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铁血铸盾
3091900000020

第20章 承前启后(九)

队伍建立也十分顺利,当时的人们对于革命的热情很高,防空洞建设者可谓人才济济,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不同岗位的男女老少都投入其中。曾参加过工程建设的退伍军人负责技术指导,指导建设者们选眼、打炮。

为响应主席号召而工作的建设者们极为自豪,工资在原单位领,没有加班费也没补贴,可所有人都干劲十足。

玉河、银河防空工程为益川人防事业奠定了基础。当时,益川的物质条件匮乏,在大型作业机械极为缺乏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全靠人海战术、手工作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力掘进。

除了苦干,还需巧干。这在防空洞的挖掘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当时在市区建防空工程难度相当大,项目主地址薄荷门一整条街两侧全是商业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根本经不起炸药的震动;炸药爆炸时飞出的碎石,还有可能飞向路边砸伤行人。

为防止飞石伤人,曹正洪和刘庆国要求所有施工队把废弃的麻袋编织起来,堆积成好几层铺盖到路边脚手架一样的铁架上,以阻止碎石飞溅。

为避免损坏商家产品,打眼放炮时,刘庆国要求施工队用“眼深药少”的方法,以最少量的炸药取得最好的爆破效果。

挖出来的大量土渣,只能半夜市民入眠后,才能往市郊低洼地转运,一个低洼地填平了,又转向另一个地方,直到把近郊所有低洼地都填平,再往远郊运送。

就这样一炮一炮,一米一米,地下坑道逐渐向深处推进。工作虽非常辛苦,但大家却都没有怨言,干得热火朝天。

由于施工队伍来自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几乎都没握过钢钎、抡过大锤,常常有人把大锤砸到了别人手上、脚上,被砸中者鲜血长淌痛得大叫,但所有人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咬紧牙关完成每天的任务。

庆幸的是,玉河、银河防空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市人防办的严格要求下,各施工队都把安全放在首位,整个工期没有发生过人员死亡事故。

就这样,在全体施工者的努力下,到年底,防空工程的雏形基本形成,益川人防工程的基础性工程,在热火朝天中完成了奠基。

1972年底,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举国上下亿万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发动了气壮山河的“深挖洞”人民战争。益川再次响应号召,开始了难度更大、更为隐蔽的深层工程。

警备区和人防办在全市开展了地质勘探,调查益川的地质情况能否推行深挖工程。调查结果显示,益川的地下三十多米深处有不透水的黏粘土层,这一土层含水量少,正好适合人防工事挖掘。

警备区和人防办反复研究,决定由黄京和程小平直接指挥,曹正洪和刘庆国负责,在酒厂内进行竖道试点,于益川剧院附近进行斜道式人防工事试点。两个试点的成功,为深层工事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庆国说:“在深层工事的挖掘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益川酒厂人防工事。益川酒厂人防工程开始动工后,在市人防领导小组和酒厂党委双重领导下,各项工程的开展有序进行。”

第一个直坑下挖选址在酒厂食堂对面一百多米的草坪上。按人防指挥部要求,坑口直径为四米,深度为三十米,同样用沉降打井的工程技术方法施工。井壁内墙为砖砌,井壁外墙为混凝土浇灌,每砖砌二米浇灌一个圈梁。

内径井壁预设上下攀梯,供施工作业人员上下,同时也是为防突发停电,井下人员能向上攀爬而准备的。每浇灌一层,挖掘一层,沉降一层,把烂泥一桶一桶往上拉,井下的人用手工挖掘,井上的人用手拉绳子。

挖掘的人把井壁周围的烂泥淘空,使整个井身的重量悬不住,慢慢、自然地往下沉降,把水挤压在中间。所有作业全部用手工完成,参战的同志都非常辛苦,但同时觉得能直接参与益川人防工程建设非常自豪和骄傲。

曹正洪说:“在当时,克服巨大困难,推进工程前行,靠的是人的力量和团队精神,所以才能依靠手工作业,把人防工程向前推进。”

随着工程进展,深度逐渐加深,坑下的挖掘方法仍然不变,还需靠手工挖掘,但在地面用绳子往上拉泥已经不行。只能使用吊机转运泥土,施工人员也可通过吊机上下。

黄京主任亲自和省建设总公司联系,借来两台吊车。使用吊机和翻斗车以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到半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第一个直坑挖掘任务,直坑深度为三十一米。

达到规定深度后,开始横向挖掘。曹正洪回忆:“坑下的泥层没有水,全是非常细腻的干泥,泥中能看到的只有沙和砾石,这就是益川地下深层次的泥土质量。”

益川位于川西北高原亚龙江、沱江及其支流等八个冲积扇重叠连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因此,益川平原地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平原板块很硬。地震释放的能量只能选择薄弱的方向沿断裂带向北释放。

益川平原不属地震活跃带,发生地震的几率很小,一般震级都在三级以下,所以历史上周边大地震对益川造成的损失都不大。

在建筑工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浅表地质构造。最上面是一米到两米厚的黑色粘土,下面是沙和砾石(鹅卵石),究竟有多厚则没有权威数据,但据说至少有五百米左右厚。人防“深挖洞”的决策过程,依靠了正确的科学勘探,为深挖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人防工程是头等大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极为重视,指派得力的干部领导人防工程。市人防办组织了若干个工作领导小组,率土木系设计工程师,配合各企业专门负责人防的党委副书记开展工作。

各企事业单位都挑选了得力的管理人员负责具体施工,抽调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搞人防建设。这些投入人防工程建设的年轻人,个个斗志昂扬,精神抖擞。

从打第一口直行坑道开始,到进入横向挖掘,再进入坑道,紧接着又实施了第二、三口大直坑的挖掘,直到整个工程建设完毕,益川酒厂人防工程历时四年,终于按时完成了上级党委下达的任务,建成了数条地下通道,其中有直转通道、弧形通道和三岔及多岔通道,并设有地下会议室、地下房间及可存放数十吨原酒的储藏库,既为人防疏散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也解决了地面仓储紧张的矛盾。

靠手工作业,益川酒厂成功打通了附近的织锦厂地道,又打通了棉纺厂的地下工事,最早实现厂厂相通,获得了省军区、省人防办的好评。

1975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人防大检查,由于益川酒厂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好、安全工作抓得好,而且,他们利用地洞窖藏原酒,提高了酒的质量,平战结合的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受到省军区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全国人防先进单位”称号。

消息传来,全厂上下一片沸腾。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使人防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获得全国荣誉,这在酒厂人看来是一个奇迹。大家都很高兴和激动,所有的辛苦和疲劳都被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冲淡了。这一幕,被永远载入了益川人防建设的史册。

与此同时,益川一些企业成功建造了地下工厂、扩建了地下车间,有的厂利用人防工程开设地下食堂,市人防办和核工局联合兴建了平战结合地下医院。棉麻公司的地下仓库也开工建设。益川人防的改革,就此开始以平战结合为重点。

东城区利用五百多平方米的坑道,办起了鼓楼北街茶园;1978年建军节,市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地下电影院开张。

浣花街公园地道,开设了两家地下旅馆,5000多平方米的防空洞内设置了2000多张床位,在当时住宿困难的情况下,这两家价格相对便宜的地下旅馆火爆一时。

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制定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防空洞建设方针。到80年代初期,人防工程建设由发动群众义务劳动构筑防空洞,发展到有规划地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结合城市建设修建大型永久性人防工程,施工力量也由普通群众转换为专业施工队伍。

从1969年开始,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构筑,除了上规模的人防工程,益川市还修建了一批地下电影院、地下医院和地下商场、娱乐场、仓库、招待所等。青少年宫和人民商场等一批附建式防空工事亦相继建成。

然而,战争并没有如期而至,人防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后来,一些被废弃的防空洞成为孩子们的娱乐场所和市民的避暑地。但因为一些洞穴建筑防水较差,漏水等状况频出,担心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出意外,有的家长以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为背景,编了一些离奇的惊悚故事并逐渐流传开来,到防空洞玩耍的孩子慢慢减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区人防办开始将状况较好的防空洞对外出租,以发挥效益。

当年的公共人防工程,大部分现在仍处于使用中,市人防办仍在不断投入维修工程款。

时至今日,回望益川人防工程发展、建设,在中苏关系紧张的特殊年代,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向公众展示人民防空的基本意义,激发了群众的国防热情,确属非常难得的壮举。而两大人防工程改建的“天道”地下商城,在其后发挥的较大商业作用和长远价值,意义更见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