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40

第40章 宫廷乐舞制

清宫的乐舞制度,早在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就规定在庆贺典礼上“陈设卤簿、奏乐”。后来又于天命八年、天聪六年及八年增加了凯旋拜天行礼筵宴乐制、宣捷拜天行礼乐制、出师谒堂子拜天行礼乐制、元旦朝贺乐制等。至崇德元年又制定了祭太庙乐制、卤簿乐制。至此,清代宫廷乐舞制度才初具雏形。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根据大学士冯铨和洪承畴的建议,在明代乐舞制基础上,改撰了歌词,更换乐章名称,建立了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等制度。同时又规定祭祀诸乐由太常寺神乐观掌管,朝会、宴飨诸乐由教坊司承应。至康熙年间仍无大的变动,清官乐舞在明制基础上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二年,对乐律研习多年的康熙帝诏修僻吕正义》,制定了不同于明代的清宫乐律制度,并据新定乐律改造了乐器。乾隆时,弘历发现有的乐章与声调不协,乐章、乐谱不甚完整,故又命庄亲王允禄、刑部侍郎张照重新考订乐章,填注乐谱,著成《律吕正义后编》一书,书中对乐制、乐律、乐章、乐器、乐仪及乐队编制、服装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乾隆七年,为加强对清宫乐舞的管理,又设置了乐部,由张照总理其事,当时乐部共有官吏及演奏人员1038人,达到了清官乐舞发展的顶峰。

依据乾隆时的定制,清宫乐舞可分为外朝乐舞和内廷乐舞两种。“外朝”是指群臣朝会、办事的场所,“内廷”则是指皇帝、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外朝和内廷乐舞又依使用范围不同有更详细的规定。

外朝乐舞大部分都与礼制有关,分为祭祀乐舞、朝会乐舞、宴飨乐舞和卤簿乐舞四种。

祭祀乐舞主要在祭祀时使用。清代祭祀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种,其中大祀时所用乐舞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名为中和韶乐。使用的乐器有铸钟、编钟、特磬、编磬、建鼓、搏拊、篪、排箫、箫、笛、琴、瑟、笙、埙、枧、敌。为配合演奏,还有专唱歌词的司章10人;伴舞的武舞生64人,文舞生64人;乐队指挥1人,舞队指挥4人。

朝会乐舞主要在大的朝会中使用。包括元旦、冬至、万寿(皇帝寿辰)三大节、登极、颁诏、皇帝大婚及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举行的典礼活动。

宴飨乐舞主要是在宫中宴会上表演。在清宫,凡遇到元旦、万寿节、除夕、皇帝大婚、公主下嫁、武功告成等情况都要举行大宴。皇帝光临宴会,在进茶、进酒、进馔之后要演出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百戏,统称筵宴乐舞。一般按程序先演出满族的庆隆舞。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扬烈舞专显扬武功,有骑马者八人,着甲胄,举弓矢,象征八旗,周旋驰逐一个象征异兽的人,一兽受箭,群兽皆伏。喜起舞由22位大臣以两人为一队,依次进前起舞,以表现歌舞升平之象。为庆隆舞伴奏的音乐也是满族音乐,乐器有琵琶、三弦、筝、司节、司拍板等。以后再依次演出蒙古乐舞、瓦尔喀部乐舞、回部乐舞、番子乐舞、朝鲜乐舞、安南乐舞、缅甸乐舞等,也都用本民族的音乐和乐器演奏。

卤簿乐舞是炫耀皇帝威严的典制音乐,在皇帝的仪仗中使用。清代簿乐共有五种,即前部大乐、铙歌大乐、铙歌鼓吹、铙歌清乐、导迎乐。前部大乐所用乐器为大铜角、小铜角、金口角;铙歌大乐规模最大,需236人,使用乐器为金、铜鼓、铜钹、行鼓、铜点、笛、云锣、管、笙、金口角、大铜角、小铜角、蒙古角、金钲、画角、龙鼓、龙笛、拍板、杖鼓;铙歌鼓吹乐器有龙鼓、金、杖鼓、拍板、龙笛、画角、金钲、大铜角、小铜角;铙歌清乐及导迎乐乐器基本上与鼓吹差不多。

内廷乐舞主要在内廷使用,依功用可分为祭祀性乐舞、朝会性乐舞和娱乐性乐舞。

祭祀音乐用于每年春秋在御同祭祀惠济河、河神庙、土地庙、文昌阁,以及皇帝在广育宫、关帝庙、护身佛前拈香,皇后到先蚕坛祭先蚕、采桑等场合。乐器与外朝所用相似。

朝会舞是在内宫、御同的正殿内,逢元旦、皇太后及帝、后寿辰举行庆贺典礼及宴会时使用。一般由太监承应。此外太后、帝、后节日到某处看戏,或从某宫起驾、回銮至某宫,或从所住宫至某宫,也要有乐队迎接、送驾。与外朝朝会乐相比,内廷朝会乐旋律更加优雅婉转而已。

内廷使用最多的就是娱乐性乐舞。这些乐舞没有一定的规律,往往与戏剧和杂技同台演出,随意性很大。其内容都是颂扬太平盛世或带有警诫性质的,乐器多为吹打器。

(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