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13

第13章 心理治疗(1)

◎ 喝倒彩——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压抑

乔治·费多(1862—1921)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成功地创作了许多滑稽剧,其中《马克西姆家的姑娘》一剧曾轰动一时。不过,乔治在他未出名时也遭遇过很多观众的冷遇。

有一次,在一个首场演出的晚上,乔治混在观众当中,与他们一起喝倒彩。

“你是发疯了吧!”一个朋友拉住他说。

“这样我才听不见别人的骂声,”他解释说,“也不会太伤心。”

趣评

知道自己的作品不受观众的欢迎,自然是一件让人备感失落的事情,乔治·费多故意屏蔽观众的骂声,以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来看,这属于通过压抑自己以逃避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

笑话中的心理学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冲突,当人们难以承受这些不如意对自己造成的压力时,便会感觉非常焦虑。此时,就促使人们的心理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不如意事件对自身的威胁,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心理而导致出现心理疾病。

在诸多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中,其中的一种是“逃避性防卫机制”,指的是个体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到的痛苦,这就像鸵鸟在面对危难情况时把头埋在沙堆里一样,它们认为只要对危险情况视而不见,就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逃避性防卫机制”的形式之一是“压抑”,这种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这属于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即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那些让人沮丧的事实,这与因时间长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人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人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人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在某时影响人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比如,一个女孩满心喜悦地筹办婚礼时,相恋8年的男友突然告诉她,对方已经有了其他的心上人,不能与女孩举办婚礼了,面对这一重大打击,女孩的家人非常担心她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因为女孩非常爱男友,对于他们的婚姻抱着必然的心态。然而,当家人安慰女孩时,女孩却表现出完全不认识男友的样子,女孩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就是“压抑”。

◎ 最乐观的人——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否定贝尔被人们称为“最乐观的人”。

这一天山洪暴发,大水漫过村庄。贝尔坐在自家屋顶上,高兴地唱着歌

邻居划着船经过他的家,大声说道:“贝尔,你家的鸭子都被冲走了!”

“没关系,它们都会游泳。”

“你的麦子全都被淹了。”

“没关系,今年反正是欠收年。”

“哎呀,不好了,水淹到你家的窗户了!”

“太好了,我正准备擦洗窗户,这下省事多了!”

趣评

面对山洪暴发的自然灾害,不管怎么说,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贝尔却另辟蹊径地“乐观”,他的这种乐观,其实是通过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成就的。

笑话中的心理学

有些人在面对亲人突然离去的噩耗时,常常会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如果其他人告诉他真实信息,那他会非常气愤,指责对方在故意臆造悲惨的事实。这种现象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做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不过“否定”不是有目的地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女子的婚姻因为第三者插足,她的丈夫决然地离她而去,女子一直都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当女子的朋友安慰她时,女子却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她对朋友说:“离了婚更好,我终于又恢复了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了,反正这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也让我受够了。”女子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她的内心其实是极为痛苦的,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痛苦状,反而认为离婚对于自己是一件“好事”,完全扭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心理状况是“否定”的典型表现。

“否定”的另一个典型表现是,完全不承认某些悲惨事实的存在,比如有的人身患绝症后,偏执地认为这不是真的,完全不接受这一事实。

心理学家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做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得好。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某时拒绝面对现实或者对现象有错误的信念,对他们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不过,有时拒绝面对现实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如果一个人身患重症后,完全不接受这一现实,也拒绝采取相关的医疗措施,这种讳疾忌医的后果必然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以致为个体的生命带来毁灭性伤害。

◎ 未雨绸缪——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退回

一对新婚夫妇发生了争吵,最后,妻子再也忍受不住,她哭着说:“我要跟你一刀两断!我现在就去收拾东西,回娘家去。”

“很好,亲爱的。”丈夫拿出钱来,“喏,路费在这里。”

妻子接过钱数了数,然后说:“这点钱不够,我回来的路费怎么办?”

趣评

一般而言,只有儿童在遇到伤心的事情时才会寻求父母的庇护,但是笑话中的妻子在与丈夫发生争吵后,也转而选择以投靠父母来逃避痛苦的现状,出现了“退回”的行为。

笑话中的心理学

夫妻相处时,女人对付男人的撒手锏常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每当妻子使出这种招数,丈夫往往会不战而败。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哭二闹三上吊”本是儿童的伎俩,但是某些成年人也照用不误,这种现象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回”。

“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所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比如,一个儿童本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母亲生了弟妹或者家中突遭变故时,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和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退回”行为不仅是小孩的专利,有时也会发生在大人身上。比如,当遇到意料之外的重大事情时,有的人会无意识地喊一句“妈呀”;有的夫妻发生冲突后,妻子便负气跑回自己父母的家中,向父母哭诉自己的遭遇;一个女子被丈夫所胁迫,丈夫强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这名女子坐在地上,像四五岁的孩子般大哭大闹;一个初中生因为与同学关系恶劣,总是受到其他同学的取笑,为了逃避上学,他便用“肚子疼”和“喉咙痛”等借口欺骗家人……上述种种都属于“退回”的行为。

当人长大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处理事情,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当采取一些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总是具有负面意义的。比如,有的父亲趴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有的妻子向丈夫撒娇等,这种“退回”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来讨取他人的欢心,只要掌握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常会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不过,如果出现“退化”行为的原因是以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意图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症状了。

◎ 最重要的事——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潜抑

一个有钱人早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死在床上。他赶紧跳起来,脸色苍白、跌跌撞撞地奔下楼梯大声喊道:“阿梅!阿梅!”

女佣回答:“先生!什么事?”

“早餐的鸡蛋煮一个就够了!”

趣评

与妻子死亡的事实相比,到底煮几个鸡蛋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笑话中的有钱人却本末倒置,把煮鸡蛋这件事情升级为头等大事,从笑话的本意出发,无非在讽刺这个有钱人的吝啬。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那很可能当事人使用了“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笑话中的心理学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事情发生后,人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情绪反应,一般而言,人们会做出自然而直接的表达。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的反应却很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真正的感受做了压抑。比如,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他拜访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之前,他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声称要和他分手,张先生非常注重他和女朋友之间的感情,然而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后,张先生的反应却非常平淡,表现得波澜不惊。20分钟后,张先生面见客户,成功地把自己和公司的产品推介给客户,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结束拜访后,张先生却不可遏止地悲痛起来,对女朋友提出分手的事实感到非常心痛。

一般而言,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人的情绪反应与事实的发生是紧密衔接的,但是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事实后,张先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有的情绪反应,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要拜访的客户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因为张先生采取了“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潜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遭受痛苦。

◎ 说谎——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反向

一个已婚男子和他的秘书有了婚外恋。有一天下午,他们偷情后,男子让秘书把他的鞋子拿到外面的草坪上去磨一磨。秘书觉得莫名其妙,不过还是照他的话做了。男子回到家后,太太在门口迎接他回来,生气地问他上哪去了。

男子答道:“我说不了谎,我的秘书和我偷情,这是我晚归的原因。”

太太瞧瞧他,注意到了他的鞋子,然后说:“我看到你鞋子上有草,你又跑出去打高尔夫球了,对不对?”

趣评

男人为了让妻子中计,运用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果真让妻子误以为丈夫偷偷摸摸地去打高尔夫球了,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明显的“反向”行为。

笑话中的心理学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表现出来,便将这些欲望和动机压抑到潜意识中,并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采用“反向”行为的个体其所表现出的外在行为与他的内在动机是相反的。在韩国的肥皂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女孩因为自己的某个朋友比自己优秀,心里十分嫉妒,但是她明知自己的这种心理不会为外界所认可,便格外地表现出非常关心朋友的样子,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女孩对于朋友的关心表现得更为强烈,这种刻意为之的表现便是一种“反向”行为。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女孩对朋友的“嫉妒”已经被“关爱”所取而代之。实际上,女孩的嫉妒心理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心理带着“关爱”的面具示人罢了。

如果认真观察,则可以发现真正的“关爱”与反向的“关爱”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反向的“关爱”总是表现得十分夸张,具有明显的表演痕迹,就像古语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人一样,欲盖弥彰,有时反而显现得格外不真实,认他人察觉了反向行为者的真实心迹。

“反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使用恰当,则可以帮助人们压抑不良动机,避免做出一些具有伤害性的举动,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个体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个体就会活得非常辛苦、孤独,以致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

◎ 好斗的鹦鹉——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

有人养了一只鹦鹉,十分好斗。一天,主人把家里的一只小鸡放到鹦鹉的笼子里,鹦鹉和鸡打了起来。结果小鸡战死在笼中,鹦鹉一点事都没有,鹦鹉扬扬自得地说:“这也太小看我了吧!”

过了几天,主人把一只老鹰放到了鹦鹉的笼子里,结果老鹰也死了,不过这次鹦鹉也损失惨重,它所有的毛都没有了,鹦鹉狠狠地瞪着笼子里的老鹰说:“小样,老子不光膀子还真打不过!”

趣评

鹦鹉在挑战老鹰时,显然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鹦鹉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反而为自己的失败找个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老子不光膀子还真打不过”——用“合理化”理由解释自己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正是如此。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的“合理化”是指当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行动的正确性,从而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达到保持内心安宁的目的。比如,哥哥抢了妹妹的糖果,当妈妈批评哥哥时,哥哥反而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是担心妹妹吃了太多的糖会牙疼。”——这便是一种用“合理化”理由解释不被认可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在世,会与很多挫折和不如意不期而遇,当人们遇到难以接受的挫折时,暂时为自己寻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以避免心灵遭受重创,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正如人们常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适当地为自己找个台阶下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一个人经常“合理化”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并不利于促使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