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23

第23章 权衡得失,成本与收益是关键(3)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由弱到强,打败了强敌项羽。项羽做梦也没想到,一直被自己视为小人物的刘邦居然能成大气候。刘邦对自己的胜利做了很重要的总结,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曾夸口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却说他一个兵也不能带,但他可以“带将”,即能带领那些某些方面强过自己的能人,这种群策群力的作战方法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各个部族之间互相攻击,争战不休。金国统治者对这一切大加利用,在各个部落之间挑拨离间,让他们互相攻战不休,削弱力量,以便自己的控制。后来成吉思汗认识到蒙古被人欺负的原因在于不团结,于是起兵压服了各个部落,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麾下。后来在斡难河边召开大会,他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终于让蒙古的力量大大增强,让金国也臣服了自己。

历史经验

面对困境,用一个人的力量去迎战,势必寡不敢众;如果用一个团体去迎战,力量就大得多,而且对手会慑于你所在团体中的其他人,不敢妄动。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相信团体的力量,经营团体的力量,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相对容易地取得成功。

不争是赢家

刘墉先生曾说:“合作失败的人常拆伙,因为彼此责难;合作成功的人,也常拆伙,因为各自居功。直到拆伙之后,发现势单力薄,再回头合作,那关系才变得比较稳固。”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期望自己成为最闪亮的恒星,这种心理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它就像一种充满野性的激励,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进步就完全不可能;但也正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智的激情,一旦膨胀起来,就会成为个人和团体生存的阻力。

在风景如画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年轻的海洋生物学家布兰姆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实验。一天,他潜入深水后,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一条银灰色大鱼离开鱼群,向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快速游去。布兰姆以为,这条小鱼在劫难逃了。然而,大鱼并未恶狠狠地向小鱼扑去,而是停在小鱼面前,平静地张开了鱼鳍,一动也不动。那小鱼见了,便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紧贴着大鱼的身体,用尖嘴东啄啄西啄啄,好像在吮吸什么似的。最后,它竟将半截身子钻人大鱼的鳃盖中。几分钟以后,它们分手了,小鱼潜入海草丛中,那大鱼轻松地追赶自己的同伴去了。

此后数月,布兰姆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观察研究,他多次见到这种情景。

看来,这并非偶然。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布兰姆认为,小鱼是“水晶官”里的“大夫”,它能为大鱼治病。“鱼大夫”身长只有三四厘米,这种小鱼色彩艳丽,游动时就像条飘动的彩带,因而当地人称它“彩女鱼”。

“鱼大夫”喜欢在珊瑚礁或海草丛生的地方游来游去,那是它们开设的“流动医院”。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各种鱼,一见到彩女鱼就会游过去,把它团团围住。有一次,几百条鱼围住一条彩女鱼。这条彩女鱼时而拱向这一条,时而拱向那一条,用尖嘴在它们身上啄食着什么。而这些大鱼怡然自得地摆出各种姿势,有的头朝上,有的头向下,也有的侧身横躺,甚至腹部朝天。这多像个大病房啊!

布兰姆把这条彩女鱼捉住,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寄生虫、小鱼以及腐蚀的鱼虫。原来,“鱼大夫”为大鱼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啄掉鱼鳞、鱼鳍和鱼鳃上的寄生虫,而这些脏东西又成了“鱼大夫”的美味佳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生”。

在大海中,类似彩女鱼那样的“鱼大夫”共有45种,它们都有尖而长的嘴巴和鲜艳的色彩。

这些“鱼大夫”的工作效率十分惊人。有人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发现,那儿的一个“鱼大夫”,在6小时里竞接待了300多条病鱼。前来“求医”的大多是雄鱼,这是因为雄鱼好斗,受伤的机会较多;同时雄鱼比雌鱼爱清洁,除去脏东西后,它们便容光焕发,容易得到雌鱼的垂青。有趣的是,小小的彩女鱼在与凶猛的大鱼打交道时,不但没受到欺侮,还会得到保护呢。布兰姆对几百条凶猛的鱼进行了观察,在它们的胃里都没有发现彩女鱼。然而,他却多次看到,这些小鱼进入大鲈鱼张开的口中,去啄食里面的寄生虫,一旦敌害来临,大鲈鱼自身难保时,它便先吐出彩女鱼,不让自己的朋友遭殃,然后逃之天天,或前去对付敌害。

生物都知彼此依靠、共栖共生,而人类却痴迷于一时的名利而争个你死我活,过着争斗不休的生活。合作是维持秩序、克服混乱的重要法则,一旦各自居功、互不相让,这个法则必然会遭到破坏,世间的秩序将无从谈起。做人应向生物学习,彼此共栖共生,糊涂点看待功名利禄,或许还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糊涂处世,人生将有更多绚丽的色彩。

历史经验

有许多时候要懂得牺牲一些表面上的利益,例如功劳。深谙合作之道的人,不与人争功,因为彼此已经获得胜利的果实,那表面的功劳又有多重要呢?假若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反而伤了和气,从此分道扬镳,这对双方都不是件好事。

玩物丧志,莫让欲望摧毁理智

齐桓公,名小白。在春秋诸侯争霸中,齐桓公是把齐国霸业推向顶峰的主角人物。他曾对管仲说:“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作为一国之君,爱好打猎虽然可能会因此荒于政事,但还不是太要紧的事。而好色,却是成就伟业的大忌,但既然他自己承认好色的不幸,也难得一份坦诚了。

齐桓公夺得王位,将政事交付管仲后,便放心地过自己的风花雪月、猎鹿逐马的逍遥生活了。他先后有九个正式夫人,其余偶尔宠幸的婢妾就不计其数了。每次出征,他总要随带姬嫔以供娱乐,好猎好色,也就罢了,毕竟不是所有的红颜都是祸水。其实,齐桓公不仅好色,他还好吃,人性所天生的七情六欲都被他发掘出来了。

他听说自己厨房里有一个名叫雍巫的人精于烹调,就把他招来,开玩笑说:

“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几遍矣,所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雍巫听后,没有说话就退下了。等到开饭的时候,雍巫献上了一盘蒸肉,嫩如乳羊,甘美无比,桓公吃完后很是诧异。询问后才知道雍巫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让桓公尝人肉之味。

晚年的齐桓公欲望不减当年,他自谓功高无比,广建官室,务求壮丽,一切乘舆服饰攀比周王,以追求舒适快乐。他生活上这类骄奢淫逸的习气,一直构成事业的潜在危害,只是由于他用人方式的成功和管仲治政上的雄才,才侥幸避免了这一危害的显现。管仲临终前,不放心桓公,把辅佐这个任性国君的任务交给了宁戚、隰朋,并明确告诫桓公,日后不可亲近雍巫等人,认为这些人虽然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潜伏着极大的祸害,“譬之于水,臣为之堤防焉,勿令泛滥。今堤防去矣,将有横流之患,君必远之。”

管仲死后,桓公遵照管仲的遗言,赶走了雍巫等人,但被专门迎合人心的小人们宠惯了的桓公此时却寂寞难耐,总觉得身边的侍者不够贴心,以至于吃饭睡觉都毫无精神,就不用说处理政事了。于是他拒绝听从宁戚等人的意见,召回雍巫等人加以任用,而他的悲剧至此也就上演了。宁戚、隰朋相继去世后,情况就立即发生了变化,曾经献过人肉的雍巫、为桓公自残其身的竖刁等人欺负桓公老迈,把政专权,肆无忌惮。桓公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儿子更是各恃母宠,谋权夺位,在雍、竖一群奸佞之人的搅动下,终于导致了齐国的大内乱。

桓公生病后,雍巫不想给他医治,假传桓公之命,不许任何人人宫相见。

桓公独卧病床,饮食俱无,后来知道是雍巫等作乱,悔恨而死。因几个儿子率兵争位,桓公的尸体在死后六十七天方才收殓入棺,其时皮肉皆腐,蛆虫已经钻到骨头里了。桓公死后,齐国四十年的霸业一去不复返。

齐桓公活得太恣意了,恣意得以致放纵,不管是嬉戏游乐,还是儿女情长,甚至把自己的食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管仲等明臣渐渐死去后,奸佞小人抓住他的弱点,一哄而上,结果这位昔日威风凛凛的霸王招架不住了,以致死后竞没人收尸,辛辛苦苦创立的霸业也随着他的一命呜呼而灰飞烟灭了。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滋长的时候,无所克制,到最后赔进的不只是事业,甚至可能是生命。齐桓公的大度和坦诚使他招来了管仲、鲍叔牙等人才,最终成就了霸业。可惜的是,他的大度和坦诚也毫无顾忌地用在了自己的欲望中,以至于无所控制,竟令自己也为此命丧黄泉。倘若人死有知,不知道桓公九泉之下该如何向管仲叹息。

历史经验

以理智主导欲望,还是被欲望控制理智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地位越高,权势越大,面对的诱惑也就越多,这个时候,更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否则,用权势和金钱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会像一个丧失理智的赌徒一样在人生的赌场上输得精光,甚至会输掉性命、输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