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春秋时期,赵国太后最喜欢小儿子长安君。当时,赵国正遭受秦国的进攻,就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相救。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不肯。左师触苦面见太后说,父母疼爱儿女就要为他们的将来着想。您看咱们赵国自肃侯开国以来,当时封了侯的人还有继承人在鸣?其他国家王侯的子孙还有接着当继承人的吗?太后说:“没有”触警说:“可见权势这东西,很难保得住。弄得不好,近害自己,远害子孙。不是国君们的子孙不好,继承不了,而是位等无功,禄厚乏劳。如今怎让长安君占了很高的地位,封赐给他很多土地,一旦您归了无,长安君无功无劳,他在赵国能保得住这些吗?太后终于被说服,送任安看出齐国作人质。齐国便出兵击秦,救了赵国。
另外,中国其实是重男轻女的社会,但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人,往往希望自己生出来的不是男儿是女儿,最好是个绝色女子,这是为什么呢?
试看,杨玉环受唐玄宗宠爱,从此“姐妹弟兄皆列主”,哥哥杨国忠权至宰相,姊妹们被封为缠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叔父也沾光光禄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史上第一个走“裙带”路线进入官场的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的吕氏家族。《史记》中记载;“吕后之内侄昌禄拜为赵王、上将军,吕产拜为梁王、相国。昌禄之女为汉忠帝之星后。”
唐朝盛传的“不重生男重生女”,就是因为杨玉环兴盛了杨家整个家族。
当然,并不是家家都能在生出杨玉环这样的大美女,也并非人人都有做官的家族中人,在古代,绝大多数人要进入官场,通常是依靠那些可以让人取得某种利益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同乡关系等等。这种攀龙附凤术的过程是;瞄准目标。接触、靠近、认识、熟悉,逐渐取得信任,最后成为心腹,达到进入官场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和珅发达后门下能聚集那么多人,或者是昔日师长,或者是少年同窗,或者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其实和珅对他的老师与同学哪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没有记恨就不错了。可是他大肚能容,撑下了所有来投奔他的人,而这结成一个更为强大的利益团体,说来说去,就是一个互相利用的关系,和珅不过是大股东罢了。
中国正史记载里,第一个“拉大旗”的也许是曹刿,他是春秋时鲁国武士。各庄公10年(公元前684年),齐攻鲁,他主动向庄公献计献策。长勺之战中,他阻止了庄公要鲁莽攻击的行动,抓住齐军三鼓不克土气衰竭的时机,一鼓作与地发动进攻,获得全胜。曹刿从此受到重用。
清朝太监李莲英,原本是个无名小车,但他入宫之后,瞄准了慈禧太后这个目标,施展出各种手段,赢得了慈后的欢心。以后,他不论做什么,都说一句:“这是老佛爷吩咐的。”
老佛爷就是慈禧,谁又敢跟慈禧过不去呢?李莲英扛着慈禧这面大旗,就像披着老虎皮,四处为害,作恶多端,成为清朝最出名的大太监。
所以,和珅得势后,没有人敢惹他。因为他简直就是乾隆的代言人。不管做什么事,他还没说话,知根知底的都看在乾隆的份上先对他敬畏三分。
在中国古代官场,各种关系概括起来可分为这样三种:君臣关系;②臣君关系;③同级间臣大臣、吏与吏的关系。这三种关系贯穿整个官场。
大军事家吴起是战国时代人,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军,统帅千军万马。他与士卒同衣食,共甘苦。有一次他亲自用嘴替一个士兵吸出毒疮里的脓血。那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是天大的荣幸,您老还哭啥?”老人回答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爹吸伤口的脓血,老头子感激不说,上了战场,脚跟不朝后转,一直到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对我儿子这样,我儿子感激他,还会顾自己的命吗?这样一来,我就不知道我儿子哪天死在哪里了。所以我为儿子担心啊!”
旧中国官场等级制度要求下级对上级要“忠贞不渝”。孔子的弟子子文三次被委任为地方长官,每次都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表示,又先后三次被撤职,也没有什么很生气的样子。接替他的人来了,他能负责认真地把政务交代清楚,使新官不为难。孔子说他“忠矣”。
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伦理道德人格标准的支柱。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纵有豪情壮志,但遇着一个昏君赵构、一个奸臣秦桧,也只能以“莫须有”罪名而被杀害。这是典型的“愚忠”。
而和珅忠于乾隆,忠于乾隆的亲人。这种忠,一方面带有私心目的,一方面极有可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体贴。因为和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忠君,和珅也确实将一场君臣情深戏唱到了极致。他得到百分之百的宠信,史无前例的器重。也从一个被欺负的贫寒小子升迁成影响举国的达官贵人。
另外,在处理同级关系时,官场向来推崇“和为贵”的原则,先不说和珅不计较舅父曾羞辱他少年时贫,也不说在他未得宠时遇见的各种人情冷暖。在他发达后,不过是一并笑纳。这种胸怀和处世态度,不说一般人能有的。
但是以和为贵的故事从不少见,历史上有著名的“将相和”。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借鉴。
蔺相如出使西秦,完成了“完壁归赵”任务后,赵王见他“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位在老将军廉颐之上。廉颇自认为战功卓著,反而屈居在蔺相如之下,心中不服,常想找机会侮辱他,让他出丑丢面子。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与廉颇碰面,连早朝也请病假,免得与廉颇争席位的高低。有一次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来了,马上掉转车头躲避,手下的人误认为他软弱怕事,都不愿跟随他,要辞职不干。
相如问他们:“你们看秦王和廉颇相比,哪个厉害?”下属说:“廉颇当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对了。秦王那么威风,我在渑池大会上,都敢当面骂他顶撞他,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廉将军吗?强暴的泰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与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相争,不正是给了敌人进攻机会吗?所以,我躲开廉将军,完全是以国家安危为重,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呀!”
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后,廉颇感到十分惭愧,解在露背,背上荆条,到相的象去请罪。从此后两人同心协力,结为知交。
我们看清宫剧,和珅与纪晓岚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志趣不相投,互相奚落。但从来也没见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见面犹是笑脸先三分,再气再火心里憋。一方面他们因为怕伤了和气,还一方面还是因为,彼此都知道对方是乾隆心头大臣,不能割爱,也不能打个你死我活。既然互相没有大的利益纷争,睁眼闭眼间,和气就在中间做了个润滑剂的作用。
§§§第五节 和珅“官场游戏规则”
和珅从一个闷葫芦式的毛头小子,靠爹爹早亡,靠考试科举也没中,但他能把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不叫人刮目相看。分析和珅一生,发现他做官做人无非在严格恪守一些人际游戏规则。
比如瞄准目标,研究目标,心有成竹之后尽可能地接近目标。他的目标就是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因此他要求自己摸透最高统治者的心思。 大家都畏惧“伴君如伴虎”,和珅却也深深明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能走寻常的科举考试之路,又想创造意想不到且常人不能的功绩,就要敢于做常人不能的事,冒常人不愿冒的风险。摸准后再斗胆一搏,不是谁都有这个气魄。
其次,接近目标后还要接近目标最欣赏的人物。
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将能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说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而如果能得到强将的欢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顺便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同,多棵大树好乘凉。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了,但是官场不缺乏书呆子,做书呆子也没有意义。要入世,就要有真正的实干本领,并且抓准一切机会在乾隆面前展现自己的实干本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和珅将自己弟弟和琳放到大学士阿桂手下,即使和珅和阿桂之间有芥蒂,和珅知道乾隆欣赏阿桂,依然厚颜无耻得谄媚着接近阿桂。
和珅虽然严惩异己,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是能不得罪就不轻易得罪。
他知道自己精力有限,拿精力去应付自己得罪的人是愚蠢的,也是浪费生命和没有意义的。对于和珅来说,只有别人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个威胁时,才去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除掉他,和珅在除掉异己这方面非常心狠手辣,往往是连根拔起,一点后路都不留给人家。
并且,他是做两手准备去应付那些不小心得罪了的人。
1、 如果那人是极为有本事的,难以撼动的。和珅想方设法地靠近这人。用真心弥补关系
2、接近对方的亲属并且多给对方亲属好处,让对方身边的人成为自己的人。
和珅自己得弟弟和琳到两广总督福康安手下工作,另一方面控制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一个人再无所顾忌,想到家人的时候,心总还是软的。自古之所以官官相护,很多时候是因为官员的作奸犯科往往牵扯到其他官员的亲属或自身,这才有所顾忌。
所以总结下来看:
一:和绅是个非常成功的外交家!他精通满,蒙,汉,藏四个地区的语言!这样的人才是极其稀少的,并且对于当时清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政策问题都是相对有利的!当时清朝上下仅和绅能四个地区语言。清王朝的外交部与外交事物全靠他一人处理与皇帝定夺!而和珅也每每不让乾隆皇帝失望,总是将事情办得非常出色。
二:和绅是个政绩不错的朝廷命官!他是能迎合配合积极发展大清“现在化”建设且是能力极强的官员。
和珅长得又好,又贪婪又心机重重聪明异常,加上和珅为官数十载,已经打通官场的脉络!身兼大清王朝很多中央要职部门!如果乾隆将他杀掉,中央要职部门也难以人事交替,职务转变交替,办事能力效率也会下降!如此朝廷中央只会陷入瘫痪混乱的局面。
加之和珅又深讨乾隆的喜欢,给乾隆带来了许多快乐。这就是帝王的游戏,玩火者****。和绅就象一只会抓鱼的鸬鹚!最后得利的是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