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27

第27章 传播心理学(2)

米洛讲:“那好,就请你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等我出院时,你把住院费的账单给我姐夫寄去就行了。”

趣评

人们的态度并不是百分之百不可以改变的,但是关于人们是否接受某个新的信息,还取决于信息是否在个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显然,护士的观点并不在米洛的可接受范围内。

笑话中的心理学

社会判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定态度的结构决定着持有这个态度的人如何对待有关说服信息。态度结构意指态度的可能活动范围,人们可能接受的范围称为接受域,人们可能拒绝的范围称为拒绝域。这个理论的主旨在于,如果某个信息处于个人的接受域内,态度将朝着信息所持态度的方向改变。相反,如果某个信息处于拒绝域内,态度将不会改变,或者向着相反的方向改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观察到,个人先前的态度是一个中心点,其周围是接受域和拒绝域。例如,某人相信某汽车厂在5年内能生产耗油量为100英里/加仑的汽车。后来他读到一篇文章,认为这种事在10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10年这个数字处于该人接受域内,那么该人原来态度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虽然他不一定完全接受这个数字,也许折中为7年,但他的态度会朝着这个信息的方向改变。一般说来,个人的接受域越宽,他越可能被他人说服,想法极端的人往往具有狭窄的接受域,而持温和观点的人则具有宽广的接受域,因此要说服想法极端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不谋而合——乐车队效应:权威人物发表意见后,众人齐声附和

两个印第安人问巫师:“今年冬天会不会冷? ”

“一定会”,巫师回答说,“你们最好多准备些木柴。”

一连几个星期,巫师都这样回答求教的印第安人。后来,他终于心虚,私下打电话问气象台。气象台一位专家说:“今年冬天一定会冷,你看,那些印第安人正疯狂地收集木材呢。”

趣评

虽然巫师对于自己的判断也有所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缺乏预测信息的印第安人而言,巫师的判断便是至理名言,大家一起按照巫师的预言做出了相应的举措。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乐车队效应”,是指众人由于受到专家权威性意见的影响,群体以一边倒的态势对这些权威性意见给予附和和赞同。权威人物就如同乐队里的指挥,只要他拿起了指挥棒,其他的人便按照他所定的基调共同奏乐,因此将这种心理效应称为“乐车队效应”。

“乐车队效应”是决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在股市中、调查中都会发生。某个权威人物一发言,就可能把整个决策定了基调;某个股评专家对未来股市发展情况做出判断后,便可能影响众多股民,特别是那些对于股市了解不深的散户,更容易受到股评专家的影响;某个有影响力的被调查者一发言,许多被调查者便会应声附和,不再有别的看法。企业进行优秀员工评选时,也常常会发生“乐车队效应”,只要某个有影响力的人提名了某人,其他的人便会随之齐声附和,将提名者选为优秀员工,以致发生了民主的变异。

◎ 妙计——落水狗效应:对于与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人们多会支持弱者

法官:“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您这样一位体面的、持重的男子竟会动手打像您妻子那样的一个娇小脆弱的女人。”

约翰斯:“可是她骂我,折磨我,使我完全失去了耐性。”

法官:“您妻子是怎么折磨您的?”

约翰斯:“她喊道:‘来吧,打我吧,我不怕。来呀,来呀,只要碰我一下,我就把你拉到那个秃头的老傻瓜——法官那里去。’”

法官:“本案撤销。”

趣评

当男人的家庭纠纷与法官无关时,法官采取了支持妻子的态度,而当纠纷与法官的利益相关时,法官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只有对于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人们才会采取支持弱者的态度。

笑话中的心理学

一般而言,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人们都会产生从众心理,但是对于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则会采取支持弱者的态度,这便是“落水狗效应”,也称为“支持弱者效应”、“败犬效应”。例如,你有两个朋友,其中一个体型高大、性格剽悍,另一个则身形较小、胆小怕事,平时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当他们两个爆发冲突时,你多会支持弱小的一方,认为强大的一方应该为冲突爆发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如果一个人义正词严地举出支持弱者的事例表明自己的人道主义之心时,你最好分析一下:对于所发生的事件中,此人是否是毫无关联的旁观者?与弱者相关的事件是否关系到此人的利益?其实,有时候某个人采取了支持弱者的行为,与他的道德品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同样,当你面对一起冲突纠纷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支持弱者。这时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落水狗效应”的影响下做出了有失公允的判断。

◎ 高效执行——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联邦调查局给某探员寄去了一个恐怖分子的6张不同装束的照片,并下令在两周之内完成任务。一周以后,联邦调查局收到了探员的密电汇报:照片收悉,当场击毙拒捕4人,全力追踪在逃2人。

趣评

对于探员而言,联邦调查局可谓是警界的最高权威。当他收到来自联邦调查局的关于恐怖分子的照片后,没有与联邦调查局进行咨询,便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误解的指令。如果照片来自于普通探员,或许这样的失误便不会发生。

笑话中的心理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的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所以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这个实验中便凸显了“权威效应”的作用。“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会认为权威人物掌握着真理,权威人物的判断、选择、行为都会更加正确,服从权威人物便会使自己具有安全感,不会在众人面前出丑;再者,人们往往有获得认同和赞许的心理诉求,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可以赢得他们的好感度。

在日常生活中,“权威效应”随处可见。你打开电视,常会看见某个权威人物在大力地推荐某个商家的产品,你翻阅报纸,发现文章中常会出现某些权威机构和权威人物的名字,作者借助权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权威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或者被某些利益团体所利用而故意误导大众。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盲从权威,便会使自己沦为群体潜规则的牺牲品。

◎ 屈就——名人效应:商家为什么热衷于名人代言

有一次,前苏联总统**********在任时赶着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担心时间不够,便催促司机将车开快点,但司机怕违章,拒绝了他的要求。总统再三请求,司机仍不同意。于是,**********只得命令司机坐到后面去,由他自己亲自驾车。

轿车行驶不到几公里,就被交通警察拦截下来。警官命令他的下属人员将车上的违章人员扣留下来。过了一会儿,下属回来报告说,车里坐的是一位显赫人物,恐怕不好查办。

警官问:“那位显赫人物是谁?”

“不知道”,下属回答,“不过**********是他的司机。”

趣评

当一个人成为名人后,便等于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个人品牌,这种品牌所产生的力量常常使其被人们视为权威和专业的象征。例如,笑话中的警察便认为,既然**********能够给某人当司机,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位显赫的人物。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由于名人的出现而带来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和扩大影响的现象。“名人效应”已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等等。简单地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对人们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起到塑造人们行为的作用。

俄国心理学家符·施巴林斯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进修班学生分成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对于四组学生,讲演者采用了同样的讲稿和教态,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和服饰装扮亮相——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第二组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比赛的“运员”的身份出现;第四组则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

结果发现,这四组学生对演讲的评价出现了显著的异议。第三、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听其演讲简直是“白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对演讲者持有消极的态度定式,演讲者就难以对他们产生说服力;反之,如果学生对演讲者持积极的态度定式,他们就容易接受演讲者的态度和观点。研究者由此探讨了影响说服力的因素,他们认为,说服者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说服者的专业性,具体包括说服者的身份、所接受的教育训练、社会地位、职业与年龄等;其二是可信度,它主要与扮演宣传者角色人物的人格特征、外表形态以及在讲话时的信心、态度有密切关系,此外,可信度还与接受宣传的人对宣传者讲话意图的理解有关。

正是基于上述结论,商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中间形成品牌影响力,多会借助名人效应,以请名人代言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甚至不惜重金,请国际大牌明星为自己的产品代言。因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名人多是某种成功意义的象征,他们不论是在专业性方面,还是在可信度方面,都获得了普通大众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