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追逐》(The:PursuitOfPower;Technology,ArmedForce,andSocietySinceA.D1000)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对历史的自由解释》(EssaysintheLiberatInterInterpretationofHistory:SelectedPapersbyLordAeton)(编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世界史读本》(ReadingsinWorldHistory)9卷,与人合编,纽约,**************1968~1973年版。
《人的迁移》(HumanMigrations:PatternsantiPolicies)(与R.亚当斯合编)布隆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78~F版。
威廉·H·麦克莱尔,作为世界历史学家和用更为普遍的方法来描写和讲授历史的先驱者,已经饮誉世界。早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麦克莱尔就有了全球性地研究历史的初步设想。在受到罗伯特·雷特菲尔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启发后,麦克莱尔发现在各文明社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型的历史。在东欧的考纳尔与菲力浦·E·莫塞共事的过程中,历史进一步受到了他的重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成了麦克莱尔全球性研究的中心,并且,他成为在欧洲文明的边缘和“交界”地区的历史方面的专家。1963年《西方的兴起》的出版,使他成为一个主要的历史学家,并在1976年当《祸患和人民》出版后,麦克莱尔为世界历史的研究增添了一种高度创新的维度——生态的维度。
麦克莱尔的全球性研究揭示了横跨并越过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是如何发生的过程,这是有关近代西欧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兴起的历史过程。他经常把文化的传播和循环形象地比喻为涨潮和落潮,并在他最近的生态历史学著作中,把它象征性地比喻为“病源”。用生物学的微观的和宏观的寄生联系,生态学的观点允许他把许多历史现象——从帝国的衰落到宗教的传播——联系起来。在历史研究中采用传染病学的方法,这在他的史学界同行中无人能与他相匹敌。例如,在《西方的兴起》中,麦克莱尔提出了把罗马帝国和公元二世纪的中国汉朝联系起来研究的欧亚大陆文化圈的思想。在《祸患与人民》以及在1980年以《人类的处境》为名发表的1979年他在克拉克大学所作的两次演讲中,他揭示了在这一文化圈里,这两个隔离的“病源”是如何带着破坏性的结果汇合在一起的,这一汇合引起了罗马帝国和汉朝的相继大灭亡。这种灭亡之后,人类的宏观寄生状态(不能再以早先的形式维持下去了),而以各种政治形式、官僚统治系统和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而这又引起了整个欧亚大陆范围内长期而重要的文化调整。当蒙古帝国把亚洲和欧洲联系起来并把淋巴腺鼠疫的灾难带到西方来时,以上类似的情形又发生在14世纪。
人口的变化和迁移是麦克莱尔历史观的中心问题。那些灭亡和民族迁移被他置于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并与战争、贸易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等不同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例如,麦克莱尔把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兴起和传播和那种灭亡的心理冲击联系了起来。
由市场调节所支配的官僚统治系统和文化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麦克莱尔研究的另一中心问题。他探索了几千年以来人类为维持生存所进行的物质生产的方式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文化这两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类型。他假设官僚统治系统在公元前后的社会时期里已取得了支配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探索了开始于那个社会时期的“商业化”情况,那时商业的发展巳使得地中海地区和中国有了联系。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大灭亡以后,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处于萧条状态,但是游牧部落的迁移和侵略战争最后产生了蒙古帝国并使商业联系得到了恢复。但是新的联系和往来又导致14世纪蒙古帝国的灭亡,并引起商业发展的另一次挫折。在中国,宋代有过一次过早的商业复兴以后,欧洲地中海地区发生商业化运动,但是与西北欧对手欧洲市场调节文明所引起的财富和力量的综合平衡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相比,那种商业化所引起的就仅仅是商业和制造业范围内的改变而已。20世纪官僚统治系统在国家和大公司里都有一种复活的倾向。
麦克莱尔对于人类处境的看法是相当冷静的,他的最主要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生态学的,这使他得出以下现代马尔萨斯主义性质的结论,人类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生命一样,在消耗掉的和由此消耗而生产出来的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的比较上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不论我们在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方面多么聪明……限制人类获得食物和能量封闭的微观的和宏观的寄生平衡尚未消除掉,而且永远也不能被消除掉”。当人类社会及其伴随的微寄生物开始彼此互换物质和能量的时候,麦克莱尔的那种几乎不能为人类的无痛苦稳定发展提供希望的平衡理论就以他不曾预料的方式变得含混了。然而,他没有消极悲伤地看待人类的处境,虽然他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处境显然带有令人沮丧的自然主义色彩。麦克莱尔大致可归入启蒙主义的传统,他相信普遍规律的发现和对人类历史的重新研究会改变人类的符号世界,并进而充实人类知识的宝库,这样或许可能改善人类的处境。这是他针对历史变化所提出的非感情用事的“挑战——反应”观点的另一方面。与当代其他历史学家相比,麦克莱尔的达尔文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更浓。通过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为编辑和宣传有关人类处境的多方面的和全球性的观点所作出的积极努力,麦克莱尔接受了历史的挑战。他是那些非感情用事地看待人类处境和人类历史的更一般类型的当代思想家之一,面对把握不定的未来,他们的观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信心和力量。
马丁·迪安演过《百战狂狮》等影片
(1917~)美国电影、歌唱演员。生于俄亥俄州斯托本维尔市。当过职业拳击手、钢铁工人、玩纸牌手。后来在家乡及全国夜总会开始歌唱生涯。1946年在大西洋城结识了喜剧演员杰里·刘易斯,两人合伙组织马丁一刘易斯演出队,马丁演唱伤感歌曲和浪漫曲,刘易斯表演喜剧,两人不论演生活小品、电视或电影都深受欢迎。他们合作10年拍了16部影片后散伙。人们认为马丁单干难以成功。然而,他无论唱歌、演剧、演电影、演电视或其他表演仍然很成功。60年代初他和影星弗朗克·辛纳特拉合作了几部故事片,60年代末他在侦察系列片中扮演詹姆斯·邦德式人物马特·赫尔姆,获得好评。
他和杰里·刘易斯合作演出的影片有:《糊涂老友》(1949)、《水手小心》(1952)、《凯迪》(1953)、《三环马戏团》(1954)、《美术家和模特儿》(1954)、《搭档》(1956)等。
他单独演出的主要影片有:《百战狂狮》(1958)、《艾达》(1961)、《小楼春怨》(1963)、《得州四杰》(1963)、《一门四虎》(1965)、《风流特务》(1966)、《伏击者》(1967)、《绿林二虎》(1968)、《九霄惊魂》(1969)、《里科先生》(1975)、《天使们在维加斯》(1978,电视片)、《在高速公路上奔驰》(1980)及续集(1984)等。
德尔·理查德出演了《倩女幽怨》等影片
(1917~)美国电影演员。他在好莱坞甲级影片中扮演重要配角,在低成本影片中则是领衔演员。从事拍片有三十多年历史,扮演过许多角色。演出的主要影片有:《从西点军校来的十位绅士》(1942)、《今夜空袭加莱》(1943),《倩女幽怨》(1947)、《圣女贞德》(1948)、《当地,球相撞时》(1951。任主角),《生活的依靠》(1952)、《恐怖的是一个男人》(1959)、《三个雅典人》(1968)、《神探虎威》(1975)
理查德·德尔(左)《圣女贞德》,1948美国演员、歌唱阿纳兹·德西
(1917~)美国电影演员、歌唱家、乐队指挥。生于古巴圣地亚哥。十六岁去美国,参加古巴小型爵士乐队,后成立自己的乐队,成为著名歌唱家。1940年他与露西尔·鲍尔结婚,曾在影片《太多的姑娘》中一起演出,这是阿纳兹的第一部影片。十二年后,他们成立了狄西露制片厂,从事电视系列片《我爱露西》的拍摄和播映,大受欢迎,获利甚多,1960年两人离婚后,阿纳兹在狄西里厂的全部股权出让给鲍尔。他现在已退休。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父亲得妻》(1941)、《四个杰克和一个吉尔》(1941)、《海军开进来》(1942)、《巴丹岛》(1943)、《占巴彼德》(1946)、《哈佛那假期》(1949)、《长长的追猎者》(1954)、《永恒的爱人》(1956)等。
在谢甫琴科的作品中,他将现代艺术的某些造型因素和俄罗斯民间绘画相融合,大量采用银灰色调,配以精美的制作,使画面充满了诗意。他的《洗衣妇》一画,把妇女们的劳作场面描绘得柔美而抒情,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谢甫琴科(1882年~1948年)是俄国20世纪初活跃的画家兼艺评家,曾积极参与了“艺术世界”、“驴尾巴”、“罂粟”及“莫斯科画家联盟”等美术团体组织的展览活动。早年谢甫琴科在莫斯科斯特罗冈诺夫工艺美术学校后求学于莫斯科建筑雕刻绘画学校1905年赴法国巴黎,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和纳比派画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自1918年起。谢甫琴科一直执教于莫斯稀斯特罗冈诺夫工艺美术学校。
作者将珍妮的形象加以夸张和概括,鸭蛋形的脸稍微歪曲,脖子细长,与脸和胸形成动势的扭曲关系。五官的刻画具有莫迪利阿尼的独特风格。一大一小的、有眼无眸的眼睛。拉长的鼻子,微小的嘴唇。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的忧郁、娇媚神态,尤其是宽大的帽沿和细长的手指鲜明地衬托出面部表情,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她的这种性格。
莫迪利阿尼的创作以画人物为主,大部分肖像画描绘的是友人及情人,主要采用工整细腻的线条、鲜明强烈的色彩和扭曲变形的造型,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外貌特点。据说,此图描绘的是他的情人。
该画是沃特豪斯早期的代表作。其画题受密莱1851年创作的同名作品的启发,内容取材于丁尼生的传奇长诗:被神明困于古堡中的夏洛特过着与世隔绝的乏味日子,只要她眺望窗前,就将大祸临头。对于爱情的憧憬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使她挣脱了魔法的束缚,但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围绕该主题,沃特豪斯画了三张作品,这是最后一张,描绘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垂死的夏洛特面容憔悴、首如飞蓬,正驾着小船漫无目的地漂浮在杂草丛生的河面上,曾经勃发的青春如今已渐渐枯萎,曾经炽热的情怀已渐渐冰冷,纵然画家笔下的大自然依旧精细逼真,纵然画面的色彩依旧绚烂夺目,但是,那种难以言表的绝望、沉寂与毁灭的气息却充满了画面的每个角落。
约翰·威靡·沃特豪斯(1847年~1917年)是英国维多利亚晚期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生于意大利,早年深受意大利艺术传统的影响,而后在法国罗亚尔美术学院学习,他也是较早将外光画法介绍给英国画坛的画家之一。回国后,他起初偏重于古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历史题材的创作,并因此在英国画坛崭露头角。
许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俊少年,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朋友。他在与阿耳戈英雄一道去取金羊毛的途中,因去水泽取水,而被迷恋其美貌的山林与水泽女神宁芙拉进了水中。画中描绘了薄暮中漂浮着睡莲的池塘,肌肤雪白、长发纷披的仙女们显得神秘、凄美、忧郁而又充满诱惑力。画中以深暗的绿色与朦胧的朱红色形成微妙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缠绵悱恻的抒情意境。
沃特豪斯偏爱描绘富于象征寓意的古典神话题材。他笔下的仙女大都具有罗赛蒂笔下人物的特点,一头金红色的美发、棱角分明的方脸、迷惘哀怨的双眸,一方面具有让人艳羡、撩人心魄的性感魅力,另一方面又散发出深不可测,难以接近的神秘气息。
“自由公债”的销售已超过35亿美元
10月25日。今天自由公债”的销售额已超过35亿美元大关,预计可达50亿美元。昨天,鼓励购买债券的游行达到高潮,“要么买债券,要么受奴役”,“建起一座民主的纪念碑,”“在凯泽的棺材上钉上你的一颗钉子”,“让自由的火炬永远燃烧”等口号得到全体美国人民的响应。过去的两天里。许多银行都延长了营业时间。
在纽约,有2万人参加了推销“自由公债”的游行。他们当中有5岁的儿童,也有70岁的老人。所有的成年人手中都拿着债券。旁观者还目睹了各种可怕的现代战争武器。有几千名士兵和水手也参加了游行,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游行队伍中还有一辆英国的坦克,几架意大利飞机,美军的装甲车、救护车、运输车和20辆表现各种与战争胜负密切相关的工业活动的彩车,大大增强了游行的气氛。
段祺瑞声称将对南方进一步用兵
10月1日。段祺瑞声称将对南方进一步用兵。段祺瑞对《大陆报》记者发表谈话,称将“出师剿灭”南方粤桂援湘之军队,对反对派诸领袖政府必不宽宥。
日本于青岛设民政总署。日本自出兵山东后,相继在济南、张庙、坊子等地设立民政署,是日本在青岛设立民政总署,并要求调查商户,要求商会报告银价物价、兴办林业、学校等事项。日本的侵略行径激起山东各界强烈义愤。省议会通电北京政府及各省议会,要求迅速饬外交部依公法条约与日本政府交涉,取消日人已设之民政署,以靖民气,而保国权。省教育会及其他团体亦纷纷通电,要求政府严重交涉,以保主权,而杜外患。24日,外交部就日本在青岛设立民政署,权限较从前德国扩大,管辖至租界以外之事,向日本驻华公使提出抗议。11月24日,山东省城各界开公民大会,抗议日本在青岛等地设民政署,议决派请愿代表赴京,要求政府向驻华日使严重交涉,务使早日撤销,以保主权。
邮政总局代表与葡萄牙邮政代表就中华民国与澳门交换邮件应收之邮资,签订邮资条件协议。
10月2日。梁启超致电陆荣廷、谭浩明、陈炳怂恿反对护法。梁启超还为北京政府筹备国会辩护,称“若使国会克期有成,而又留执政者以转圜之地,似可鉴谅细疵,顾全大局”。请陆等“熟筹利害”。3日,梁启超致电李耀汉,再为北京政府召集临时参议院辩护。
上海《民国日报》刊载驻岳阳北军吴光新部排长秦怀德通告揭露吴光新系段祺瑞妻舅,视士兵如奴婢,宣布不当“舅子兵”,“不与这舅子到四川去受无眼的炮子”。秦旋带士兵50余人密赴汉口,岳州军心大为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