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根本没烦恼
3105500000020

第20章 大随烦恼(1)

大随烦恼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透视掉举烦恼掉举对于自己的心念,或外境变化,无法维持寂静、稳定。如果此种不安静的心来自于忆念以往所发生的快乐,便是与贪相应的念头。如果心念处于此种喧嚣状态,表现于外,便会躁动不安。

掉举烦恼总是坐立难安,最喜欢挑战寂静与稳定。

如果你经常被外在情境的变化所扰动,如果你的心念很难维持安稳的状态,大概就是掉举烦恼在作用了。

思念过往的欢乐,回忆往事的愉悦,于是心里起了波动,耽溺在一种跌宕起伏频频回顾的状态,便是掉举烦恼与贪烦恼连手的杰作,让人们贪着于过往,而又无法安定于当下。

掉在喧嚣、浮动的心思下,如果没留神,也不会觉得躁动有何不妥。人总会回忆,也总会被外境牵动,就算随着外境或哭或笑,也是生命的体验与享受。但如果时时都无法让心寂静下来,灵明的智慧便也很难发挥作用。随境波动情绪泼洒之余,不免生起空洞与失落。

掉举烦恼忙碌中的悠闲

自从生活进入一种同时要做多方事务的周期性运转,就频频有人问起:“这样时时有不同事物插件的情况下,怎么忙得过来?”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打电话来问候的朋友说起:“你好吗?”答案总是:“喔!很好,不过很忙。”终于有一阵子了,朋友在电话的那头仿佛耸耸肩地说:“听起来很累,不过你总是很忙啊!”

几次三番下来,突然生起一种荒谬,其实如果这么忙就是生活的常态的话,也就不忙了啊!如果是一个一天要做三件事的人,突然要他增加到六件,那一阵子肯定他会有一种忙碌的感觉。可是对一个天天要做六件事的人来说,六件就六件,已经习惯这样的频率与质量,当然也就不会也不应该有忙的感觉才是。

于是忽然松了口气:“是呀!”对自己来说,这样的一种生活基调,早已习以为常了,不应该还会有忙碌的感觉,差别只是,应该如何更有效率地处理这些已经安排在生活当中,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要完成的要求。

有一位朋友提到,在他最忙碌的那段时日,总是观想自己如观世音菩萨一样有千手千眼,东边来的事,经过心的运作与处理,从西边就把它交了出去;左边进来右边出去,南边来北边去,如此这般,事情就不会塞车塞在自己的手上。一样是忙碌,一样要与身边的人事互动,但就让事情一一来一一去,了然而清楚,心也就不会慌张。

这样一种心境,与那“没有闲事挂心头”的悠然,是、没什么两样的。

甚至在别人的处理还没有完成、事情还没有排到自己手上时,仍可以有一种悠闲,有一些空档,可以发发呆,或者计划下一件事,说不定是把六件事变成八件,然后一样轻松地抛出球,当然,不忘反身又对那回来的球给一记漂亮的回手拍。

此外,我们出版社那同时手上有十几条生产线的法师,也有一套独门秘方,对于经常要转换不同的事物,他总是形容那就像切换频道,换一组工作,就要记得转换频道,遥控器要调得更精准,做这件事就不要去想还有哪一件没做完,或下一件要如何如何安排。简单地说,就是专注吧。一次专心做完一件事,然后完全放下,不再思前想后,游移不定。

每当多件事同时来叩门,就想起这两个法子,忽焉,一天不知怎么就过去了,当然,事情也一件一件脱手而去,它不会留恋在你的手上,只要每一分钟都专注。

掉举烦恼呼吸着禅的味道

第一次到日本的因缘来了,本来朋友相约跟着团去散散心,就去游乐场吧!身心完全放松,不要再伤神。对我们这一代的近中年人来说,这好像也是弥补童年的好方法。可是想起美国、香港的游乐场经验,对从没去过的日本来说,又好像有点不甘愿。

正好喜欢带学生到日本赏樱花、参访寺院,以及看枫树的老师第三度邀约,六月到日本走走吧!虽然这个季节没有缤纷绝美的樱花、没有艳丽到仿佛假的红枫,也没有雪景可以欣赏,可是,好像是一个可以暂别编辑台的时机,半推半就地,就这样在先生预测正好赶上日本梅雨季的当头,决定就去看绿叶和梅雨哕!

没想到老师却说:“雨中的日本寺院最美。微雨的黄昏、微雨的树梢、微雨的古寺院,最能感受日本的独特味道。反而最艳丽就凋零,绝美就蓦地谢了的决裂境界,只能看到一般人以为的日本。”

果然,在南禅寺塔头金地院的方丈室,就因为一场微雨,呼吸到难以抽离的禅味。庭园其实极小,枯山水的白沙在雨中没有造作的干涩,润润地也在吸着雨水。雨从屋檐滴落在一排碎石头上,滴滴答答,此起彼落,似乎节奏规律,却又没有章法。一伙人仿佛怕打扰了这场寂然的静美,不知怎地,居然不约而同,全部悄悄地盘腿坐了起来。

虽然不到半小时的短短时间里,每个人都仿佛坐出了心得。没有人说话,却都微微笑着,在这个寂然的方丈室里。

很少旅行时,二十个同行的识或不识的团员,都这样齐整地安静着。老旧的木板诉说着岁月的刻痕,香的气味凝聚着历来祖师大德静坐的氛围,微雨中,却有阳光斜斜地照射着,眼目中一种明亮。坐着的那一瞬间,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心开意解。

于是,在这样的心绪中,来到南禅寺听松院吃汤豆腐就很理所当然了。一进听松院的门,就是准提佛母。搭在水上的亭阁,原先竟是书院呢!盘腿坐在书院中,打开落地门,就是池塘,树斜斜地弯在池边,雨还是静静地落着,涟漪轻荡着,管它吃的是什么,只要想象过往僧人们的生活,就好像掉入了时空的虚拟实境中。

老师说:“嘘!安静地感觉,什么是禅意?用呼吸深深地体会,不必去想,喔!原来这样的气氛很像台北的什么地方;或想着,下次要伴谁一起来?

“什么过去、未来,什么联想都把它暂时搁下阻断,就只是凝定地体会那一刻,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只是轻松而直接地呼吸着。”

原来,在下着微雨的日本,吃饭之前,礼佛,嗅着足下木板或榻榻米老旧的气味,然后呼吸润润的空气。六月,没有艳丽的花与枫叶,也可以呼吸到禅安住当下的生机呢!掉举烦恼流沙中的救命竿子想想以前对待妄想纷飞的态度,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妄念其实大都是自己期待或想象的境界,于是便陶醉其中,忘了那是妄念,还自编自导自演,让妄念险险成为现实。有时一不小心成真,还会沾沾自喜,觉得想象力的作用真大。

有时妄念的内容是自己不想要的,于是妄念出现,就假装是放下它,说:“丢掉哕!”就以为丢开了。

有时妄念的内容,是自己清醒理性时知道不该延续发展的错误关联,于是用一种痛痛的感觉狠命地想要抛开。

这里头,有时是清楚的,有时是有意志力的成分的。可是却缺乏默照禅法所谓的“清清楚楚地观照觉知,但不动心”。

第一种妄念出现时,根本处于是动心得很的状态,一边为境所迁,一边心随着摇摆不定,有时还跟着妄念起舞。这时,既没有用止的方法达到默的程度来安住身心,更没有照来清晰地让心念澄清。

第二种出现时,强迫自己用默的方法,逼自己放下、遮止,但没有照,只是用止来逃避自己的混乱。

第三种出现时,看似有照,有清晰的觉知,但心不见得止得下来,也还是随境动摇,难以安住。光是想要凭借一时的清楚心念,就想观出个离脱烦恼的结果,只是花了大力气也没有好效果。

看到圣严师父讲默照禅,才发现要完整地运用默照双运,才能体会出这个方法的妙处,原来不是只靠默来定心就可以。如果只是定在那里,有时根本就是昏沉而发呆的,还坐得舒舒服服,把蒲团当逍遥所;也不是在不定的心思中妄想靠观照的方法就可以把问题、把妄念想清楚、观明白的。心还被外境的纷扰影响得起伏不定时,哪里能把事情观得清楚?

虽然要掌握止观双运、默照同时的妙用,不但是很难的功课,也不是从字面上、语言的分析中就可以用上手,但只是这样一遍遍地观念厘清,甚至只从拿来印证自己对待妄念的几种笨方法中,就已经找到了用功的下手处,还真该对这个法门致上无上敬意呢!

修行真是简单,因为时时可以在祖师大德们的方法中找到下手处,这是身为后辈小子的我们多大的福报呢!可是修行又多么地艰苦,因为每一步、每一脚印,都没有侥幸,都没有投机之处,踩得多深多浅,谁也帮不了忙。

被妄念流转牵系时,仿佛身陷流沙中,方法就是支撑、拉拔我们出来的救命竿子;可是要不要再陷人流沙群中,可不是凭借几支竿子就过得去的。找到自己此刻当下用得顺手的竿子了吗?结结实实拿来练练身手吧!

掉举烦恼心念的拆解与重组

小时候最喜欢当妈妈的架子。用机器打毛衣是妈妈的工作,用手一针针打出漂亮的衣服,则是妈妈对我们额外的奖赏。手法纯熟的她,利落间便是一件花样别致的新衣裳。

那时,当她的架子是我每日最常上演的工作。除了穿上打好的毛衣让她瞧瞧效果之外,一摞摞洗好、煮好的毛线团得一颗颗卷好,才能摆到机器上用。

卷毛线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儿,可是只扮演架子,两手撑开让线套在手上的工作就轻松多了,还能趁机跟妈妈说话儿,很难体会另一端卷线的人会有多累。

可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毛线就不再只是线,而组成了一件件有领有袖、有花样、有型有款的衣裳。

后来常常发现,自己对半成品,或者对材料都有一种亲切感,任何复杂的线索来到手上,一点也不嫌麻烦、不觉无聊,总能耐着性子一丝一缕、抽丝剥茧地找出端倪,然后把它们组合成有用的东西。读书的时候,好像也是透过这样的方法咀嚼书上传递的讯息,尤其是那些认为对生命一点滋养成分也没有的功课,只好把它们当材料来拆着玩。

后来,发现原来心念也可以这样拆解,然后重组。烦躁的时候,把心定下来,然后仔细地观,究竟烦恼的起源掉举烦恼心念的拆解与重组。

小时候最喜欢当妈妈的架子。用机器打毛衣是妈妈的工作,用手一针针打出漂亮的衣服,则是妈妈对我们额外的奖赏。手法纯熟的她,利落间便是一件花样别致的新衣裳。

那时,当她的架子是我每日最常上演的工作。除了穿上打好的毛衣让她瞧瞧效果之外,一摞摞洗好、煮好的毛线团得一颗颗卷好,才能摆到机器上用。

卷毛线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儿,可是只扮演架子,两手撑开让线套在手上的工作就轻松多了,还能趁机跟妈妈说话儿,很难体会另一端卷线的人会有多累。

可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毛线就不再只是线,而组成了一件件有领有袖、有花样、有型有款的衣裳。

后来常常发现,自己对半成品,或者对材料都有一种亲切感,任何复杂的线索来到手上,一点也不嫌麻烦、不觉无聊,总能耐着性子一丝一缕、抽丝剥茧地找出端倪,然后把它们组合成有用的东西。读书的时候,好像也是透过这样的方法咀嚼书上传递的讯息,尤其是那些认为对生命一点滋养成分也没有的功课,只好把它们当材料来拆着玩。

后来,发现原来心念也可以这样拆解,然后重组。烦躁的时候,把心定下来,然后仔细地观,究竟烦恼的起源是什么?烦恼的因缘即便纷扰杂紊,经过沉淀之后,理出线索,便不再造成情绪的波动,而就只是一些材料而已。

想把这些材料组合成有用的东西,首先得把负面的、会障碍、会干扰的杂妄部分理出头绪,放在待处理的位置等待下一步的拆解。正面的、可以组合成有用的数据,便放在准备进行的工作堆里,以便运用重组的动作,让它们在生命的因缘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拆解的过程中,逐渐也会发现,其实所谓的负面情绪、杂念妄想,只是投射了身心的期待与某些被自己深刻隐藏,而迟早得去面对处理的问题。于是浮上台面的东西就有了曝晒阳光,得以消解的机会。

在这个拆解与重组的过程之间,心念清晰而分明,心的觉受也澄朗如日。

原先的情绪与烦躁呢?早就失去了它们在你心头扭动的舞台。坏的东西不一定要消灭,透过拆解、重组,也可以转换出新样子。就像废弃物回收、旧衣新花样、旧书换人看看等等生活因缘的转化一样吧!

当然,在拆解的过程中,先备妥安定的心绝对重要,如果不能止下纷扰,一旦事物被拆解到十分微细时,那些线团可不会放过你,缠缠绕绕之间,会把人卷到窒息。一样的,如果心思不够稳定,重组的过程也会东掉一根镙丝钉,西少一颗扣子昵!

景气不好,透过DIY可以省下不少开销,而谁说心灵不能透过DIY找到更好的出路呢?

体检掉举烦恼

你常常在洗心情的三温暖吗?

那种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

但是一会儿又变成气愤的滋味如何?

你如何面对反复无常的心情变化?透视惛觉烦恼惛沉对于面对、遭遇的事物无法承担。例如无法以清醒的状态学习或面对问题,而浑浑噩噩。如在禅修中,便无法产生轻安,也会障碍清净智慧的觉知。

惛沉烦恼就像一只没骨头的怪兽,看起来松垮垮、昏昏欲睡,仿佛时时都在冬眠。

它最大的作用,便是让人常常没精打彩,睡眼惺忪,遇到工作或任务,就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溃散与颓废。脑子不清楚,便浑浑噩噩;身子骨撑不住,好似承担不了任何事。

世界仿佛静止,却其实是荒芜。

读书就打呵欠,工作就懒洋洋,禅修时,更经常处于昏睡状态。这样的懵沉最会障碍清醒的觉察与观照。以为坐得很安定,其实早已神游太虚,心不在焉了。

懵沉主要是被“痴烦恼”所支使,所以只要能够努力突破痴烦恼的作用,就再也不会悟沉了!

憎沉烦恼凋零与鲜翠

办公室外有一个好大的露台,可惜上面空荡荡的,只有风雨来时,有涟漪圈圈显得热闹;或小鸟路过,会在上面停驻一会儿。为了不浪费掉这么好的空间,大家去募了些盆栽来。

有一株小树,长得却有大树的风范,于是就先放进屋子里陪我们看稿子、写企划、编书,岂料才过了一阵子,叶片居然开始稀稀落落起来,怕是阳光得的不够,或者空气也不够鲜美,于是有人提议把它搁到外头去。

不料六楼露台春天刮起风来大得可怕,几天工夫,叶子只余一二,树干也没精打彩地在风里沧桑起来。

然后,大家工作一忙,不经心地,这株原被期待的小树就被忽略了。直到有人把它给端进屋里,并找了个角落安置它,才给了它重生的机会。

孰料才几天工夫,嫩绿的叶子铺满树身,新鲜欲滴的绿,让人错觉又是另外募来的一盆。那树的鲜翠与生气盎然,让人经过时仿佛也闻到新鲜的气息。

于是这看似无情的花草,就结结实实给自己一个思量的功课。想想自己真是幸福得可以了,生活在关渡平原上,就像这株搁在好环境里的盆栽,天气好的时候,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刮起大风,也有地方可以歇脚。而那些都市里的路树,却只有不时吸着车流中排出的油烟与灰尘,虽然本是佳人,却日复一日逐渐灰扑扑而面目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