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45

第45章 皇帝出殡葬仪

皇帝棺椁安葬前,先要移到陵寝边的行宫内,叫作“暂安”,停灵之殿就叫暂安殿。此前,新皇帝派官员祭祀天、地、太庙、社稷,通报上苍和祖先一声。同时,兴修从京城到陵寝之间的桥梁、道路及行宫,另外还要每隔一段距离搭起供皇帝暂时停放棺椁用的芦殿和幔城。所用材料大多是高级布匹,虽然只为一夜之用,但也做出玉阶金瓦、朱碧辉映的效果。芦殿搭造最为考究,用黄绸布围成内城墙,白绫布围成外城墙,外墙之外还有一道网城。每座城7间房大小,面宽12丈余,檐高2丈,进深9丈。殿前有牌楼,四角设马棚与脚夫、守卫的休息室,规模惊人。

皇帝棺椁出殡宫之前,要焚烧纸人、纸马、楼库、器皿、松亭松轿、衣帽鞋履、衾枕被子,糜费巨大。如慈禧太后的棺椁安葬前两个月,在东华门外一次烧掉一只用绫罗绸缎糊扎而成的长60米、宽7米的大法船。据时人记载,船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金瓦银柱,碧檐丹户,应有尽有,另外还设侍卫随从、太监宫女数百人,穿戴齐整,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制作这条法船,共费白银10多万两。

出殡那天,执事官在殡宫外摆放好大车,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等都在大门外守候。皇帝来到棺椁前哀痛哭奠一番,祭酒三杯,祭完退到大门口东侧站立,待棺椁出宫时,跪在一旁,众大臣随跪两边,棺椁过后,皇帝率众大臣目送棺椁上车。按典章规定,皇帝步行送大车出城外,然后另乘轿子,由另外一条路先行赶到前面的行宫迎接灵车的到来,然后再接再送,直到灵车到达暂安殿为止。但有些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先皇的特别孝心,往往独出心裁。乾隆为雍正送葬时,坚持要步行送到泰陵,还要在陵前守陵三年,经众王公大臣的苦苦相劝,这才打消念头,照老规矩办理。

灵车所经过的地方,当地官员在路边百步之外跪迎默哀。所经过的门桥,都要由大臣祭酒,而且每天早、中、晚都要祭奠一次。

出殡的队伍十分庞大。棺椁在中间,前面是1000多人的仪仗队伍,手中各持器物,有篦头、画角、鼓、大铜号、小铜号、金钲、杖鼓、龙头笛等,各种旗帜、黄麾、方天戟、立瓜、卧瓜等638件,队伍长达五里。仪仗后面是棺椁。棺椁上罩棺罩,圆顶,四边垂穗,四周有绣龙围帐,如同彩轿一样,叫“吉祥轿”。

灵车是最受重视的部分,讲究也最多。在出发前,为了保证棺椁的安全,要先选拔体质相当、高矮相近的青壮年担任杠夫,人数多达数千,分数十班轮流抬运,每次行进时,两边还有替换人员。他们身穿驾衣,戴翎帽,整齐划一,并在德胜门外的广场上演习十天,不合格的马上淘汰。

棺椁后面是大队武装护卫,车马绵延数十里之长,充分显示出皇家的气派。最后面的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车队。

沿途要有专人负责撒纸钱。据记载,从景山到阜城门一段,便撒纸钱90万张,使十里长街铺上一层厚厚的素笺,雪白一片。

灵车到达陵寝前,守陵的大臣都在十里之外跪迎,将棺椁送到暂安殿之后暂安仪式才告结束。

暂安殿附近设立了王公大臣值班公所,凡是现任各部院的王公大臣和八旗都统都要轮流值班,守护棺椁。每天祭奠,公所派禁军守卫暂安殿,维持治安。这期间,殿内有内务府包衣(满语,奴仆之意)旗人负责一切,门外有兵丁日夜巡逻。非有任务,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

暂安礼之后,最重要的活动奉安礼(即安葬仪式)的准备活动开始了。

首先修理奉安所经御路,开辟坦途,修桥开渠,还要铺垫黄土,并组织护路工队,随时修补和保护路面,保证畅通。同时,为保证奉安时棺椁安全起见,照例要演习“皇杠”数次。一切就绪之后,奉安礼正式开始。先行祭奠,而后进行“小请”,即用64人杠将棺椁抬到暂安殿前的大路上,再换128人抬的“独龙杠”。棺椁前的仪仗队伍由四部分组成,最前列是绿营马队开道,沿途满布军卒严加警戒,接下来是仪仗队,数十人之多,分持大小各色旗帜,形状各异。后随大轿小轿、彩绸扎的彩亭、一柄黄缎绣花伞,后面是金鼓重乐和笙管笛箫轻乐各一班,吹吹打打。再后有身穿孝衣的两排人,手托木盘,盘上放香炉,一路之上,香烟袅袅。另有一班人也身穿孝衣,沿途抛撒纸钱。第三部分又是禁军卫队,气氛森严。第四部分是和尚、尼姑、喇嘛、道士、道姑的行列,身着本教法衣,手执法器,唪诵本教经典。他们之后是送葬的王公大臣。大臣一律穿青衣袍褂,青布鞋子,戴着去翎的秋帽。

队伍进了陵区大门后,来到牌楼门前,随即换上64人杠,抬到地宫外口,安放于特备车上,左右有护卫人员,前后有杠夫牵引,徐徐将灵车滑入地宫中,移棺上宝床。钦天监指挥杠夫按山势走向安放棺椁于宝床中央的金井之上。然后点燃万年灯,将先皇生前喜爱的珍玩、书籍、衣被等摆放在供桌上,送葬人员先后退出,更换衣服。这时有专人关闭石门,事先派定的瓦工赶砌地宫外口,使之不露痕迹。众王公大臣来到隆恩殿做最后的告别祭奠,礼成之后,除少数不便离开的人员之外,其余的众人一齐随圣驾回京。

(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