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兰州
3075700000010

第10章 文化渊源(3)

最初党项从事畜牧。内徙后,受汉族文化影响,有的部落农耕、经商,称为熟户。有的部落散居山野,专事畜牧,称为生户。

(13)女真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金将女真人宗弼(兀朮)率金军攻占兰州,女真人始入住兰州,成为统治民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1年)郭镐为兰州普照寺铸万斤铁钟,铭文中有行巩州安西令兼第三副将完颜忠勇等女真人题名。女真人金占领兰州后,隔黄河与党项羌西夏对峙,时有攻伐。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女真人乌库哩长寿在东关堡(今东岗镇)战胜西夏军,以功署都统。贞祐三年八月,通远军节度使、女真人完颜果勒攻占西夏所据西关堡(今西固城附近)。也聘使往还,并在兰州盐场堡设有榷场,贸易交换频繁。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蒙元占领兰州。后来女真人融合于其他民族。

(14)汉族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兰州黄河南岸东岗镇一带设立榆中县,“移民实边”,即从关中、中原地区,遣发罪犯戍边,并奖励平民迁居,汉人入居兰州,同时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汉武帝时置金城县、浩亹县(今永登县河桥镇)、令居县(今永登县附近)。汉朝自中原移民充实这些新县,派戍卒屯田戍边,汉人第二次成规模移居兰州地区。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经营河湟地区,率万余名士兵,在临羌(今青海湟源)至浩亹之间垦田、开渠、架桥筑路、修缮房屋,这些汉族士兵为开发河湟地区做出了贡献。

东汉魏晋十六国隋唐宋时期,均有中原汉人移居兰州地区,移民规模有大有小。明初,肃王移藩兰州,其随扈者多为江南汉族文化世家,还从山西大槐树移来大量汉族人口,这对提升元末遭受战乱的兰州的文化、经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中原及东南一带的汉族,因从军、经商、为宦,流落兰州,将其故乡的文化习俗带来,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沦陷区汉族避难兰州,抗战胜利后有留在兰州的。20世纪50年代,兰州为全国新建的12个工业城之一,全国156项骨干工业企业项目中有4个项目设在兰州,东南一带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纷纷来兰,其中大多为汉族。因此,兰州成为以汉族为主的移民城,各民族团结奋进,携手共同建设兰州。

(15)回族

回族“围寺而居”,明初兰州绣河沿已建清真寺,标志着回族入居兰州的开始。明将徐达、冯胜西征时,其将士中有回族,或留居兰州。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明肃王移藩兰县(今兰州),随扈者中有江南、山东回族。这些回族有马、沙、乜、蓝、海、虎、拜、孙等姓,都是兰州回族的先祖之一。明朝对回族实行怀柔政策,敕建清真寺,回族的政治地位较高。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回族将领米喇印、丁国栋为反抗清朝强迫剃发等民族压迫政策,拥戴明延长王朱识,举兵“反清复明”,攻打兰州,回民举城响应。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循化花寺门宦(老教)与哲赫忍耶门宦(新教)发生冲突,清地方官支持老教,打击新教,致使新教撒拉族苏四十三发动回民反清斗争,围攻兰州。清廷命大学士阿桂为钦差大臣,率两万清兵镇压。苏四十三及其残部退据华林山战死。同治、光绪间,爆发河湟地区反清斗争,战火燃及兰州。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陕甘分闱,兰州汉回士绅捐资创建甘肃举院。左宗棠特为回民设立举人名额,为回族通过科举考试从政铺平道路。

清朝中期以后,陕西、陇东回民陆续迁兰。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光绪时,兰州(含今景泰县、永靖县一部)有回族4876户、24863人。清末民国初年,回族有四五千人。1943年,兰州回族人口近1.6万人。1964年,有回族人口4.1万人。

1990年,兰州回族人口达7.5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9%。

兰州回族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明清经民国至新中国,兰州市城区回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南稍门、东关、新关、西关、金城关、骚牛圈子、小西湖一带。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也有回族居住。

(16)满族

清康熙、雍正时,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后,于乾隆二年(1737年),派正白旗副都统色尔古楞率1000步兵驻扎平番县(今永登县、天祝县),加强对于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的防御。次年,在城南五里筑满城,官兵及其家眷居住其中,这是入住兰州地区最早的满族。有清一代,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甘肃按察使、兰州知府、皋兰县知县等官员多为满族,其眷属宦游或流放新疆的满族官员,定居兰州,成为当地满族的一部分。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于水北门(今城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址)的八旗奉直豫会馆,就是接待满族人的招待所。

清朝满族是统治民族,军队可以携带家眷。家眷与官兵一样享受俸禄,即“双粮双饷”,生活优裕,人口发展较快。乾隆时,平番县有满族506户、2000多人。辛亥革命后,西北的一些满族官员移居兰州。民国建立,五族共和,取消满族的优厚待遇,一些满族官兵流落兰州。1919年,甘肃省长兼督军张广建将满城的满族安置在坪城满洲营开荒种地,但去的人不多,留下来的散居在满城、坪城、连城、中堡、古山、河桥等地。有的与汉族通婚,有的改为汉族姓名,其生活、语言、习俗、文字逐渐与汉族混而为一。抗日战争时,一些东北三省的满族移居兰州。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京津一带的满族工程技术人员、教员、医生、工人携眷支援兰州建设,满族人口迅速增加,至1990年,满族人口为7212人。

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巡抚刘斗镌刻《兰州清书(加点满文)》碑,立于兰州文庙(今兰州二中址),其内容有《自序》、《凡例》、《原创清书十二篇》、《增补汉音字》,为满汉对读文字,其中对满文词语的读法、书法作了介绍,可用来学习满文。最早入居兰州的满族人使用满语满文,后来普遍使用汉语汉文。满族有679姓,辛亥革命后改用汉姓,兰州的满族姓氏一般有关、恩、佟、赵、尚等。

(17)藏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兰州,是为藏族先民入居兰州地区的开始。北宋前期,居住在河西走廊东段的吐蕃诸部,以凉州为中心,结成联盟,称之为“六谷部”。西夏占领凉州后,六谷部崩溃,部众散徙在祁连山、大通河、庄浪河一带,这或为今永登地区藏族的先祖。元代,永登地区为藏族聚居地,至元元年(1264年)用藏语“野牛沟”的译音“庄浪”设州。清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庄浪藏族谢尔苏等6族起兵策应。清廷派年羹尧、岳钟琪平定,于次年改庄浪为平番县(含今永登县、天祝县),将连城甘青边界的藏族赛什曾、叶加尔、阿目等8族划归连城鲁土司管辖,加上庄浪河、毛毛山、马雅雪山一带藏族煞尔吉、色宜、旦暴等36族,共有44族。同治前,平番县共有藏族10万多人。同治、光绪间战乱、干旱、饥馑、瘟疫交加,平番县也藏族深受其害,死亡逃亡,人口锐减至千人左右。经光绪十四年(1888年)招徕垦荒,逐渐增至2000多人。1949年,增至8300多人。1950年,将藏族集中的永登县西北部析为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藏族仅分布在金嘴、坪城、连城等乡镇,1990年有藏族1017人。

明代的华林寺、清代的雷坛河兴远寺、握桥寺、五泉山嘛呢寺均为藏传佛教寺院,均由藏族喇嘛修行,香火旺盛。民国时,藏族在兰州等政治和商贸活动增多。1924年5月4日,兰州各界数千人及甘南藏族僧俗百余人,在十里店欢迎九世****,下榻握桥寺行辕。甘南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闻讯来兰,各界数千人在七里河欢迎,下榻南滩街(互助巷)马廷勷公馆。1925年,五世嘉木样率甘南藏族僧俗千余人来到兰州,向省政府状告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在拉卜楞事件中残杀藏民、焚烧寺院事。甘肃省督办刘郁芬派特派员宣侠父(****党员)赴甘南调查此案。1926年5月2日,在宣侠父的协助下,成立藏民文化促进会,藏族黄正清为会长,在兰州浙江会馆办公。

经过各方奔走努力,迫使马麒于1927年从拉卜楞撤军,成立拉卜楞设治局。此后,甘南卓尼藏族杨土司亦在兰州设立办事处。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9月25日,彭德怀在兰州接见7名甘南藏族青年,指示在兰州创办藏民问题研究班。11月14日,****中央指示****甘肃省委创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学校,就将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充为藏民学校。1950年,又在藏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西北民族学院,来兰学习的藏族学生逐年增多,后来在兰州工作的藏族干部增多,至1990年,兰州藏族共有2760人。

(18)蒙古族

元代,兰州始有蒙古族。据元惠帝至正二年(1342年),兰州文庙《加封孔子诏碑》载,当时有承事郎、兰州达鲁花赤拜延卜,中翊校尉,武义将军、兰州达鲁花赤脱脱禾孙亦里牙思,均为蒙古族官员。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元将扩廓帖木儿(俗名王保保)攻打兰县(兰州),久攻不下,在黄河北与东岗坡各筑城堡,以防范东进明军,人称王保保城。东岗坡隔黄河北岸,由官居觉罗、台吉的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三兄弟率蒙古兵把守桑园峡渡口。洪武三年正月,大将军徐达率大军直捣定西,扩廓帖木儿担心腹背受敌,遂率军迎战沈儿峪,大败。飞也不花三兄弟逃亡,流落兰州,分住出库虎喇(今城关区青白石)、铁觉虎喇(今皋兰县水阜河)、石空虎喇(今皋兰县石洞寺),后指堤上杨树为杨姓,即今皋兰县的大姓。还有扩廓帖木儿的残兵逃往湟水左岸今红古区的王家庄等地,以王为姓,成为当地的大姓。还有今朝阳村的咬家沟,亦为蒙古族居地的遗留。整个明代,兰州黄河以北地区,今皋兰县等地为蒙古鞑靼部驻牧地,不时纵骑兵南下骚扰。

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流落河西的蒙古族脱欢降明,被封为庄浪卫(今永登县、天祝县)连城土司。永乐九年(1411年),赐第三代土司什伽姓鲁,遂为鲁姓,世代相袭,至1932年“改土归流”,传19世22代。其辖地覆盖今甘肃省永登县、天祝县、兰州市、红古区、永靖县,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的部分地区。土司衙门及家寺妙音寺今存,199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90年,兰州市有蒙古族1390人。

3.五大宗教的聚集地

魏晋十六国时期佛教传入兰州,隋唐时期,祆教、道教传入兰州,明初******教传入兰州,晚清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