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24

第24章 生态园林(3)

清末名臣、著名禁烟英雄林则徐因禁止鸦片被贬充军新疆伊犁途经兰州时,程德润招待于憩园,林有两首诗写给程,第一首曰:“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虽然遭贬谪,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坠,第二首诗标明了伟人的博大胸怀:“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谭继洵在甘肃做布政使时,他的儿子,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几次从湖南老家到兰州省亲,并在他父亲修缮重建的憩园内攻读和游览,在憩园如画的美景里,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以下摘录几首,请大家欣赏一下英雄的襟怀。《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七绝》:“小楼人影倚高空,目尽森林夕照中。为问西风竟何著,轻轻吹上雁来红。”《憩园雨五律》其一:“淅沥彻今夕,哀弦谁独弹。响泉当石咽,暗雨逼寒灯。秋气悬孤树,河声下万滩。拂窗惊客话,短竹两三干。”其二:“憩园三月雨,四壁长苔衣。积水循阶上,低云入户飞。钟鸣龙欲吼,屋漏鼠常饥。一发青山外,层阴送夕晖。”其三:“深林初过雨,宛宛碧苔新。依岸残云湿,平桥一水春。看山浓似黛,种竹短于人。好续《齐民术》,桑麻万绿匀。”谭嗣同还在他的《石菊影庐笔识》记载说:憩园“林亭之胜,琼绝一时……尝撰联语,遍贴园中。”“甘肃故产牡丹,而以署中所植为冠,凡百数十本,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这些诗篇和文章写出了谭嗣同对憩园深厚的感情。

【荡喧楼】荡喧楼又名水洞楼,在黄河白马浪南岸,隔河与白塔山金山寺遥遥相望,楼南为西关北城墙,墙开门洞,便于汲水,所以又名水洞楼。该楼始建于清初,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主院,在大院中用院墙和建筑又分隔为四个小院落,东两院,西两院。东北院临河为两层卷棚形制的荡喧楼,院南为厢房,院东为大门,院西小门可通侧院。东南院为一小寺院,西为正房,南为厢房,东开大门。西两院中南院为一小跨院,没有什么建筑和景致,北院南为正房,北为大门,大门面对黄河,门两侧为观景廊。在这四个小院落中植槐、杨、竹等花木,院外周遭为垂柳。东院以花园为主,周边有半廊,院内有花厅、山石、游园小路和看护人所住民居,院外在黄河边置凉亭,利于观景。登斯楼,近有滔滔黄河经白马浪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喧腾,远有茫茫苍山横际眼前,天大我小,一扫劳顿疲惫之心。所以,清道光九年(1829年)甘肃按察使萨迎阿经常光临此地,触景生情,将楼名为“荡喧楼”。

【汇园】汇园在雷坛河汇入黄河入口的东侧,建于黄河南岸。该园小巧玲珑,临水用块石砌成堤岸,堤上有砖砌花墙围护,花墙低矮,不挡观景视线。园东为大门,大门之侧起岗阜,阜上置草亭,阜南有三楹敞轩与合围园南、西的观景廊相接,园西观景廊尽头又为三楹敞轩,轩北有砖砌花墙与堤上花墙相接。园正中央为卷棚前厅,前厅周边为起伏的岗阜,岗阜之上种植各种花木。前厅之后为大厅,大厅两侧有厢房,厢房与园北观景廊相接。园西南岗阜上置六角亭,可观赏黄河风景。汇园是道光八年(1828年)陕甘总督杨遇春、甘肃布政使颜伯涛捐俸钱修建的。

明清官署园林中的明代园林,大部分为清代修缮扩建或重建,部分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清代的特征,这也符合园林历史的演变过程。

(2)近代兰州私家花园

近代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经济在全省实力最强,城市规模也最大。由于是全省政府机构和军队指挥机关的所在地,故聚集了许多官僚和社会绅士,这些文化水平较高、生活优裕的人群,早年走南闯北,眼界开阔,所以,为了寄托闲情逸致,安享晚年,大多兴建私家花园。他们营建的花园,是集生活、休憩、赏景为一体的园林,追求一种山林野趣和田野风光,在园中亭榭点缀一些匾额、楹联,或摹写园景风光、或抒发胸怀愿望,增加了园林的文化意蕴。这一时期的私家花园有20多家,或依山、或傍水、或在郊区,是兰州建城以来私家园林最为发达的时期,下面,选取典型的几处作一介绍。

【颐园】颐园最早为清道光年间兰州翰林曹炯所建,人称“曹家花园”,民国初年,清末进士秦望澜购得,改为颐园。

花园在城关区小稍门外,面积近20亩。园内建有镜泉楼、瑞杏轩、养花莳竹之斋等景园建筑,分布于林木之中。园中水系引五泉山泉水而设,小溪穿流于花圃、树林,溪畔、花园中置景石以点缀景观,临溪建有花神庙十数间,庙中塑二十四花神祭祀。花园中植物品种多为落叶乔木或花灌木,有梨树、绵苹果树百余株,杨树、柳树及牡丹、芍药、连翘、迎春等树木花卉遍布建筑周边,在开阔处辟菜畦,所以,园内颇有田园风光。秦望澜所撰的一副楹联,写出了园景特色和他造园的心绪:“园环绿水足豁襟怀,试观烟树葱茏,最好是壹咏壹觞、半耕半读;地近兰山自饶风趣,几费心思补缀,才赢得种瓜种豆、看草看花。”诗人王烜写诗赞曰:“依水名园清且闲,悠然恰对皋兰山。亭台历落位三五,花木萦回象万千。”

【拙园】为1915年清末进士邓隆所建花园。花园在城关区正宁路,分南、北两个院子,南为宅院,供人居住;北为花园,与宅院相连。宅院东、西、北各建房三间,院中央两层木楼1923年为邓隆从别家购得,移建而来。楼上悬明肃王手书“听泉楼”牌匾,邓隆用于藏《大藏经》。经过宅院小门,便进入花园。花园占地65亩,在私家园林中,属面积较大者。花园中建筑较少,多为树木。建筑有园南花厅三间,悬挂“柳嫩朝阳软,花深夜气香”对联,厅内墙壁镶邓隆集陶渊明诗石刻《拙园集陶》,石刻书丹为湖北刘民。园中建园亭名“藏舟亭”,题联曰:“积石为山,牵萝补屋;梨花院落,柳絮池塘。”由于邓隆晚年好佛,后来在园南建佛塔,佛塔内藏邓手制佛像泥饼数万枚。园中除十余株百年老梨树外,多为杨、柳及花灌木牡丹、芍药、葡萄、紫藤等当地花木。最具匠心的是,在园中一株大梨树之树杈间,悬空用木板搭建了一座茅亭,可容五六人赏景,邓题名“睫巢”,因此,邓自号曰“睫巢子”。花园中垒石为假山,开辟大池塘,池上架桥,以利通行。邓隆是书生出生,故在春夏秋花木繁荣的时节,经常邀集文人墨客饮宴唱和。拙园大门楹联,写出了邓隆的一种文化追求:“何处寻桃源,花放流水,俨然是逍遥世界;闲来开榆社,赋诗饮酒,藉以陶活泼天机。”

【煦园】煦园为原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甘肃省第一中学校长水梓所建花园。位于城关区颜家沟,面积约17亩,园内景观丰富,文化气息浓郁,是兰州比较有特色的私家园林。

该园由前园、内园、后园三个部分组成。前园在北,园大门开在前园西北角,入大门,便是车院,车院东南角开两小门,一小门通里院子,一小门通东庭院。东庭院北为住房三间,题匾“吹万之亭”,院内有紫藤花架,院南建15米长木栅栏分隔空间,栅栏之中开门,进门又为一院,院内方砖铺路,院南、北墙上镶有砖雕,北砖雕水梓题匾额“桃李门墙”,南砖雕水梓匾额“乐是幽居”,院西建房舍三间,题“爱晖移”,院南筑台,台上建厅五间,厅北周希武题匾额“蓼天一室”,厅南胡庆澜题匾额“烟雨楼台”。院西有门通新院子,新院子坐北建正房三间,朱绍良题“退乐堂”,水梓之母居住。院中方砖铺路之侧开辟小花院,花园中种植萱草、玉簪等花木。

“蓼天一室”以东又是一小院,院中有坐北的三间轩式建筑,戴传贤题“坐春轩”,轩有回廊,是接待宾客的外客厅;回廊北墙壁之上曹江蓉绘《明月玉梅图》壁画。院中坐北为超然楼,楼为两层歇山顶砖木结构,平面为正方形,周边有回廊,其柱头、廊沿装饰具有西洋风格。一楼为内客厅,二楼为书房。一楼水梓题“平庐”之匾,二楼题“超然”之匾。楼西为花圃,植唐菖蒲等花卉,楼东翠竹林置寿星石。超然楼东为五间起居室,杨思题匾“寿山堂”,寿山堂与超然楼之间有木构走廊相连。以上部分为前园。

前园之南,有三条园路从北往南通往内园。内园主要是大面积的花园,除南北向园路之外,由东西向园路将园区分隔为几个区域。园西区即“蓼天一室”之南,是牡丹园,种植姚黄、魏紫、观音面等品种约五十株,雍容华贵、颜色绚丽。牡丹园又南,凿八角形水池一方,池周边植柏树、桑树、蔷薇、玉簪等花树,池南建一八角亭,金翼乾题“醉棋亭”,亭之西南角有土堆小山一座,上植枸杞等树木,土山之南是鹅房。坐春轩与超然楼之南为园中区,从超然楼西侧园路进入,穿越竹林,跨越一座小石桥,沿园路通往“大池子”,石桥两侧种植连翘、荚蒾、牡丹、葡萄、梨树等花木。“大池子”为一长方形水池,池中种荷花,池周边种桃、李、杏、榆叶梅、等乔灌木和一年生草花翠菊、金盏菊、虞美人、鸡冠花、美人蕉、金丝莲等,大池子之南跨过园路,为苹果、海棠和芍药、牡丹花圃,花圃之南为三间厅房,谭克敏题匾“留云山馆”,留云山馆之南,又为三间房舍,赵守钰题“挹兰精舍”。园东区在寿山堂之南,穿过金银花架,靠东园墙为装有玻璃窗的花房,花房之南植有大片菊花,菊丛中置景石,建观景亭,亭南为垒石假山,山上建茅亭,植树。山后有园路通往后园。

后园主要是菜园和果园,果树有绵苹果、软儿梨、冬果梨、酥木梨、林檎等。园内有房舍几间、磨坊一座。后园东南角开一后门,水梓题额“陋巷春长”。

煦园的文化气息浓郁,主要体现在匾额、楹联上,匾额前面已列举了数种,下面,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意味深长的楹联,相信大家会有很深的体会。前园北砖雕水梓联:“明月好同三径夜,异花常占四时天。”前园南砖雕水梓联:“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忘机。”木栅栏门水梓联:“菊秀兰芳香留三径,莺呖燕啭翠绕重门。”蓼天一室汪青联:“半亩菜园苍茫独适,五泉瀑布空翠飞来。”退乐堂范振绪联:“种梨千树、菜千畦,备庭帏兼味,公退但知南亩乐,有竹一坞、水一池,值桃李成荫,春来足博北堂欢。”醉棋亭朱绍良联:“花影月影佳士,水声棋声读书声。”留云山馆谭克敏联:“此地半村半郭,其人不偏不倚。”除了这些联语,水梓还在壁画、匾额上有诗词和题跋。平庐“超然”匾跋曰:“吾爱吾庐,地平天平;吾爱吾庐,心平气平;效天法地,养气存心;吾身新安,吾身以宁。”《醉棋图》壁画诗曰:“酒逢知己千杯少,棋不争人一着先。阅尽沧桑心事定,逍遥半日学神仙。”

【邓园】邓园即邓宝珊花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后街4号,占地1万8千平方米。邓园最早为清代甘肃兰州的先农坛,1922年,由前甘肃督军张广建副官韩仰鲁所购,建花园,名为“仰园”。1933年,为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邓宝珊所购,作为私园,在内居住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邓亦在园内办公和接待要员。由于花园两易其主,“仰园”的布局和架构已不知原状,现在的规模和布局为宝珊购置时所建,有一些建筑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

邓园坐北向南,南北长,东西窄。正南方开正门,为青砖磨缝大门,形似牌楼,气势雄伟,其上为砖磨嵌花和双层挑檐,门洞处向外延伸一木质门楼,为贰柱悬山垂花门,垂莲柱间梁坊之下置倒挂楣子,前檐柱与砖壁间置邓园骑马雀替,与砖雕及砖壁挑檐形成呼应,梁枋间置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慈爱园”木质牌匾。大门砖壁左右又建辅壁,其上镶嵌砖雕花纹,成为配景,花园园墙接在左右辅壁上。进入大门,便是邓园的前院。前院中置一大型假山,山石为当地钟乳石,石体状若蜂巢,奇形怪状。假山由多块钟乳石连缀而成,峭壁奇峰,飞临无地。春暖花开时节,山下池中蓄满清水,山上青草初露新芽,给人生机盎然的气象。池水由山中水管直通山头,顺山体而下,宛若银珠泻地,又是一番景致。前院左原为厢房,现改建为展览室,展出邓先生一生事迹的图片和文物。院右游廊隔处为一小跨院,跨院北为单臂游廊,东、南皆为木构厢房,为休息、叙谈、品茗的幽静环境。前院假山之后和小跨院中遍植雪松、丁香、牡丹、玫瑰、榆叶梅等树木花卉,与红柱青瓦的建筑相互掩映,枝叶扶疏,使进入院中的人有隔离尘世的感觉。

前院与中院之间由青砖漏花墙分隔,中间为月洞门,正对月洞门为一照壁,将中院建筑一遮,起障景的作用。照壁亦为青砖磨缝,上有砖磨挑檐及筒瓦,古色古香,浑朴自然。现在照壁中镶有“邓宝珊故居”几个大字。跨过照壁,便是中院,中院正中坐北朝南为一座东西开间为七间的土木建筑,青砖墙基、青瓦起脊硬山,简洁而不失大方。这座建筑便是邓先生接待贵宾、办公和临时休息的处所。建筑左为办公室连通的小卧室,中为穿堂,右为一较大的会客厅。现客厅、办公室、卧室中的家具器物均是邓先生当年使用过的遗物。家具器物不算名贵,却展示出主人的生活追求和文化修养,虽然非常朴素,但典雅有致,可见主人绝对不是物质的奴隶。中院东、西厢房亦为土木建筑,青砖墙基,硬山起脊两坡水青瓦屋顶,并有简洁的木质玻璃窗、门,为秘书和警卫人员的住宿之所。穿堂之后为一卷棚半厅,左右与半廊相接。过穿堂,即是邓夫人和孩子们居家生活的院落,原有许多木构建筑,现已拆除,新建为二层小楼。

在前院漏花墙与中院之间向右一小径,小径从西向东又向北折转,便进入了真正的花园。邓园的花园占了整个邓园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位于建筑庭院之后。花园中青砖小路纵横交错,可达花园的各个角落。在花园东北角高埠上原有一亭,可观景、对弈,现不存。因花园离黄河不远,在民国时无自来水,故设水车倒挽黄河水灌园,别有一番田园趣味。邓园的花园不似江南园林精雕细琢,而是追求一种田野之风,园内不但有生长二三百年的老梨树、香椿树,可供采果采芽食用,还有菜畦种植各类蔬菜,可能是邓先生与家人接近大自然,亲理稼穑的一种乐趣体现。花园小径侧还设有长短不一的水渠,大小不一的池塘,一到夏秋季节,明月初上,蛙鸣起伏,小溪潺潺,流萤飞舞,园中人与园中景物我相融,充分反映了兰州园林的一种特色。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兰州,邓夫人及三个孩子罹难,现安葬于花园北部,两个巨大的坟茔不知给后来的游园者留下了多少深深的追思。正是这样,国民党行政院长于右任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访邓时,亲自为邓夫人写了墓碑,并将该园题名为“慈爱园”。于右任先生有感而发,赋诗一首:“百感茫茫不可宣,金城到后更凄然。亲题慈爱园中额,莫唱凫雏傍母眠。”诗后附一小文云:“宝珊女倩子最后窗课录写杜诗:“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翌日与母及两弟避敌机同罹难,皆葬园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不断有人提出要将于右任题写的“慈爱园”牌匾取下,就此还在省政府大院贴邓的大字报。邓宝珊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