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3010800000007

第7章 练就穿透万物的本领

老子说“无有入无间”,意思是说无形的能量能够穿透没有空隙的有形之物。意识也是一种能量,所以人之意识可以穿透万物。再坚硬的东西,精神都可以透视。再微乎其微的东西,思维照样在其间畅通无阻。

古代对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人分为魂魄和肉体。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两种因素分离的。

人无魂魄则叫“行尸”,那就是一堆无知无觉的肉体。

魂魄无肉体则叫“无主之魂”,只能在夜间穿梭却不能实现它在物质世界的行动。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借尸还魂”,说明魂魄只能找到一具尸体才能显形,才能进入物质的世界,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魂魄和肉体必须结合,才能形成人之生命。但正因为此,生命将受到很多限制。魂魄可以在无形的世界穿梭,但当与肉体结合,它就受到限制。

比如你的面前有一面墙,你的肉体过不去,所以你的魂魄也就过不去。

但古代传说中有这样一种功夫,叫做“隐身穿墙术”,念动咒语,你可以穿墙而过。

这个说法太玄妙,叫人难以相信,但在《蜀山剑侠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相类似的功夫,叫“元阳出游”。

它讲修武之人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将魂魄和肉体分离,“元阳”为人之根本,只有“魂魄”一词与它最贴近,当他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把他的元阳从额头中间的一个无形之孔中放出去,也就是把自己的魂魄放出肉体,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他的肉体则不动。

铁拐李本身材魁梧,因灵魂出游,肉体被徒弟火化,魂魄无所归依而投身拐子。

所谓“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也许就是这样来的吧,他的魂魄一直在外面奔波,所以能“知天下事”。

据《列仙全传》中记载:八仙中有一个叫铁拐李,身背葫芦,普渡众生,神通广大,其貌不扬,跛腿,拄杖而行。他本来身材魁梧,得道很早,在深山洞穴中修道。有一次赴太上老君约前往华山,临行前嘱咐他的徒弟说:“我的身体留在这里,倘若我的游魂七日还不见返回,方可将我的肉体火化。”铁拐李的灵魂离开他的身体之后,徒弟便接到母亲病重令其速归的消息,等到第六日仍不见师父的游魂归来,便将他的肉体火化,匆匆赶往家中看望母亲。到了第七日,游魂果然归来,见身体无存灵魂无所依托,甚是着急,便将灵魂附在路边一个刚刚饿死的尸体之上,待站立起来之后方才觉察,这个饿死之人原来是一个体型丑陋的拐子,但事已至此,只好顺其自然。

铁拐李的故事就是魂魄与肉体分离的一个说明。

我们没有铁拐李的神通,也不是拐子,但我们都是铁拐李,因为我们都有灵魂出窍的时候。

当你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脑中就会出现他的形象,尤其是在梦中,形象非常清晰,当你见到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与你所梦的是如此吻合。

当你在与一些朋友谈论某人的时候,也许就会听到敲门声,进来的正是你们谈论的那个人,这就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贾宝玉第一次在贾府中见到林黛玉,第一句话便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他在哪里见过?他何曾见过?

这些就是灵魂出窍的所感。

你总有这样的时候,坐在某个地方,眼睛盯着某处,一动不动,但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人们称之为“出神”。出神时你在干什么?

是你的灵魂在出窍。

一块石头无法去了解另一块石头,因为它没有魂魄,没有知觉,尽管它们是同类。而你了解它们,因为你有知觉。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用以形容隔墙有耳。声无形,墙有形,声入墙,无入有中。

“无有入无间”就是指无形的能量能够穿透没有缝隙的有形之物。

当有人对你说“面包”二字时,你会想到它的颜色,味道和香味,甚至口中滋润起来,流出口水,你的整个意识在面包之中。

曹操带领大军行进,军队疲惫不堪,天气炎热,他们走不动了。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片梅林,我们赶到那里就有杨梅吃了。”整个队伍马上就有了活力。

曹操在说杨梅时,士兵们就在意识杨梅的颜色、味道和香气。士兵们的意识离开了自身,聚集在杨梅上。

杨梅皮密不透风,没有缝隙,但意识却能钻进去。钻进它的味道中。

人的知解从何而来?

因为人有意识。意识无孔不入。

故老子说:“无有入无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形的能量能够穿透没有空隙的有形之物。

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穿透没有空隙的空间。

石头里燃起大火。

宝珠内散发金光。

“无”入“有”中。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意思是说所有风能穿过所有墙。

风无形,墙有形,风入墙,无入有中。

“小心,隔墙有耳”。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意思是说声音能从墙中穿过。

声无形,声过墙,无入有中。

“隐身穿墙术”,就是“无入有中”的形象说明。

“元阳出游”即是你无形的灵魂穿越有形之物。人的意识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能意识任何有形之物。

人之意识可以穿透万物。

你出神,你的意识正在神游,你在意识他物,人就是凭借这种意识来认识事物的,来建立知识体系的。

“无有入无间”就是告诉你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被意识。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意识万物的高手,而且在意识时非常专注,按照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爱“出神”。

人们有一次在广场上看见苏格拉底,从早晨站到中午,一动不动。到中午时人们就开始注意他,人们心中只有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怎么了,他到底要站多久?”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就从家里搬来铺盖,睡在露天的地面,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竟会站到什么时候。

苏格拉底还在那儿站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了,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离去。

苏格拉底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时常感到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这是他在与神灵沟通,他用很长的时间来召唤神灵,这就是他时常发愣出神的原因。

他自创“灵机”一词,来表明他对万物的意识是在出其不意间获得的,其实不然,他用很长的时间来意识万物,这是用他的“辛苦”换来的。

苏格拉底被时人称为“最智慧的人”,因为他最勤劳地动用他的意识。

你意识一样事物,包括该事物的所有属性,也包括你曾经经历它的经验。

而当你从别人口中或从书上了解一种事物,那是一种概念化的认识,仅限于词句和空泛的描述,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关于这一事物的知识。

“无有入无间”就是告诉你获取知识不是堆积概念,而是靠意识。

只有意识才会真切,因为意识真实地穿透过这种事物,而概念和文字则不是。

万物坚硬无比,或密不透风,而意识无所不入,可穿金透石,可融会贯通,裂合巧妙,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但这需要你内心驱使你自己去做,像苏格拉底一样。

遍布太空的真空妙气,虽然至虚至柔,却可以驰骋天下,渗透到任何密集而坚硬的物体中,在里面自由出入,游刃有余,似乎无处不空,无处不虚,如入无人之境。

故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而精神同样如此。

再坚硬的东西,精神都可以透视。

再微乎其微的东西,思绪照样在其间畅通无阻。

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

心为什么可以比天空更大?

因为人的心念大于天地,多于万物。

因为心灵的意识无所不包。

道之于天下,犹川谷之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