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3010800000024

第24章 化悲痛为力量

悲痛是能量的生产,痛快是能量的放泄。所谓“化悲痛为力量”,也就是说悲痛是最容易转化成力量的情绪。故老子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就是告诉你悲痛之中蕴藏巨大的力量。

老子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军势力相当时,悲痛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在某种条件之下,非物质性的因素决定成败。

当你开办一个公司,起初时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开拓市场,这是一个物质准备的过程,投入越多,市场开拓越好,公司的效益就好。但到公司发展壮大,决定它长久存在下去的就不再是这些因素。而是公司的运作理念,公司文化建设,员工情绪管理等等。

你肩上扛着一个重物行走,首先是靠你肩膀的承受力,有力气才能扛走它。但到一定的时候,靠的不是气力,而是意志力,不是肉体的承受力,而是精神的承受力。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就是告诉你在一定的条件下,非物质性的因素决定成败。

夺取天下,需要的是武力。因为敌人有强大的军队。得了天下,决定它能否长久的不再是武力,而是民心,是治国的方略。所以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只要按自然之道治理国家,天下莫不宾服。

夏桀和商纣无道,虽重兵在握,仍失天下。所以有人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此话不假,无形的因素变化不定,很难把握,所以江山难守。

若知其道,一切都很容易,事物之道理最重要。弄清了道理,大事也不大,小事也不小。老子就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烧一锅菜

扛着重物行走,靠的不是气力,而是意志力。

气力决定你能否扛起它,意志力决定你能否扛到目的地。

一样简单。

同理,如果你不懂物之道,一切问题都棘手,你烧一锅菜感觉比治理一个大国还难。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就是告诉你只有掌握物之道,才能取得胜利。

烧菜与治国没有大小之分,道理是同一的。道理无大小之分。

烧菜要讲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治国也相同,所有问题摆在面前,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

多种佐料的配置才能构成菜之味,治国也相同,多个方面的共同建设才能国定民安。

烧菜讲火候,火候决定菜的精美程度。国家治理也讲个“度”,过度****反,等于把一个国家给“烧糊了”。

物之道包容于一切物中,人乃物,故人之道也是物之道。

人之道包含情绪的作用。“哀”乃情绪之一。

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化悲痛为力量”。也就是说悲痛是最容易转化成力量的情绪。

仇恨也能转化成力量,而且力量不弱于悲痛转化的力量。但仇恨的力量很盲目,缺乏有效的形势估计和方法研究。孙权杀了关羽,刘备一怒之下兵伐东吴,一败涂地。在刘备的心中只有仇恨,没有用兵之谋略。

但悲痛不然,将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力量,如动力机器一样驱动人去按照步骤和方法行事。而仇恨只是一种郁结的力量,它只想找突破口冲出来。

仇恨是奔腾之水,狂暴之水,它只想肆无忌惮地奔袭,不想受任何阻碍,谁阻碍它,它就攻击谁。河岸阻碍河流,河水必猛击之。

这就是“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道理。

悲痛是静寂之水,抑或微澜之水。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之水并无二致。但此水内具无限威力,水面紧布张力,你不能戳动它,它会将你反弹。内部所有的力量都聚箭在弦,遭遇它就会在瞬间掀起滔天巨浪,所有力量全部冲出。

它静寂着,蓄势以待,没有力量的损耗。

烧菜讲究配料和火候,治国讲究策略和度。烧菜与治国没有大小之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故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武功高强的人周身柔和,姿态优雅,若舞若蹈,但你一触击他必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反弹。

电无形,但你不可触摸。

与欢欣和痛快相比,悲痛就是这样一种柔弱的情感。你看见一个女人哭泣,哭到伤心处周身无力,站之欲倾。但这个时候她可以变得最疯狂,只要你惹恼了她。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就是告诉你悲痛之中蕴藏巨大的力量。

悲痛之后,必有强力,痛快则不然,痛快之后是筋疲力尽。一支悲痛的军队遇上一支痛快的军队,悲痛的一方必然胜利。痛快本身就是能量的放泄,而悲痛则是能量的产生。

这就是柔软胜刚强的道理。所以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一个大力士能折断大木,却不能折断一根绳索。狂风拔树倒屋,但从没有吹断过一根小草。风中最美的不是大树,而是小草和柳枝,只有它们能随风起舞。

柔则全,刚则断。

大人永远打不过小孩,因为小孩能召唤人类的善良,所有人都会用手戳你的背脊骨:“这么大一人打人家小孩?你羞不羞?”“以大欺小,你算什么东西?”

小孩的背后站着全天下的人,你不可能以天下人为敌。

但小孩可以用腿踢你,尽管你无故被踢,但全天下人都不会帮你。

大人打不过小孩,因为小孩在成长,你揍了他,他咬牙切齿地告诫你:“记住今天是哪天,二十年后我非收拾你不可。”二十年后他站在你面前,人高马大,你却咳嗽不止,连拳头也捏不紧,还打什么打?

大人打不过小孩,因为小孩是弱者,弱者在向刚强转化,大人是强者,强者在向柔弱转化。

没有不倒的大树。

没有久哭的孩子。

没有不散的筵席。

狂风拔树倒屋,但从未吹断过一根小草。大树死亡,而小草正在随风飘舞。

柔则全,刚则断。

一切都在变。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就是告诉你世界是在强与弱中转化。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他没有去依傍强大的吴王,而是投到吴王侄儿公子光门下。为什么?

因为吴王是强大的,强大的事物不需要依靠,所以吴王不需要他。伍子胥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强大的事物必然走向衰弱。为什么要去依靠一个即将衰弱的事物呢?

公子光是弱者,伍子胥帮助他搞宫廷政变,夺得君王的地位,这就是由弱变强。但公子光的成长是依靠伍子胥的,所以伍子胥能做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不韦本是赵国的一个商人,他为什么能做秦国的相国?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弱者:秦王放在赵国的人质,也是一个秦公子。既无权也无势,但吕不韦却帮助他成为秦王,自己也就摇身一变成了相国,道理与伍子胥一样。

我们看事物和选择事物,不要看现在,而要看将来。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就是告诉你依靠弱者比依靠强者更有前景。

弱者和悲痛者能迸发强大的力量。

韩信被后世誉为“兵仙”,用兵诡秘莫测,“背水一战”就是他的大手笔。仅有不到万人的军队,要对抗十万赵兵。韩信把军队放在河边,让敌人围上来作战,此乃险招,有覆巢之危,但他胜了。为什么?

因为他把自己的军队置于绝境,士兵必为活命而战。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哀兵必胜”。

“抗兵相若,哀兵胜矣”就是告诉你无退路是最好的前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