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26

第26章 传播心理学(1)

△ “飞去来器效应”启示传播者在传播自身的观点时,切不可一意孤行、完全忽略受众的主动批判意识,而把自己的观点强硬灌输给受众。传播者应该采用一些传播策略,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更可行的说服方法,如从受众的立场出发阐述观点、以步步深入的方式把观点推销给受众等。

△ 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对平衡与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 所谓“乐车队效应”,是指众人由于受到专家权威性意见的影响,群体以一边倒的态势对这些权威性意见给予附和与赞同。权威人物就如同乐队里的指挥,只要他拿起了指挥棒,其他的人便按照他所定的基调共同奏乐,所以将这种心理效应称为“乐车队效应”。

△ 如果一个人义正词严地举出支持弱者的事例表明自己的人道主义之心时,你最好分析一下:对于所发生的事件中,此人是否是毫无关联的旁观者?与弱者相关的事件是否关系到此人的利益?其实,有时候某个人采取了支持弱者的行为,与他的道德品行没有太大的关系。

◎ 我脑子没坏——飞去来器效应:受众不是被动的“枪靶”

一位女议员在议会大厅的楼梯上不小心摔倒了。正好经过的总统将她扶起来。她感激地说:“总统先生,我该怎样感谢您呢?”

总统笑笑说:“下次选举投我一票就好了。”

女议员赶忙说:“哦,总统先生,我摔坏的是膝盖,可不是脑子。”

趣评

即使身为总统,也应该讲究点传播之道,倘若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的意愿推销给其他人,不但不会推销成功,反而会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飞去来器效应”,是指行为举措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飞去来器又叫旋镖、自归器、飞去飞来器,这是一种飞出去以后会再飞回来的武器。

之所以会发生“飞去来器效应”,原因在于传播者在说服他人时,犯了简单、片面化的错误,他们只是把注意力死死盯在自身要达到的目标上,完全忽视了手段的择优选取,以致手段和目标严重背离,因而无法获得成功的说服效果,反而导致被说服者更加排斥传播者的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众传播领域,美国曾奉行一种“枪弹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他们只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只要说服者去瞄准他们,“砰”一声枪响,他们就应声而倒,迅速、简单、神奇、有效。因而大众传媒对受众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受众只会乖乖地接受媒体的观点,并且可以成功地被说服采取某种行为。“枪弹论”将大众传媒极大地妖魔化,过高估计了大众传媒的说服作用。然而事实证明,这种理论非常荒唐可笑。

传播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一方面,传播者作为沟通的主体发出信息,目标对象接受信息;另一方面,受众做出反馈,根据已形成的认知判断对信息进行评价,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在传播过程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动的“枪靶”,而是主动的沟通参与者,如果传播者向受众“开枪射弹”,受众也会躲避一下,甚至举起“盾牌”将传播者的观点驳回去,从而发生“飞去来器效应”。

因此,“飞去来器效应”启示传播者在传播自身的观点时,切不可一意孤行、完全忽略受众的主动批判意识,而将自己的观点强硬灌输给受众。传播者应该采取一些传播策略,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更可行的说服方法,如从受众的立场出发阐述观点、以步步深入的方式把观点推销给受众等。

◎ 鹦鹉的疑问——认知反应理论:人们为什么会反感媒体上的某些观点

一位魔术师在一艘小邮轮上工作,已有两年的时间了。

这两年来,他每个晚上都为观众表演节目,观众也十分喜欢他的节目。由于邮轮上的乘客总是在更换,所以魔术师每天都在表演着同样的把戏,而对于乘客而言,这种把戏总是新鲜的。

邮轮上有一只调皮的鹦鹉,经过长期的观察,它终于洞察了魔术师节目中的玄机,于是开始毫不留情地当众拆穿魔术师的把戏。例如,当魔术师把一束花变不见时,这只鹦鹉就会大叫说:“在他的后面!在他的后面!”

对于这只鹦鹉,魔术师恨得咬牙切齿,但是由于鹦鹉是船长的,魔术师奈何不了这只多嘴的鹦鹉。

有一天,邮轮发生了事故,结果渐渐沉入了海底。

魔术师设法游到了一块漂在海面的木板上,逃过一劫。

正当他庆幸自己不用丧身鱼腹时,不料冤家路窄,那只鹦鹉也飞到了木板的另一端。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两个一路大眼瞪小眼地不说一句话,就这样在海上漂流三天三夜。

到了第四天早晨,鹦鹉终于忍不住对魔术师说:“算了,我投降了,你到底把船变到哪里去了?”

趣评

当魔术师表演节目时,由于鹦鹉看穿了魔术师的把戏,所以它并没有像其他观众那样,对魔术师的节目采取认同态度。鹦鹉如此,人类同样如此,他们并不会完全认可他人的观点和情感,而是选择性接受。

笑话中的心理学

“认知反应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信息做出反应时,总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解释性思想,这些思想被称为“认知反应”。认知反应决定着人们是否接受信息所传达的态度,以及人们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例如,你看到有人发表言论,主张减少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如果你认为低收入者很难自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应当为其提供补贴,这种消极的认知反应就会使你对这个言论持反对态度;如果你认为政府的负担太重了,政府取消对低收入者的补贴有助于他们自强自立,这种积极的认知反应就可能使你赞成这一主张。

由此可见,人作为自动的信息加工者,他们对于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是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而是会针对信息产生自己的认知反应,这种认知反应决定了他们对所接收的信息采取何种态度。“认知反应理论”很容易用来解释信息的反作用:当个人对信息产生的认知反应支持外来信息时,可预期有正的态度变化;当个人对外来信息产生的认知反应与外来信息相反时,则可能出现反作用。

◎ 天使的信——平衡理论:人们如何形成认知平衡

约翰对大卫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大卫说:“好。”

于是,约翰告诉大卫这么一个故事——

某日,大天使对小天使说:“交给你一项任务。你到人间走一遭,然后给我一个名册,要记录下天底下所有玩阴谋诡计的人”。

一个星期后,小天使从人间回来了。他疲惫不堪,瘫倒在大天使面前:“不可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大天使和蔼地说:“我的孩子,好好想想,要动动脑子。”一天后,小天使又从人间回来,满面春风地说:“给,这是一个名册,上面记录着人间所有不玩阴谋诡计的人。”大天使将这个名册交给上帝,上帝说:“好,就给名单上面所有的人发一封信”。

故事讲完了。大卫迷惑不解:“接着讲呀,信上说什么?”

“看来你也没收到信。”约翰遗憾地摊了摊手。

趣评

在这则笑话中,约翰以迂回的方法说明大卫是一个惯于玩阴谋诡计的人,按照常理来推断,大卫显然不会赞成这一观点。如果约翰是大卫所认可的人,大卫的认知体系便会出现不平衡,解决的途径可以通过“平衡理论”找出来。

笑话中的心理学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只有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时,才能消除这种心理上的紧张,使P的认知体系恢复平衡状态。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O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O赞美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这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对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与不和谐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下面举例说明“P-O-X理论”。现在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3种情况:

(1)P对O与X都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2)P对O与X都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3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1)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3)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于1968年对平衡理论作了补充。他认为当P不喜欢O时,平衡的压力是较弱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为非平衡状态,这是为了区别于不平衡状态。他认为P和O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首要的,因为人们并不关心与他们不喜欢的人的态度是否一致。改变的方向主要是改变P或O对某件事的态度,而不是P对O的态度。

◎ 寄给上帝——社会判断理论:为什么难以说服想法极端的人

米洛头昏、恶心、卧床不起,睡了几天也不见好转。他只能硬着头皮来到医院。

米洛对医院的护士说:“我是个穷人,请你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好吗?”

“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你一下吗?”护士问。

“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一个修女,也很穷。”米洛告诉护士。

护士听了后,生气地说:“修女可不穷,因为她和上帝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