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7
2974900000029

第29章 十月(1)

法国处死犯有间谍罪的玛塔·哈里

10月15日。41岁的荷兰舞女女冒险家玛塔·哈里两个月前被军事法庭判处犯有间格特鲁德·泽尔,又名

玛塔·哈里谍罪,并于今晨被法军处决。

玛塔·哈里出生在荷兰。原名玛格雷塔·格特鲁德·泽尔,不过有时她又说她是印度人的后裔。在欧洲,众人皆知她是最有魅力的女人,曾经有过一段复杂的罗曼史。她被指控于1907年加入了德国间谍组织,并把许多与她有暖昧关系的协约国高级军官透露给她的重要军事秘密出卖给德国。据说,协约国建造坦克的秘密就是由她泄露的,结果德国人急忙生产出一种特殊毒气用于战场。

这位被判死刑的女人离开圣拉扎尔监狱之后被押解到温森斯的阅兵场,在那里被处决。陪伴她的有两位天主教修女和一位神父。

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国

10月21。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改装易容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

他在流亡期间筹划了革命行动,并将自己的思想写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他反复强调的论点是: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按照他的观点。坚定的共产党人及其组织者必须为群众指出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他们的工作,因此,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共产党干部手中必须掌握一切权力,列宁把新的国家形式称为“无产阶级****”。他现在正准备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

意大利在卡波雷托伤亡惨重

10月24日。奥德联军在卡波雷托发起惊人反攻,意大利军队一败涂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遭受的一次最使人羞辱的失败。

卡波雷托位于不久前发生的伊松佐河之战的战场以北。在一阵密集的炮火之后,铺天盖地的德国军队冒着雨加雪,过了开阔地带,前进了12英里,意大利第2集团军被打得手不及,溃不成军。

意军总司令卡多尔纳已经退到威尼斯以东15英里的皮韦河。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他还是设法建起了一条新防线。据报道,意军在这场斗中阵亡1万人,受伤3万人,被奥军俘虏大约30万人。据说,还有40万意大利士兵由于士气低落开了小差。

美军进入前线战壕

防毒面具是一批开上前线的美军必备的装备10月27日。美国士兵在开上前线几个小时之后便开始了战斗。清晨6时,美国步兵l师到达南锡附近的洛林图勒防区,这里相对地平静些。几乎就在同时,他们遭到了来自远处德军阵地的炮火袭击,不过没有伤亡报告。

自6月以来,平均每月有5万名美国士兵开到法国。他们从法国老兵那里得到只有3个月的战斗训练,随即便投入战斗。潘兴将军在肖蒙的指挥部里同那些与法军和英军分开作战的美国部队保持直接联系。他将使用位于巴黎东部的一条铁路单线运送部队和军需物资。目前,在法国到处都有美军的临时军需供应站。

罗德尼·波特获美国血库协会奖金和奖章

(1917~)英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利物浦。曾在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1949~1960年在伦敦国家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0~1967年任伦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1967年后任牛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协会,美国生物化学会、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会员。

波特主要研究抗体化学。1972年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德尔曼以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成果,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波特还曾获盖尔德纳基金会、英国皇家学会、美国血库协会奖金和奖章。

盖勒鲁普获文学奖

1917年获文学奖,时年60岁。1857年6月2日生于丹麦西兰岛的洛霍尔特市(Rohohe),1919年10月13日死于德国德累斯登附近的克洛兹(Klotzsehe),享年62岁。国籍:丹麦。教育:1878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双亲:父,吕德·盖勒鲁普(RydeCarlAdolphqellemp),传教牧师;母,安娜(AnnaJohanneFibigerGjellemp)。配偶:欧根妮亚(EugeniaAnnaCarolineHeusinger),1887年结婚。后裔:无。经历:作家。其他获奖介绍:1889年获丹麦诗人奖金。

主要著作:小说《一个理想主义者》(Enldealist),Copenhagen:R.A.Reitzel,1878。小说《日尔曼人的学徒》(GermanerneesLoerling),Copenhagen:A.Schau,1882。小说《古典的一月》(EnKlassiskMaaned),1884。诗剧《布琳喜德》(Bryahild),Copenhagen:A.Schau,1884。抒情悲剧《哈格巴德和西妮》(HagbardoeSign),1888。小说《明娜》(Minrta),Copenhagen:P.C.Philipsens,1889(此书有盂祥森的中译本,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1卷,1~308;还有吴裕康的中译本,见《磨坊血案》,漓江出版社,1991,1~272)。小说《磨坊》(Mollen),Copenhagen:Gydendal,1896(此书有吴裕康的中译本《磨坊血案》,漓江出版社,1991)。传说性戏剧《祭火)(DieOpferfeur),1903。小说《朝圣者卡曼尼塔》(PilgrimmenKamanita),Copenhagen:Gyldendal,1906。小说《十全十美的妻子》(DenFuldeatesXuspu),GlydendalskeBoghandel,1907。小说《漫游世界》(VerdensVandrerne),Gyldendal,1910。小说《为生命而成熟》(ReiffiirdasLeben),1913。

参考文献:P.J.BilleskorJansen:“盖勒鲁普及其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1卷,309~315。《1000~1900年欧洲作者》(EuropeanAuthors,1000~1900,NewYork:H.W.Wilson,1967,330~331。《卡尔·盖勒鲁普:诗人和思想家》(KarlGjeyellerup,DerDichterundDenker;SeinLebeninSelbsaeugnissenundBriefen),Leipzig,Germany:QuelleandMeyer,1923。储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143~146。

评述:盖勒鲁普“因为他的为高尚理想所激发出的丰富而多彩的诗作”,与彭托皮丹分享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盖勒鲁普开始是狂热的自由思想家,支持现实主义。但到1883年后,他又攻击现实主义,热衷于德国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了大量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中以《明娜》、《朝圣者卡曼尼塔》等为代表。人们对他1896年的小说《磨坊》评价甚高,认为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晚年的盖勒鲁普又专心研究印度佛教,在《祭火》与《十全十美的妻子》两书中,表现出他颇受东方宗教的影响。他最后的两部作品《上帝的朋友》和《金枝》,更表现出他回到神秘的基督教老路上去,成为一个唯心主义者。

伯吉斯·安东尼写过《英语小说》等书籍

(1917~)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1917年生于英国兰开夏郡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就学于曼彻斯特大学英文系,1940年毕业之后入伍,先后在教育队和情报部门工作。1946年退伍,先在一个小乐队里弹钢琴,后又到学校任教。由于战后英国教员的经济状况极差,他便到马来西亚教书。1957年马米西亚独立,他转去文莱教书,后因病回国。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多产的创作生涯。

伯吉斯早期小说的总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大多反映了他本人的经历。小说《城垛的幻影》(1965)反映了他在部队的生活;《马来亚三部曲》(1964)借用当地各种族语汇,对形形色色的种族和英国殖民者进行了生动的描写。1961年,他曾到列宁格勒旅行,那段经历使他写出了小说《给熊的蜂蜜》(1963)和《带发条的桔子》(1963)。1968年,他久病的妻子去世,安东尼·伯吉斯颇感内疚,这在《比尔德的罗马女人》(1976)里有所反映。

伯吉斯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与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先住在罗马,后移居摩纳哥,除写作之外,还到欧美一些国家讲学。这一时期的作品更为成熟。《MF》(1971)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人生,“MF”既是书中主人公名字的缩写,也是男性和女性二字第一个字母的合成,似乎带有阴阳合一的含意。《拿破仑交响曲》(1974)是一部关于拿破仑从结婚到去世的传记式小说,以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形式写成。小说和交响乐的节奏一致,速度、基调相同,甚至几页一段的文字与数小节段的音乐之间也都是相对称。这部作品形式复杂,饶有趣味;对拿破仑的描写突出普通人的一面,较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更耐人寻味。《世间权力》(1980)是二部鸿篇巨著,刻画了一个浮土德式的人物对权力的不择手段的追求。

伯吉斯是位多产作家,已红出版了40多部著忙,包括《医生病了》(1960)、《虫与坏》(1961)、《缺少的种子》(1962)、《恩德比先生的内心》(1963)、《恩德比的外部》(1968)、《1985年》等等。

伯古斯的文学修养较高。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文学名著,写作形式也不拘一格。他还经常为刊物写些评论,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如《英语小说》(1958)、《当代小说》(1967)、《莎士比亚》(1970)、《海明威和他的世界》(1978)等等。他的漫评式的《现代小说佳作99种》已被译为成中文出版。

麦克莱尔曾获多个奖项

美国历史学家;1917年10月31日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温哥华,后移居美国,入美国籍,1938年就学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7年在纽约伊萨克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1946年服役于美军,1946年与伊丽莎白·达比希尔结婚,有4个孩子。1947~1949年为芝加哥大学讲师,1949~1955年为助理教授,1955~1957年为副教授,1957~1969年为教授,1969年起,为罗伯特A.米利肯卓越贡献教授,1977~1978年,为芝加哥莫里斯·费什拜因科学和医学史研究中心代理主任,1950~1951年为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富布赖特教授;1954~1955年为福特教学研究员;1956年为法兰克福大学交流教授,1971年起任《现代历史杂志》编辑。曾荣获;1951年洛克菲勒奖,1957~1962年、1963年卡内基基金奖;1963年国家图书奖;1971年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是下列学校的名誉博士:1975年,马里兰切斯特敦华盛顿学院;1977年,威斯康星阿普顿劳伦斯大学;1977年,芝加哥医学院。还是美,国哲学会和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

著述:

历史学《希腊的困境》(TheGreekDilemma:Warandaftermath)费城,利平科特出版社和伦敦戈兰兹出版社1947年版。

《希腊报告》ReportOntheGreeks:FindingsOfaTwentiethCenturyFundTeamWhichSurveyedConditionsinGreecein1947)与人合著,纽约,20世纪基金会1948年版。

《美英俄三国合作与冲突》(America,BritianandRussia:TheirCooperationandConflict,;1941~1946)伦敦,**************1953年版,纽约,琼生重印1970年版。

《西方文明史手册》(HistoryHandbookOfwesterncivilization)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1969年修订版。

《往昔与未来》(PastandFurute)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1947~19S6年美国对希腊的援助》(Greece:AmericanAidinAction,1947~1956)纽约,20世纪基金会1957年版。

《世界历史地图》(WorldHistoryinMaps)合著,芝加哥,德诺耶——吉普特出版社1960年版,1963年修订版。

《西方的兴起》(TheRiseOftheWest;AHistoryOftheHumanCommunity)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欧洲平原边缘地区;1500~1800~(Europe’sSteppeFrontier,1500~1800)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当代世界》(TheContemporaryWorld,1914/Present)伊利诺斯格伦维尔,斯科特福斯曼出版社1967年版。

《世界史》(AWorldHistory)纽约,**************1967年版。

《论中国和世界历史》(SirtterbertButterfield,ChoYunHsu,WilliamH.McNeillOnChineseandWorldHistory)N.E.费尔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

《人性的历史》(TheEcumene,StoryOfHumanity)纽约,哈帕出版社1973年版。

《欧洲历史外形》(TheShapeorEuropeanHistory)纽约,**************1974年版。

《威尼斯》(Venice,TheHingeOfEurope,1081~1797)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瘟疫与人民》(PlaguesandPeople)纽约,双日出版社1976年版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77年版。

《现代欧洲与美国》(ModernEuropeandAmerica)与.S.O.胡色合著,纽约,**************1977年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希腊变迁》(TheMetamorphosisOfGreeceSinceWorld.War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79年版。

《人类境况》(TheHumanCondition;AnEcologicalandHistoricalView)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