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七七事变
3034800000008

第8章 一九三七年7月1日

陈嘉庚先生的拳拳爱国心与厦门大学的国立化

1937年7月1日,对于南中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天。

南国之滨,有一个小岛。地势崎岖,多丘陵台地。岛上山光海色,独具一格。山、海、岩、洞、花、木、寺、院、竞相争妍,一派南国风光,格外秀丽。有鼓浪洞天、虎溪夜月、白鹭含烟、鸿山织雨、金鸡报晓等奇特景色。这便是有“鹭岛”美誉的厦门。然而,在厦门诸景外,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坐落在鹭岛南端的海滨,有东钟、西鼓等满山奇石,山坳无数石洞,以奇特的五老峰为主要依托,以宽阔的演武场及东边的丘陵地带为校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她是一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高等学府。

谈及厦门大学,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着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厦门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全国第一所侨办大学。

陈嘉庚,1874年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社,17岁时出洋到新加坡,经多年艰苦奋斗,创下百万家业。但陈嘉庚先生富于“鸿鹄之志”,不在发财,而在于报国。

陈嘉庚先生一生办学时间长达67年,始自19世纪末,止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他的办学过程波澜起伏,艰难曲折。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影响下,陈嘉庚先生毅然返厦,决计筹办厦门大学。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及集美女子师范。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即日宣告诞生。时任教育部参事的邓萃英,就任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留日闽籍学者郑贞文为教务长。学校设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厦大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博士继任校长。他致力于学校的行政与学科建设,此时厦大重金礼聘知名教授,一时群贤毕至,名流云集,组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如文学家、国学大师沈兼士、林语堂、鲁迅,哲学家张颐,历史学家薛永黍、郑德坤,数学家姜立夫,物理学家胡刚复、朱志涤,化学家区嘉炜,生物学家秉志、陈子英,法学家黄开宗,会计学家郑世察、陈德恒,银行学家冯定璋、朱保训等着名学者,都先后来校任教。至30年代初期,厦门大学共设有5个学院21个系,形成了多学科的办学体制;并聚集了一大批学界翘楚,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此时的厦大,已成为一所全国着名的大学。

1936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以“私立学校一律不许开办师范教育”为名,责令集美师范停止招生。于是,集美师范学校于1940年被迫停办。陈嘉庚的企业于1934年收盘。为了集中财力续办集美各校,陈嘉庚决定将厦大无偿献给国家。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私立厦门大学改归国办,此后的厦门大学成为国立大学。这在厦门大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厦大后来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37年7月6日,着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被聘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9月起,日军的飞机、军舰不断袭击厦门。宁静的校园此时无法放下一张书桌,学校被迫迁移。当年年底,厦门大学迁至福建长汀县,直至1946年夏厦门大学才迁回原址。

1938年1月17日,厦门大学顺利在长汀复课,当时在校学生仅有198人。在八年抗战期间,国难当头,萨本栋校长团结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同仇敌忾,艰苦办学。学校方面则延聘良师,名学者、着名的专家教授王亚南、傅鹰、黄中、李莅、林惠祥、黄苍林、肖贞昌等先后来校任教。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赛,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蝉联冠军。在此期间,厦大已有较大发展,在校生达1044人,学科发展为4个学院15个系。

194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校长发表《二十五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及“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大学也随之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10月20日,厦门市军管会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了厦大,重新组建厦大党支部,全校师生举行欢迎盛会。1963年9月,教育部报请中央批准,又将厦大改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教育部部属全国重点大学。

我们在回顾厦门大学的光辉历程之时,是不应该忘记1937年7月1日,大公无私的陈嘉庚先生毅然将自己投资的厦门大学交给国家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