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3041500000003

第3章 培养像富翁一样的赚钱欲望(3)

第二天,路过市中心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广告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出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年底结算,该年度的啤酒销售产量是上一年的18倍。

人生悟语: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只是他们比普通人多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并敢于独辟蹊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14.以退为进

上海某鞋厂与日本某株式会社做成一笔布鞋生意,价值达160万日元,但因日方市场预测失误,加上运期长,布鞋抵日后已错过销售季节,造成大量积压,日方请求退货。按惯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中方却原则上同意了。消息传开,有关部门哗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然而中方同意退货的考虑还是颇有道理的。首先,货退回后,在国内销售并不赔钱,“出口转内销”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日方支付所有退货运杂费用,中方没受任何损失。其次,这批货虽退回,但可用同等价值的一批畅销货替代,于是重新做成一笔买卖。再次,日方答应,以后再购货首先考虑此鞋厂产品。中方借以稳定了贸易伙伴。第四,日方如不退货会社就要破产,其不利影响必然波及并损害中方的利益。日方对中方的合作十分钦佩与感谢,鞋厂又保质保量地很快出口了替代的一批货,使日方大赚其钱,名声大振。中方的信誉也由此传播开去,日本几家客户立即来人来涵洽谈。鞋厂于是身价倍增,产品供不应求。这家株式会社还要求充当中方在国外销售的总代理,包销合同一订就是几年,并主动向中方提供国际市场的有关信息,两家合作得很好。

人生悟语:

福祸相倚。遇到变故时,处理得当,坏事也可变好事,退中也可得进,市场变幻无常,可以使人发财致富,也可以使人两手空空,功夫全在驾驭。

15.让员工自己进步

金利来的老总曾宪梓也十分注意这一点,他每次开董事会,倒会和茶话会时,总要提醒各级管理者认准前进目标,百折不挠,永往直前。同时他也时常给部下打气,使他们增加动力。

有一次,一位较能干的销售部经理受命开辟某海外市场,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收效甚微,那位经理虽多方努力,仍是无显著成绩,不由忧心如焚,主动写了辞呈送交曾宪梓。

曾宪梓当日就给了回复。那销售经理一看只见上面有这样一段话:

你是不相信自己呢,还是不相信“金利来”。如果你不相信“金利来”,你现在就可以离开,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晚上9点来找我,我可以给你讲一个“懦夫”的故事……顺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又加薪了。你不妨跟那地方的人多聊聊,或许会给你带来帮助的。

读完信,那销售经理感到非常激动,立即打电话给曾宪梓,发誓不打开该市场,誓不再见曾总。

他请了一帮智囊,闷在屋里三天三夜,冥思苦想,出谋划策。凭着他必胜的信念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终于打开了该海外市场,当年效果就翻了一番。

后来,那经理致函曾宪梓说:“感谢你的鼓励,我将永远不会来听您的有关‘懦夫’的故事。”

人生悟语:

一个好的领导应该给下属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并设法激起他们对工作的骄傲与自尊,使他们以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和意识,自愿为你服务。

16.与目光短浅者分道扬镳

步入60年代,麦当劳公司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随着公司连锁店的发展,麦克兄弟对公司发展的阻碍作用也愈来愈明显。

事实也是如此,麦克兄弟的做法是与公司的经营方针背道而驰的。有一次,麦克兄弟竟然在没有通知克罗克的情况下,把克罗克投资营建的一家连锁店以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弗雷德冰淇淋公司。这桩买卖害得克罗克后来不得不以25000美元的价格从该公司手中买回权利。麦克兄弟甚至在他们自己经营的连锁店里改变了“麦当劳”的样子。有的经营者随意更改食谱,有的任意改变汉堡包的质量。麦克兄弟还时不时地到各地的连锁店中逛逛,指手画脚地乱来一通,几乎乱了公司的阵脚。

面对这些情况,麦克兄弟既不道歉,也无任何内疚的表示。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以为是他们的名字使克罗克获得了成功。

对于面临的境地,克罗克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忍受,惟独不能忍受的是麦克兄弟对麦当劳公司的经营方针和价值观的背扳。任由他们自行其是地搞下去,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地区的连锁店,动摇军心。因此,只有彻底同他们划清界限,声明麦克兄弟不等于麦当劳王国,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代表公司,这才能从根本上稳固住麦当劳公司的根基,使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

克罗克想,公司要发展,就必须摆脱麦克兄弟的束缚,否则的话,公司就会步入歧途,它的美好前景就会毁于一旦。

他首先通过其他人间接打探,问麦氏兄弟是否可以出让麦当劳连锁的契约权。麦氏兄弟起初并没任何表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显然是他们想抬高价格,狠宰克罗克一把。

公司的高层领导们急了,一致主张直接同麦克兄弟谈权利转让问题。

克罗克抓起了电话:

“麦克吗?我是克罗克!我们不想通过你们的律师再兜圈了。我要你们直接回答,如果让出你们的全部权利,开价是多少?”对方开出了一个高价,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高价——270万美元的天价,无异于逼人自杀,克罗克气得脸色都变了。

270万美元,而且必须是现金,对于1961年的麦当劳公司而言,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在1960年已开业的220多家麦当劳连锁店的营业额为3780万美元,麦克兄弟从中获取的权利费用仅为18万美元,而公司这一年的利润仅为7万多美元,并且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公司的债务是本身资产的x倍。要价之高,而又非买不可,克罗克以其经营家的胆识和魄力毅然答应了下来。经过克罗克及其同事们的艰苦努力,公司最终从多方面筹得了这笔270万美元的贷款。麦克兄弟与麦当劳公司交接全部连锁权利的协议最终于1961年签订了。公司从此摆脱了麦克兄弟的干扰,在统一的经营战略指导下,有了高速发展的基础。这一权利交接,使麦当劳公司在其发展的初期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

尽管看上去这是很大的代价,但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所付出的高额代价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若当时不从麦克兄弟手里接管全部权利,按现在整个公司一年近300亿美元的销售额计算,每年就要向麦克兄弟支付1500万美元的权利费用。更何况若没有这一决策,90年代的麦当劳是否能成为麦当劳王国,恐怕就要另当别论了。由此可看出克罗克其人不同于其他人的高明之处。

总而言之,麦当劳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独立,这样克罗克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了,270万美元终于换来了麦当劳的腾飞。

人生悟语:

目光短浅者,只看到了几步之遥,与之合作只会阻碍你的发展,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成大事者要不惜一切代价,踢开目光短浅的合作者。

17.制造假象,为自己争得时间

鲁伯特·默多克于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墨尔本,他从澳大利亚一份地方报纸起家,奇迹般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国际传媒帝国。

1953年9月初,鲁伯特·默多克接管了他父亲留下的财产及阿德莱德《新闻报》,年仅22岁的他,从此开始了征服世界传媒业的历程。

默多克父亲的生前好友里维特担任《新闻报》的主编,里维特在刚到该报社的最初两年,日子不好过,该报严重滞销,利润下降。里维特拼命工作才使报纸发行量升至7.5万份。因此,当鲁伯特·默多克来到阿德莱德这座保守的城市接管《新闻报》时的处境是,一个默多克家庭拥有的一份小报——《新闻报》,要同大公司先驱集团的分支《广告商报》展开激烈的竞争。他站在《新闻报》小小的白色办公室里回想过去,面对现实,感慨万分。

《广告商报》的董事长劳埃德·杜马爵士在1953年初曾向伊丽莎白报价15万英镑购买《新闻报》这个小公司。对此鲁伯特·默多克的反应是“让这个建议见鬼去吧,我们将进行决斗”。《新闻报》主编里维特果断地决定向社会公布杜马爵士给别人的恐吓信,他们在《新闻报》上发表标语:“报纸的投标”,由此杜马爵士立刻受到舆论的攻击,社会舆论对杜马不再信任。

《广告商报》董事长杜马于1953年10月24日推出《周日广告商报》,与《新闻报》的周末刊《邮报》相抗衡。当时《广告商报》的销量为16.7万份,大大超过《新闻报》的10.2万份,但《邮报》销售量高达17万份。由默多克掌管的新闻公司办周日版《邮报》时风格独特,这与《邮报》主编罗思·博兰有关,博兰把《邮报》设计得很漂亮,是双面印刷的大幅报纸,非常具有新闻价值。这对竞争对手《周日广告商报》形成巨大压力。

两家周日报刊的激烈竞争,最后以杜马爵士失败而告终。1955年,两家周日报达成协议,把两家星期日报纸合并,两家各持新报纸的50%的股份,1955年12月,这两家周末版正式合并,但新闻公司赢得了有利可图的印刷合同,这就是事实上杜马已退出了报纸的经营业务,新闻公司控制了经营、印刷和发行报纸,得到管理费。这一合并可称为默多克传媒生涯中的第一个胜利。

默多克喜欢自行其是,里维特也同样如此,不过两人配合得还较为默契。默多克比里维特年轻14岁,里维特是凯思爵士委托的鲁伯特的导师。默多克尽管因为商界礼节不得不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但他脸膛宽宽,看上去是一副孩童相,于是人们常称他为“娃娃鲁伯特”。他精力充沛,浑身的力量似乎即将迸发而出。到了报社,他让里维特来应付记者,自己亲手管理财务、广告、发行、工会和新厂。他对报纸的各个环节都仔细地严格把关。他常常脱下西服,在办公室卷起袖子,手上布满油墨,专心地研究印刷、广告,琢磨报纸经营的各个环节。默多克坚持削减开支,整个编辑部的人员不到40人,每天每个人的工作量极大,有人夸张地称,可能一天要有20个故事。后来他经常称自己在阿德莱德的这些岁月为他日后从事报业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默多克住在市中心,常下馆子,这一习惯伴随了他一生。

他还喜欢豪华型美国骄车,常常载着主编里维特家的孩子疯狂地快速行驶并高声尖叫,以此吓唬孩子们,而他自己哈哈大笑。每逢周末,他都要去赛马场试试运气,他还喜欢去南威尔士州的布罗肯小山玩牌赌博。他还喜欢开派对,而这些派对也往往在赌博游戏中结束,人们常称他“孩子出版商”。他的赌博嗜好给他的竞争对手留下了一种错觉:这个年轻人成不了大器,不必认真对待。

默多克和里维特在1957年4月,第一次发生严重的分歧。默多克订购了一台可以印72版的大型印刷机。正在国外进行每年一度的旅行的里维特从印度发回电讯,供新机印刷的第一期报纸刊用。里维特回国后发现,默多克把体育版从背版调到中间版页。他对默多克不打招呼就随便移动体育版而感到恼火,但默多克认为,背版必须卖给广告商。里维特对此愤愤不平:自己才是真正的主编。此事虽小,意义重大,默多克要自己当家做主了。

人生悟语:

制造假象,麻痹对手,给同行以轻敌惑,积蓄力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成功。

18.稳中求胜,量中求质

李嘉诚凭着对市场的了解,对推销的熟悉,在创办塑胶公司之后不久,就把第一批产品顺利地卖出去了。紧跟着他手里又接到了好几批订单,公司显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他把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地扩大了。他又招聘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就是他自己也没有想投产后会是如此地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但在创业不久,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李嘉诚便遭到了当头棒击。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

推销员带回的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此时的处境正中了后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了客户,企业靠什么生存,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贷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真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被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企业的生机大权完全掌握在银行的手中,长江厂被逼到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此时出现了严重危机,不得不裁员,被裁的员工家属上门哭闹,在厂上班的担心后路,忧心忡仲。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有点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向员工发脾气,全厂士气十分低落,人心浮动。

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现在质量没有了,信誉也没了,那么企业的生命又怎么存在呢?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

虽然大错已经铸成,但李嘉诚痛定思痛,决定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

首先要稳定内部员工的情绪,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个说到做到之人,大家很相信他的为人,于是大家都安下了心,工厂士气也有了提高。

等到员工的情绪安定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且承诺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金,一定如数付款,一分一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