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12

第12章 溥仪大婚典礼

溥仪大婚典礼的前一日夜间,满蒙王公和遗老旧臣们,就已齐集在宫内等候典礼。至零时,溥仪穿着袍褂来到乾清宫,派载振、昭煦为正、副使,并派御前侍卫衡永等八人随行。同时命那彦图(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蒙古郡王)、载泽和溥信四个御前大臣,在乾清宫照料一切。二时,溥仪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在凤舆里边,然后由载振押着出发。这顶凤舆三天前就摆在乾清宫的丹墀之上了,銮仪卫(掌管宫中卤簿仪仗事务)的人员常抬着它演练。它比普通轿子大得多,须16个人抬;轿顶涂金,正中有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背上有一个小金顶;周围有九只小金鸾,嘴里都衔着长长的黄丝穗子;轿围是鹅黄色缎子底,上面绣着蓝色凤凰,抱着红色双喜字,绣工极为精细,据说是光绪结婚时在杭州定制的,这次又重新进行了油饰。

迎亲用的是全副卤簿仪仗,除了伞、棍、旗、牌、金瓜、钺、斧、节、扇比以前更多以外,还增添了牛角和大鼓各100余对。载振率领的迎亲队出神武门,仪仗队前面的军乐队增加到五队,北洋政府军警宪机关派来的骑、步兵增加到2000人左右。迎亲所经街道,照例戒严。马路两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北洋政府要员与外国人来参观者,每人发给一枚铜质徽章,才准通行。

凤舆发走之后,即派载涛之妻和增崇(前内务大臣)之妻带领福晋、命妇二人来到坤宁宫铺设“龙凤喜床”。床上的被褥也是在杭州定做的,上绣“龙凤呈祥”图案,绣工之精致华美实为罕见。铺设完毕,正中又放上“宝瓶”,瓶内装着珍珠、宝石、金银钱与五谷之类;四角各放一柄金如意。接着,她们又连夜赶到皇后家里,给婉容梳好双髻,戴上双喜如意,穿上“龙凤同合袍”,头上盖着绣有龙凤的盖头,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这时就只等凤舆到来了。

三时左右,皇后登舆,即由衡永等八名御前侍卫,手执藏香在前引导,仍由载振骑马率领原班仪仗,经东华门,把皇后迎到乾清宫。

这时,溥仪穿着袍褂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凤舆来到乾清宫檐下,先越过一个预先设下的大火盆;到达坤宁宫又越过一副马鞍。通过这些“障碍”之后,到了宫内。按规矩在皇后下轿以前,溥仪还要向她连射三箭,但他临时传谕说不射了。这大概:是溥仪从未射过箭,又是近视眼,不愿意搞这一套了。

皇后下了舆,载涛之妻从她手中接过苹果,递给她一个宝瓶,溥仪这才掀开她的盖头,一同走上喜床,吃“子孙饽饽”;同时,窗外还有一个官员用满语高声念诵祝词。此外,宫内另摆下一桌筵席,叫做“合卺宴”,有猪羊肉、金银酒、金银膳等。其实这只是一种仪式,溥仪夫妇只坐一坐就离开了。随后皇后又要向东南方坐帐,和溥仪一同吃“长寿面”。这样,婚礼第一天的仪礼就算完了。

二日早晨,载涛之妻、增崇之妻和福晋、命妇等先向溥仪、婉容呈进茶果;接着换朝服,由皇后行“捧柴礼”,就是捧起一束外包黄绫的一尺余长的小木棍,交给萨满太太收藏在宫内。然后,他们夫妇向“天地桌”、“喜神桌”和灶君行礼。礼毕分左右坐在炕上,在福晋、命妇的侍候下,共吃“团圆膳”。到此,大婚第二天的仪礼也算完成了。

三日上午,举行“受贺礼”。按原先的计划,一切都按照元旦大典那样办,但是各国使节早就提出要参观婚礼,当时,为了维护清室的体制和尊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现在他们又通过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再三请求要到宫中向溥仪祝贺。在这种情况下,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且成立了一个招待所,由庄士敦、梁敦彦任总招待,以下还有十几名招待。在景运门外,临时搭了两座大席棚,摆着从北京饭店订购来的丰盛的冷食、糕点和法国香槟酒。另外,还准备了100余台的二人肩舆,供他们来往乘坐。乾清宫仍照元旦那样,陈列着静鞭和各种乐器,并且搭了一个大牌坊,上面挂着各色彩绸。上午lO时,大批驻华使节来到东暖阁,向穿龙袍褂、戴珠冠的溥仪和穿旗袍、梳两把头的婉容行鞠躬礼,溥仪夫妇只是微微点头,表示答礼。因为事先载涛和庄士敦商议,溥仪这时还保持着皇帝尊号,但毕竟已经退位,不宜再像过去那样高踞于宝座之上接受祝贺,所以就改在东暖阁了。

接见了外国使节,溥仪又坐上宝座,接见黎元洪大总统的致贺专使黄开文,礼仪同元旦时大致相同。黄开文退出,又接见北洋政府文武大员和各省军阀的代表,他们有颜惠庆、孙宝琦、吴毓麟、王怀庆、聂宪藩、李准、王廷桢、哈汉章和袁金铠等共40多人。另外,还有张作霖的代表张景惠以及曹锟、吴佩孚等人的代表。礼毕,并请他们吃饭、看戏。接着又呜鞭、奏乐。满蒙王公、旧臣遗老仍像元旦时一样,向溥仪行三跪九叩礼。

(王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