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24

第24章 谋而后动,咬定青山不放松(1)

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清官,名叫海瑞。他出生于一个并不殷实的官僚家庭,4岁时父亲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海瑞没有中进士,而是举人出身后进入仕途,这使得他的升迁异常艰难。

开始时他被委任为福建一个县的儒学教授,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了。官职虽小,海瑞仍然勤勤恳恳。此时,他节俭的名声已经远近皆知。

明世宗即位后,深居西苑,吃斋崇道,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理朝政。督抚大臣争相奉上吉祥如意的符兆之物,礼官则专门为此上表祝贺。朝臣中,自从杨最、杨爵上书反对崇道而获罪后,再也没有谁敢评议崇道了。但在1566年,官职不大的海瑞却斗胆上了一个奏本,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他在奏疏中说:“君主是天下百姓和万物的主宰,责任十分重大。而您励精图治不久,就一心一意崇奉道教,耗费天下人力物力,大兴土木,这使国家法纪紊乱得不成样子。现在的天下,官吏贪暴横行,人民无法生活,水灾旱灾经常发生,各地盗贼此起彼伏,如何得了?”

世宗看了海瑞的上疏,十分愤怒,他下令将海瑞逮捕起来关在锦衣卫的监狱中,追究他的指使人。不久又把他交给刑部,刑部拟的罪是处死,报给世宗,但世宗没有批示下来。后来,户部司务官何以尚猜想世宗并不想杀海瑞,于是上疏请将海瑞释放。世宗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何以尚打了一百棍并关在监狱中,日夜拷问。两个月后,世宗死了,穆宗即位,才将海瑞释放,官复原职。

历史经验

听从自己的心声固然重要,但光有爱好、志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就像很多人都羡慕运动员、演员的风光,但是,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运动员或演员,除了爱好和勤奋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并要至死不渝地捍卫自己的信念。

劝将不如激将,激将不如逼将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弄得民不聊生,遍地饥荒,于是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许多有实权的朝廷官员,纷纷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但大权在握的李渊并无反叛之意。

到了隋炀帝十三年,各地反叛有数十起,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此时李渊任太原太守。他的副手裴寂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他悄悄结交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密谋反叛,但必须动员李渊一起行动,这样才能借助李渊的兵权。但是劝说工作异常艰苦,于是裴寂和李世民商议,准备切断李渊的退路,逼李渊按照他俩的意愿行事。

有一天,裴寂在晋阳官设下宴席,请李渊饮酒。二人相交已久,李渊身为官监,到此赴宴,也合情理。于是李渊也不怀疑,就高高兴兴地去了。

裴寂与李渊坐定,美酒佳肴,依次献上,二人边喝边谈,十分快活,李渊开怀畅饮,不一会儿就有了几分醉意。这时门帘一动,环佩声响,走进两个美人,都生得如花似玉,美不胜收。裴寂即指引两美人,左右分坐,重新劝酒。

就这样,李渊醉卧晋阳官,两个美人侍寝。李渊只知沉沉入睡,哪里还晓得什么犯法。酣睡多时,李渊酒已醒了大半,见有两个美人陪着,不由感到奇怪。李渊打起精神,问二人姓氏,一美人自称姓尹,一美人自称姓张。李渊又问她们二入是哪里人,二人都称是官眷。李渊不由大吃一惊,因为和官眷同寝只能是死路一条。

两位美人却连忙劝慰道:“主上失德,南幸不回,各处已乱离得很,妾等非公保护,免不得遭人污辱,所以裴副监特嘱妾等,早日托身,借保性命。”

李渊频频摇头说:“这……这事怎可行得?”一面说,一面走出寝门,走了几步,正巧遇着裴寂。李渊一把拉住裴寂,叫着裴寂的字说:“玄真,玄真,你难道要害死我吗?”

裴寂笑着说:“明公,你为什么这般胆小?收纳一两个官人,只是小事,就是那隋室江山,亦唾手可得。”

李渊惊惶道:“你我都是杨氏臣子,怎么出此叛言,自惹灭门大祸?”

裴寂说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隋主无道,百姓穷困,四方群雄逐鹿。

明公手握重兵,令郎储士养马,何不乘时起义,吊民伐罪,经营帝业呢?”

李渊道:“我李家世受皇恩,不敢变志。”

李渊口说不敢变志,奈何退路已断,不反即死。他知道与官眷同寝的罪名是何等严重,隋炀帝早对李家人心怀疑虑,若他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借口杀死自己,甚至诛灭九族。于是,李渊只有反叛一条出路,再加上裴寂、李世民分析天下形势,讲清利害,李渊终于坚定了反叛的决心,最终建立了大唐江山。

裴寂和李世民本来是有求李渊,而且所求之事几乎不可能获得李渊的同意,反而会带来杀身之祸。在久求无效的情况下,二人采用计策让李渊无路可走,只得听从自己的摆布。

历史经验

一个“逼”字道破了做事成功的机巧,裴寂和李世民切断了李渊的所有可行路线,只留下“起义”一条路,再稍示利弊,李渊怎能不从?所以,将对方逼到关乎切身利益的底线附近,不用再做什么,对方就会出于自保的本性,而顺遂你的意志。

练就宰相的肚子,容纳小人的船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他幼年丧父,后来母亲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韩信从小只好读书习武,不会种田、做生意,到了无以为生时,只得到邻里家中混饭吃。

一天,韩信遇到一群恶少,其中一个侮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又高又大,好佩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牢牢地盯着他看了好久,终于忍了气爬着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市井人皆耻笑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来。

有一次,韩信在水边钓鱼,饿得直冒冷汗,旁边漂洗棉絮的老妈妈发现了,主动分出一些饭菜给韩信吃。连续几十天,这位老妈妈每天供给韩信吃的。韩信万分感动地说:“我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过了一段时间,韩信听说项梁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就去投奔项梁的队伍,但一直不被人们重视。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韩信继续留在项羽队伍中,也只安排他当个小差。这期间,韩信几次向项羽献策,项羽根本不听。

后来进军关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韩信就投奔了刘邦。刘邦封他为连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依旧默默无闻。

一次韩信触犯军法,同犯中已有十三人被斩首了,当刀斧手来到韩信面前时,韩信看着监斩台上的滕公夏侯婴大声喊道:“汉王不是要争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大惊,他仔细观察,发现韩信相貌出众,气宇非凡,便下令为韩信松绑。夏侯婴跟韩信一交谈,大喜过望,便立即向萧何、刘邦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特别重用他。

刘邦的丞相萧何却善于识别人才,他和韩信结识并谈了几次话后,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就多次在刘邦面前推荐他,但刘邦颇不以为然。韩信见自己在汉王处也不能受到重用,便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连夜追赶韩信。

这时有人禀告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大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韩信在萧何的劝说下,又返回了汉营。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刘邦,刘邦又喜又怒,质问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回答说:“臣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者。”

刘邦问:“逃者是谁?”萧何说:“韩信也。”刘邦又骂到:“逃跑的将领有数十人,你都不去追,偏偏去追一个韩信!”萧何说:“诸将易得,像韩信这样的人,全国没有第=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为王,就用不着韩信,如果想要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大王您自己决定吧!”于是刘邦按萧何的建议,选了吉日,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被拜为上将后,提出“东出陈仓,还定三秦”的战略。刘邦采纳他的建议,于同年八月东出陈仓,平定三秦。后来,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终于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历史经验

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可谓是一个顾大局的聪明人。如果当时韩信一怒之下杀了那个无赖,吃了官司置身于牢狱之中,还谈什么抱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到能屈能伸,就得学会忍。忍气吞声是一种肚量,能够克己忍让,是深刻有力量的表现,也是雄才大略的表现。能够明白轻重,分清大小的人才具有成大业的潜质。

义正词严,不战而屈人之兵

唐玄宗靠“政变”上台,所以当上皇帝后也很不安心。

不久,唐玄宗在骊山的阅兵式上,以军容不整为由,判功臣兵部尚书郭元振死罪。大臣们纷纷求情,请皇上看在郭元振功劳盖人的分儿上,饶他死罪,却被唐玄宗以赏罚有道之名拒绝了。最后郭元振被流放新州。

宰相刘幽求也是大功臣,他一贯和武党抗争,除灭韦党和太平公主,他也参与谋划,其功非小。唐玄宗因为一件小事就将他罢相,还告之说:“百官之首当为百官作则,故朕对你要求甚严,也是正常之举。”

刘幽求十分不满,背后发牢骚说:“皇上现在不念恩义,判若两人,他不该如此待我啊。我为他出生人死,谁知却落得个这样下场!”

唐玄宗闻知马上又下旨把他贬为睦州刺史,并对群臣激愤地说:“天下多乱,朕当严治臣子,此朕之职也。刘幽求以功和朕对抗,口出不逊,这便是大罪。朕若徇情枉法,则会让人有了造反的口实,朕怎会做此蠢事呢?”

后来,功臣王据、魏知古、崔日用也都一一被贬,朝中再无人敢以功臣自居。群臣整日战战兢兢,唐玄宗这才罢手……

震慑之法不仅在古时是帝王之策,在现代社会也用处多多。点醒对方心中的畏惧,有时一句话就可胜过千军万马。

王斌是某村的村长,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村子里的大小事宜都会找他来帮助解决。村里有名的“恶媳妇”经常对自己的婆婆破口大骂,却没有人敢管她的闲事。王斌对此也深知,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教训她。

一天,这个恶媳妇又在很嚣张地高声叫骂,骂的内容越来越不堪入耳。王斌走了过去。这恶媳妇平时就对王斌很有意见,认为他管闲事太多,见王斌来了,她的叫骂声更大了。

王斌知道,对于这种人,只能对她进行震慑,因为任何劝说都不会起作用的。于是王斌走过去,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听说你的那个小叔子快从监狱里出来了,你知道这事吗?”

原来,这恶媳妇的小叔子也是村中一霸,心狠手毒,不通人情。前几年和人打群架,被关进了监狱。这恶媳妇一听到她的小叔子,立刻把要骂的话收了回去,低下头走回了家。从此,她再也不敢对婆婆施加冷脸了。

历史经验

精神攻击是一场针对人性弱点的心理战。但是在使用精神攻击法的时候,一定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对于一个人来说,心是他的主宰,心志乱了,再强壮的体魄也不堪一击。所以若能扰乱对手的心志,也就等于从根本上打乱了对手的阵脚。尤其是一个人做了亏心事的时候,会在内心深处有一个致命的“死穴”,找准了这个死穴,就可以一招制敌。

不要让虚幻的理想撞上现实的南墙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孔子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有用

“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才会安宁。

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育思想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因而他到处碰壁。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准备到卫国去游说,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名叫太师金的官吏:

“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谏别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却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