为何?便可能不小心落人理所当然与惯性当中,而堕人一种禅修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冷水泡石头”现象。

泡在水中,看起来晶莹剔透,可是石头就是石头,泡得再久,也还是石头。如果心变成石头那样麻木,便常常会停驻在一个看似妥当,其实已经失去初衷的怠惰情境中了。

能够拥有固定的作息、置身固定的环境中,每天可以进行固定的功课,毋宁说是极为幸运的。只是如何在这样的福分中,不让自己因为拥有清福,而使得福分变成修行的障碍,可就得靠时时提起清醒的心念了。因为一旦顺心如意,很容易就会忘了原来清福也是虚妄,忘了原来最初还是希望离脱的。

苦的流转中,确实比较容易生起出离心,而置身福中,要不就是轻忽了福分的难得,于是轻忽中随意挥洒,等到发现耗用殆尽了,才开始哀怨;要不就是掉在其中,享用福分而忘了福分中的我们,终究也是过客罢了。想起佛经里说的“天人五衰”,难道一定要等到安逸过后的困顿,才会知道这一切其实都很虚妄吗?

所以清醒的心是如此重要,尤其一不小心陷入懒散的舒缓时,还知道提起心力,才会真正精进往前吧!

朋友便说,有时享着清福,也会变成修行的障碍。没有一般人汲汲营营苦恼的名利、权位等的执着与苦恼,而:落于一种闲适清淡的喜悦中,生命会形成另一种停滞与困顿。虽然清福有时候因为恬淡与安然,会让人误以为那是一种自在,其实深一层思量,也会眷恋与不合,而只要一分不合,就又是一种牵绊与纠缠了。

除了清福容易让人在不经意中耽溺、疲惫与自我放弃,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放下一切,是在不计较、不执着中拥有安然自在的清淡。然而一旦诚实地挖开这层看似潇洒的放弃,探探里头的心思,如果从中尝到一丁点儿苦涩与挫败,就要真正去厘清,到底这样的看似洒脱是真的放下,还是只是因为无可奈何,于是逃避生命中的难解课题,干脆埋首沙堆中,久了,还以为自己境界提升了。

生命中的功课如影随形,时时变换着面貌自欺欺人,或者形似玩笑,或者假扮容颜,如果没有真正探测心的变换与把戏,确实不容易看清自己潜意识装扮的假象。

溽暑中冷水泡石头很清凉,寒冬里冷水泡石头容易麻木,这个把戏不容易拆穿,真是得步步为营才不会被骗了呢!

体检惛沉烦恼

你觉得懒洋洋和放松是一样的吗?

工作时会有一长段时间浑浑噩噩,

觉得提不起精神的状态吗?

那是什么感觉?

会不会让你感到烦恼?透视不信烦恼不信如果心不清净,便无法对如实德能产生欢喜、欲求心,此即为不信。

不信烦恼是一只犹疑的怪兽,每每遇到重要时刻,就陷入一种含糊的状态:到底要不要相信那样是好的?这样好像也不错?本来如明镜般的一潭水,就被搅和得一片混浊。

它最大的威力,是当你对如实的德能起了一种“有为者亦若是”的相应心境时,不信烦恼就会跑来破坏你的清楚灵明,让你无法起欢喜心,无法起追随、学习的动机。读了经典雀跃不已,生出“欢喜信受”的积极态度时,就是不信烦恼最爱挑战的目标。

只要不信烦恼来了,先把积极的动机萎顿了,因混浊而不清净的心也会让思维茫然无着。然后,就像一种传染病菌,这种迟疑、不信的焦虑与不清净,也会干扰到周遭的人,如果他们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大家一起汇聚成更大的浊水。

不信烦恼种籽的故事

虽然没有一个花园,可是却喜欢在盆子里胡乱种些东西。

最初开始于一种叫作鳄梨的果子,嗜吃它的清香,一次旅美期问,从亲戚家的院子摘了几颗回来,吃完后合不得扔,明知两地天候如是迥异,抱着好玩的心还是把它们扔到盆子里。

没想到亚热带的台湾居然给长出小树苗来,还一长长了四株,小小的盆子供不起它们俨然大树的身影,有的送到有院子人家,阳台上则仍窝着两三盆不舍得送出去,想看看:“然后呢?会变成怎样……”

后来种出瘾来,不管吃什么,只要种子长得可爱,就给它扔几粒到阳台。

最可笑而可怪的是榴莲,长了颗迷你的热带身影,为阳台添了些许姿态。至于新近流行的柚子、柠檬,也绿油油地长满一盆盆,叫人诧见树们从小小种子中焕发的昂扬生命力。

但最让人思量的,应该是那同时买米、同时种下的绿色果子,到现在也没乔消楚该怎么称呼它们,卖的人是!学校园游会里的孩子,好玩给取了什么绿宝石之类的昵称。

一起搁在美美的盆子以后,足足住了半年才开始发芽,不信烦恼种籽的故事。

虽然没有一个花园,可是却喜欢在盆子里胡乱种些东西。

最初开始于一种叫作鳄梨的果子,嗜吃它的清香,一次旅美期问,从亲戚家的院子摘了几颗回来,吃完后合不得扔,明知两地天候如是迥异,抱着好玩的心还是把它们扔到盆子里。

没想到亚热带的台湾居然给长出小树苗来,还一长长了四株,小小的盆子供不起它们俨然大树的身影,有的送到有院子人家,阳台上则仍窝着两三盆不舍得送出去,想看看:“然后呢?会变成怎样……”

后来种出瘾来,不管吃什么,只要种子长得可爱,就给它扔几粒到阳台。

最可笑而可怪的是榴莲,长了颗迷你的热带身影,为阳台添了些许姿态。至于新近流行的柚子、柠檬,也绿油油地长满一盆盆,叫人诧见树们从小小种子中焕发的昂扬生命力。

但最让人思量的,应该是那同时买米、同时种下的绿色果子,到现在也没乔消楚该怎么称呼它们,卖的人是!学校园游会里的孩子,好玩给取了什么绿宝石之类的昵称。

一起搁在美美的盆子以后,足足住了半年才开始发芽,但诡异的是,一株已长出小树苗的身量了,另一盆还闷闷地只冒个小芽。待小树快要变大树,也移植到大盆子里去,小芽儿居然像双胞胎一样开始同时发出两枝细芽来。一样的品种、同时栽入、没有谁比谁多些阳光空气或水,我的殷切期望与哕唆长与不长也一样叨念在它们耳边,可是出来的枝丫却兄弟姊妹年龄差很多。

佛教喜欢用种子作比喻,说什么都会种在八识田里变种子,然后慢慢等待因缘成熟而发芽。有时候看起来种下去的东西是一样的,但其实种进去的种子相信因人而异。于是当法师常说,小心种下去的东西时,这两株绿宝石的故事就一再地在心头发芽了。

有时朋友间总会辗转传来某些消息,以为听听也就罢了,其实不小心也是很危险的,不知觉中,如果接收讯息的那一刻,身心尚未准备妥当,六根还没有收摄好,难保信息进入不会变成杂音或者劣食。对生命的滋润而言,所有的东西都是食物,然而要让这些食物长养我们的菩提心、出离心或是恋恋杂染的心,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

杂音很多的这个时代,似乎更应谨慎靠过来的“食物”,因为一进到八识田里,不但丢也丢不掉,还可能野草更易蔓延。这时应该力求谨慎的庄重,应该就像经论里说的,对自己而言,要能“堪忍他人所逼恼”,而自己也得小心“不要逼恼他人”吧!透视懈怠烦恼懈怠对于可以修善、断恶之事,生起怠惰心,障碍精进,增加杂染。

如果对无意义之事,对会生起烦恼之事,产生策励、勤勉的态度,也是一种懈怠。因为攀附于无意义之事,便会减损对善法的增长。

懈怠烦恼是一只喜欢纵容的败德怪兽。只要人们发现了好的修持方法,足以阻断罪恶与错误,而准备好好用功时,它便来捣蛋,让你犹豫,然后放弃。但别以为懈怠烦恼只是破坏,它也会建设,偏偏它建设的,是一条浪费生命气力的途径。它会推荐你一些滋生烦恼的怪毛病,一些没有意义与效果的方法,让你傻呼呼地拼命练习,最好能延误心的安定与智能增长的训练。

于是你一边耽误了去做对的事,一边又积极于从事错误的方向,生命这样拉扯,终究只好落入困境,难以超越。

而清醒不受诱惑、干扰,以进行真正的“精进”,便是对付懈怠的最佳武器。

懈怠烦恼执事榜单下的对话

关于工作,可以有不同的态度,但那年在执事榜单下的一席讨论,却无声无息地改变了自己,只是一直到了今次又贴出榜单,才回过头来咀嚼再三。

记得初到农禅寺,马上得了个“好奇宝宝”的绰号。每日盯着法师们认人、背名字,不但背法师的“外号”,还要追问人家的“内号”,只因赞叹师父的法名取得精彩,怕忘记还特地找了个本子巨细靡遗地记了下来。

连法师的名字都这么吸引我了,法师们的执事,也就是寺里派给他们的任务,更让我追根究底问个不停,问之不足,还查数据,想知道何谓“悦众”?什么又是“维那”?“香灯”?“典座”?想想看,红尘中有这么一些人不但穿着古装长衫,连工作的名字都古雅到惊人的地步,不很值得人研究研究吗?

不过好奇过后,更让人疑惑的,该是现代工作职场上那套“适才适性”原则的被挑战了。记得法师曾告诉我,未接任编辑工作前,对编辑完全没概念,只为一句话,就承担起未曾尝试,也无所谓喜不喜欢的工作,那句话很普通,可是仔细想想,简直惊为天人般,可以沉吟许久:“会的就去做,不会的就学。”

那时尚未出家的伙伴说:“哎呀呀!真可怕,出家以后连做什么都不能自己选,万一不喜欢也不能拒绝。”出家后的他却说:“在一个能选择的环境下挑自己喜欢、有成就感、有趣味或简易舒适的工作,太容易了,但人也会就此停顿下来;可是,当面对一个只有接受、无论其他的工作时,生命才能在挑战中淬炼光华。”

寻常我们总是好逸恶劳的,能在宽敞、明亮、气派或舒适的环境工作,或是能挑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大概都会被视为聪明的好命人吧;反之,简直笨或可怜到无以形容。所以红尘中打过滚的人,一定会被那张红色的执事榜单惊吓到。

只是随着一年年换过不同的执事,人也有了不同的心情,仿佛也看出了不同的端倪。

从一开始“嘎!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选择余地,不是太不自由了?”到“真好,可以尝试不同的事务,不但磨炼自己,也能探探自己的潜力有多深广”。乃至于到“只要众生需要,没有什么自己喜不喜欢的,做众生需要的事,就是一种欢喜”。能否选择,就渐渐淡出自己的思考习惯了。

也终于,有一点点体会那种“大家一起成就”的深长意味了。这一两年没再急急忙忙冲回去看榜单,但执事榜单的故事,却在记忆中余韵袅袅。原来,不见得要有所谓的选择权,才能让工作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以前那些“选择自己所爱,或爱自己所选择”的辩证,也慢慢有了戏论的味道。

懈怠烦恼松紧与浓淡之间

生活中的空白变大块了,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日子一定过得很轻松。

但知道的朋友却担心地说:“如果一个不小心,花日子就会比花钱如流水更惨,因为收支明细无法具象化,东与朋友喝盏茶,西往街边稍溜达,再接几通电话,往往就从日出忽焉迎接落日了。万一连落日观都还来不及修,放眼天际就昏朦朦了。”听完好不心惊。

以前时间都被切割好一块块,虽然自由难以享得,甚至绑手绑脚,有时一天会议排下来,连茶都来不及换,同事已经走光了。可是那样的时序,至少可以从日程表中知道每天忙些什么。

很多SOHO族最终回到人群,倒不是不甘寂寞,而是不知道怎么着,年岁老大了,却不知道那些时间怎么流逝的。毕竟,大部分时候,人总是惰性、习气带着跑,身心要主动地做大转换时,若不小心看着自己的习气与惯性,实在很容易就随着转开了。

可是,那种随着大家的作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如果心力没有专注提起,往往也就松垮垮地一日复一日地过了。开一整天会的当头,恐怕专注的时间不到一盏茶,昏沉与百无聊赖总也悄悄偷袭着倦怠的身心。

而一个人安排自己作息的日子,如果能小心翼翼地盯:着自己,随时提起随时观照,那种身心的密度更高,日子也会过得更起劲吧!

以前工作即使没有排得满溢出来,却往往随时有人拿着各式各样的公文要讨论,或者有时候就只是一些文书的协凋,甚至突然来到的访客,也会把好不容易专注于稿件的心思打散;于是常常一大堆需要改的稿子会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轻易就完成了,因为彼时所有的人与事与声音都消退了,时间过得飞快,事情也能飞快完成。

而今必须让自己的身心随时维持在高密度的状态中,不能一周只靠一两个安静的周末午后,于是心力更不能松懈,才逐渐体会松紧要协调是多么不易。

看似空白无扰的日子,却因为无扰而显得更不容易自我控制;可是又不能控得太紧,否则三两下就疲乏无力了。

修行更是如此吧!精进修行是没有假期的,可是没有人会盯着你,也可以随心所欲,毕竟进度靠自己张罗。想起藏传佛教的闭关,有一种是三年三个月又三天;也有所谓依功课进度进行,什么时候完成进度,就什么时候出关;但最难也最能成就的,却是所谓的生死关,没有达成某一种预定的成果,就不让自己出关。人也是要这样,才能逼出什么来的吗?

懈怠烦恼阅读的色彩经验

最近为了阅读一些荒废已久、难以一眼看透的书,特地准备了五颜六色的彩色铅笔,一边读着一边画着。女儿检阅了已经读过的书,看着上头贴着密密麻麻的贴纸,涂着难以辨识的符号与色彩,忍不住问我,究竟是在读书还是在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