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2986400000027

第27章 晓琳之母甘露:快乐与孩子相随(2)

现在,很多年轻母亲选择在家专门看孩子,而引导孩子读书则成为她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就要督促孩子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孩子读书方面,父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父母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看书。要在家中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喜欢上读书了。

教子点睛:

经常与书为友的人,思维都很流畅,很少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而造成自己的心理症结,即使产生一些症结,他也能很快地排解掉而不会引起精神上的忧郁。读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它不仅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还陶冶了人的品格,使孩子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教孩子自我减压

今天,每个人都感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产生压力,比如,考试、生病、父母的高期望值、与他人的沟通、矛盾冲突等。当孩子在心中没有把握做好一件事情,于是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复杂的不安、负重心理,这就是压力。

甘露认为,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减压,是非常必要的。她经常对女儿说:“学习时,一定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分心;玩耍的时候,要开开心心,不要想别的。这样的时间利用率才是最高的。”在日常生活中,甘露也是这样去做的。工作的时候,同事们说甘露是工作狂,出外玩耍的时候,她玩得最尽兴、最快乐。

有一次,晓琳遇到一道难题,思考了很久也解决不了。甘露看了以后觉得并不难,明白这是由于她学习时间过长造成的,就对她说:“你今晚肯定能做出来。”之后,拉着晓琳到学校操场散步,玩单双杠,跳远。散步后回家洗完澡,甘露再让她专心做功课,结果她很快就完成了作业。

晓琳激动地说:“妈妈,你的办法真灵啊,你怎么知道我晚上能做出来的?”甘露对她说:“我看了你的题目,觉得并不难,明白你是由于学习时间过长,导致身体疲劳,心情又急躁。这时做不出来是正常的事,所以我拉你出去玩。以后你要自己学会调节,学会放松自己,学习累了可以听听音乐、绘画或出去走走,吃点东西也好,让大脑休息一下。”

甘露每当看见晓琳学习特别繁忙,压力很大时,甘露就提醒她应该轻松一下,并与她讨论一些其他的事情或安排一些她喜欢的活动,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大脑。

经过几年这样的张弛调整,晓琳逐步学会了自我减压。她在上初三时,自己还制订了一份“减压餐表”:

早餐:梳辫子时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大笑;在早餐时说一句搞笑的话,狂笑。

午餐:午餐后到操场走走,心情特好或心灰意冷时,请同学喝汽水。

晚餐:餐后看看电视。

夜宵:夜宵后如果时间早就看看小说,否则关上灯,对窗外的灯火道晚安,怀着感恩的心做一个美梦。

晓琳能制定的这份“减压餐表”,不管“功用”如何,已经能说明,她已经懂得自我减压和自我调整,这对她是大有好处的。

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表明,42.4%的青少年因“学习成绩提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57.6%的青少年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快乐和苦恼的体验普遍与其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源头之一,学业上的压力和不成功往往也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

一位教育研究者也说过:“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如果孩子不能及时处理好来自学习上的压力,那么不但会使自己的心灵饱受煎熬,同时也会危害身体健康,造成疾病,甚至将他推向绝望的深渊。

与此相反,学会理智地化解烦恼,缓解压力,智慧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显露,也会发现转机就在眼前。父母要让孩子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让孩子有效缓解压力。

教子点睛:

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个人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挫折和误解不可避免。父母要引导孩子学着走出压力的沼泽地,那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学习上的障碍而否定自己,他就能够调节自我,消除心理压力,解除痛苦。

帮孩子克服粗心的弱点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来看,粗心都是应该纠正的。经常听到有很多父母抱怨:“我的孩子太粗心了。”而甘露认为,粗心不能完全责怪孩子,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晓琳也有粗心的毛病。为了帮助晓琳改变这种情况,甘露想了很多办法。

晓琳读小学时,老师要求家长每天要为孩子检查作业并签名。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做完作业或考试做完试题后,往往不愿意去检查或不会认真地去检查。甘露和丈夫都很忙,经常要加班,往往是甘露回到家时晓琳已经睡了,第二天她又很早就去学校。大家见不到面,就靠留言条互通信息。

甘露在检查中发现,晓琳有粗心的毛病。对于难做的题,她一般不会错,很容易的题,她反而做错了。甘露和丈夫约定,凡是检查到作业一处错误,就在留言条上画一朵蘑菇,有两个地方错了就画两朵,依次类推。但是,他们并不指出她究竟错在哪里,要让她自己把做错的题找出来。

第二天早上,晓琳才能看到甘露画的蘑菇,她明白还要自己找出错误。但是,上学前的时间很紧,要自己找出错题并改正,往往时间不够。如果不改好,交一份有错的作业给老师,晓琳又觉得很不应该,她因此感到很紧张。

甘露便提醒她说:“如果你自己做完作业后,认真细心地检查一遍,就不会这么紧张了,对吗?”以后,晓琳开始每天自我检查作业。

就算对大人来说,要自己找出自己的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晓琳的作业本上好长一段时间仍然有几朵蘑菇,但蘑菇的数量在逐渐递减,几个月后,再从三四朵变为一两朵了。慢慢地,晓琳的作业几乎没有错误了。

当然,万事都有一个度,细心的培养也是如此。粗心固然不好,如果太细心又是效率低的表现。甘露一直在平衡晓琳的细心与效率的关系,她曾给女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甲、乙、丙、丁四个人去森林采蘑菇。

甲速度最快,他在同一时间采了60个蘑菇,但是,他很马虎,一边采一边又丢失了40个,剩余的10个是有毒的品种,最终有用的只有10个蘑菇;

乙在用了同样的时间采了50个蘑菇,丢失了5个,但没有含毒的品种,最终有用的是45个蘑菇;

丙在同一时间采了40个蘑菇,没有丢失,但有5个是有毒的品种,最终有用的是35个蘑菇;

丁的速度最慢,在同一时间采了20个蘑菇,没有丢失,也没有含毒的品种,最终有用的是20个蘑菇。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孩子,在平常的状态下,大多数人会像丙或乙那样。但是,当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应该学习甲的速度;当处在一个质量把关的环节或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要像丁一样要求自己不能出现一点错误。

在这个故事中,甘露告诉女儿,如果把丢失蘑菇比作做事或考试粗心,把采了含毒的蘑菇比作因不懂而做错题目,则希望她向乙学习,虽然有些粗心,但的确是真正学懂了这些知识。

晓琳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不一定每次都排在第一名,但她绝对是最优秀的学生,她的特点是学得特别扎实。这与小时候就懂得的蘑菇故事,一定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良好的习惯形成,不仅对孩子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纠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细致的、艰难的、需要经常反复的工作。要想帮助孩子远离粗心的毛病,需要父母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对于自身错误行为习惯,谁都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孩子也是一样。父母要用智慧来帮助孩子克服马虎的毛病,不要打骂他。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只会变得变本加厉,变得更加粗心。

教子点睛:

孩子粗心大概是让父母和老师头疼的普遍问题之一。但是,发现孩子有粗心的毛病时,先不要忙着批评,而应该帮助孩子分析粗心的原因。对于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则要对他进行耐心的、细致的指导,帮助他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