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不幸就是幸福
3003900000013

第13章 走出绝望(6)

这种思维进程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我们不仅因他人未打电话而失望、气愤,我们还会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没有人关心我,我将遭到所有人的抛弃。当我们陷入绝望的时候,常会出现上述快速的思维程式。我们的观念会将我们带人更坏的可能中。而这一切发生的又是如此迅速——有时甚至在几秒之中。思维的恶性发展,是不自信的体现,而且它往往导致恶性循环。例如、身处绝望时,你会想放弃,不想做任何事。而一旦你没有完成任何突破,就会认为自己无用,而这种自身无价值感会使我们更加绝望。

一旦思维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才是我们自身的可怕绝境,所以一定要设法摆脱。在该循环中你有许多可以突破的环节,应该用你的积极表现鼓励自己,欣赏自己的努力,而不在乎结果。你应一再告诫自己:尽管现在我没有突破,但这并不等于我是个没有用的人,只是我的付出还不够,因此我需要更积极地努力。

(三)唤醒灵魂深处的力量

我们最大的力量,往往是从自我内心产生,正如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一样。自我暗示,往往会产生惊人的力量。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将人带向死亡;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使人自励自信,克服难关走向成功。

现代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他们找来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告诉他,他将被用刀割破静脉,让血慢慢流干而亡。在征得他的同意后,罪犯被绑起来,并被蒙住双眼。然后明确地告诉他,现在开始用刀割开他的静脉。但实际上,医生只是用刀背在他手腕上划了一下,在他的身边放了一个滴水的装置,让罪犯以为是他的血在滴落。开始的时候,听到水滴落的声音,罪犯不停地挣扎,表情很痛苦。慢慢地,随着医生故意逐渐将水滴落的速度减慢,造成犯人的血快流干的的假象,犯人也逐渐由挣扎变成痉挛,并在水快要滴干时真的死去了。

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这个例子所体现出的自我暗示,它的作用是消极的,故又称为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们再看看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第23届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中,日本运动员具志坚每次出场前,总要紧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在团体决赛中,我国体操名将李宁、童非,美国体操明星麦克唐纳、康纳斯等相继失手,惟独具志坚一路发挥正常,最后夺得全能冠军。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问他,他上场前口中默念的是什么,具志坚却笑而不答。一时间,具志坚的“咒语”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谜。

其实,具志坚默念的内容是什么井不重要,即使他祈愿上帝保佑,未见得上帝真会保佑他。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默念,起了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这种情况,竞技场上并不少见。

在1985年神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2.41米的高度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苏联运动员帕克林,每跳一个新高度前,都要俯下身去扎鞋带。即使当时鞋带扎得很好,他也要松开重新扎过。这是他的习惯动作。但是,这个看来完全多余的动作,恰恰是他“自我暗示”的进行曲。他说,鞋带一扎,眼前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只看见前面的横竿,他要尽可能跳过去。

那么,自我暗示作为一种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具有哪些心理效用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镇定作用。人的心理十分复杂,经常要受外界情境的影响。尤其在对抗、竞争的条件下,对手创造一个好成绩,或工作做到你前面去了,会造成你的心理紧张。本来你有能力超过他,因为心理上的紧张,反而束缚了你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暗示在这时就能起排除杂念、镇定情绪的作用。第二,集中作用。一件事情,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的成功,总是离不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只有全力以赴,才能马到成功,舍此没有别的捷径。可是,人的注意力并不是说集中就能集中的,缺乏心理训练的人,常常是到了注意力该集中的时候,却出现心猿意马的情况。怎么办?学会自我暗示,或许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第三,提醒作用。一位文豪说,当你想和别人吵架,并准备好某些词语时,请你在嘴里默念:“我一定不要让这些词语出口!”只要这样去做,大多是吵不起来的。这位文豪在这里介绍的,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它可以提醒人们不去做某些事情。当然,当你准备做某件事情,而又出现心理障碍如胆怯、紧张等情绪时,自我暗示也能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例如夜间在乡村小路上行走,有些怕走夜路的人,就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鼓励自己。

自我暗示的用处很多,范围也很广。但是开始进行时,往往效果不明显。这并不奇怪,人的心理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原有的心理活动纳人自己所期望的轨道,需要具有心理约束力。这种能力是要逐步培养的。不要因为自我暗示的一时效果不明显,甚至想暗示而暗示不了,就灰心丧气。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自我暗示的效果也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增强的过程。

下面是你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牢记的五大原则:

1.简洁:你给自己制订的精神标语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富有。”

2.积极:这点是极重要的。如果你说“我不要受穷”,这消极的语言会将“受穷”这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越来越富有。”

3.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令你心理不会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100万”是不太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5万元。”

4.预想:默诵或朗诵你自己定下的语句时,你要在脑海里清晰地见到自己变成理想中的那个人。你永远不会致富,除非你能够在脑海中见到自己富有的模样。

5.感情:预想自己健康,你要有浑身是劲的感觉;预想自己能创造财富,你要有财富的感受。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语句时,要把感情倾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着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四)阿Q精神

当我们在工作上、生活上遭到失败时,不要绝望,而应鼓励自己:别灰心,下次再来!如果下次取得了成功,对于这次的失败,不正是一种补偿吗?当然,下次还可能继续失败,但还有再一次呢!人生没有彻底的失败,敢于尝试,敢于行动,坚定信念,终会以后来的成功补偿之前所有的失败。

请不要小看这种补偿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毫无补偿的欲望,那么,他对一切就都会抱无所谓的态度。他的上进心、好胜心统统熄灭了,他的生命之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因此,一个不甘磨灭人生价值的人,应该适当运用心理上的补偿功能。因为这种功能的存在,有益于人生意义的丰富。

补偿心理,首先,它可以激发新的希望。这就是前面说的,这次不行,还有下次。人们常说的将功补过也是这个意思。不仅功可以补过,赢可以补输,好可以补差,而且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可以向它的反面转化。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是不灭的生命之灯。人就是在连续不断的自我补偿中,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其次,它可以召唤新的努力。新的希望在前面招手,伴之而来的是实现这一希望所付出的努力。人们大概还记得,我国体操名将李宁在第23届奥运会上,团体比赛不很理想,全能比赛也只得了铜牌。他并没有气馁,他要在单项比赛中弥补。结果,在单项决赛中他理想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一举夺得了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三项冠军。有人说,李宁是一个不甘失败的人。又有人说,李宁的好胜心特别强。从心理上说,这些不都是补偿欲望的表现吗?再次,它可以凝聚新的目标。许多残疾人之所以在生活中创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奇迹,就是因为补偿心理凝聚了新的目标与力量。身有残疾,生理条件不如别人,但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力所能及的方面作出成绩。要是残疾人没有这种心理上的补偿欲望,他们又怎能在不利的生理条件下,作出甚至连健康人都自愧弗如的业绩呢?

但是,心理补偿又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反之,则可能成为你放纵自己的借口。例如,赌博者如果也具有强烈的补偿欲望,输了还想翻本,那么,其结果可能是越“补偿”,赌得越凶,最终难以自拔。因此,运用补偿心理时,一定要利用它的积极的一面。

(五)让耻辱成为动力

生活中,我们必须比别人珍爱相信并且更爱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我们最大的力量,学到更多的东西,创造成功的伟业。尤其是当我们受到冷遇甚至侮辱时,更要冷静,不要灰心丧气,也不要愤慨而想进行低级的报复,而是要自尊自爱,把别人的羞辱作为你奋发图强的动力,激励自己去战胜难关,取得成就。

青年时代的鲁迅目睹旧中国一些庸医误人或以医行骗的事实,十分愤慨。为救死扶伤,他立志学医,并于1904年至1906年期间,东渡日本,在仙台的一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想,学成以后,平时可解救病人的痛苦,战时还可以去当军医,为国效力。可是,在日本学习期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改变了鲁迅的一生。一天,学生看电影,银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绑着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示众。他的左右围着许多来看热闹的中国人。观者虽然体格健壮,但神情麻木。演到这里,日本学生中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强烈地刺痛了鲁迅的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觉得受了莫大的污辱,内心感到十分痛苦,意识到“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他毅然弃医从文,用战斗的笔来抨击邪恶,唤起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