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4
2921800000030

第30章 十月(1)

安特卫普沧陷比利时继续作战

10月9日。比利时沿海城市安特卫普在德国军队发起猛攻之后沦陷。阿尔伯特国王现在城西的一个未透露的地点,安全无恙。坚毅的比利时军队正在伊普尔河重新集结。

当德军于8月4日声势浩大地大举进攻这个国家时,没有一支法国军队迎战。比利时军队在列日和那慕尔要塞拼命抵抗。阿尔伯特国王命令他们要“坚持到底”。当3个星期前最后一个堡垒被攻陷时,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才派比利时步兵守卫着安特卫普来3个旅的海军陆战队(丘吉尔本人则被调回英国),士兵们战斗得很勇敢,但注定是要失败的。德国人最后占领了这座海岸城市,数千人在这次战斗中死亡,其中包括5000名平民。但是,比利时军队还有一张牌,如果德军追击的话,它就打开防海堤,那么,战场就会被淹没,敌军将被淹死。

克莱顿反对托拉斯法劳工获得新的权力

10月15日。一项答应给予劳工组织罢工权和设立纠察员的法案今天被美国国会通过,定为法律;这反映出时代变化的精神,这项被称作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的新法律给予劳工的权利主要是使工会免受反托拉斯的指控。新法律还限制了法庭任劳工纠纷中行使禁令的权力。

美国劳工联合会主席塞缪尔·龚帕斯欢呼克莱顿法案的通过,他说这项法律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劳动不是一件商品成交易品”,因而,对于工人来说,这项法律是一部大宪章。

刺杀斐迪南的凶手入狱

10月28日。奥地利法庭在塞拉耶弗对谋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凶手及帮凶作出判诀;五人判处死刑,一人判处终身监禁。九人判处七至二十年的监禁。

开枪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因未满二十岁未被判处死刑,先前投掷炸弹的加布里洛维克斯被判处终身监禁,证据显示,这次刺杀案是由塞尔维亚秘密组织“黑手社”策划的,该组织首领是塞尔维亚上校兼秘密警察头子迪米特里耶维奇。

塞尔维亚拒绝了维也纳政府引渡迪米特里耶维奇的要求。塞尔维亚政府事先知情,其反间谍机构曾给予协助。

土耳其炮轰俄国城市

10月29日。土耳其炮轰俄国黑海沿岸的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狄奥多西亚等。这无异于是向协约国宣战。

由于土耳其国防部长思维尔·帕夏是亲德派,土耳其投向同盟国阵营原在意料之中。但这样一来,土耳其很可能会封闭俄国与协约国交通的主要路线——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舰队目前正由德国海军上将索汉指挥。

土耳其的参战势必会改变协约国战略上的形势。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立刻采取行动对抗土耳其,以求通往俄国的补给路线畅通无阻。

胡奇才参与塔山阻击战

(1914.10.28~1997.7.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高桥乡李家田村。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警卫营排长,红4军11师32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33、35团政治委员,第11、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1937年底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中队长。1938年11月起,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副司令员、第4支队政治委员、第1支队司令员兼2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1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参谋处长,山东军区第3师副师长。参与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46年指挥新开岭战役,后任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塔山阻击战,后任第41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劳厄获物理学奖

1914年获物理学奖,时年35岁。1879年10月9日生于德国科布伦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大(Pfaffendorf),1960年4月24日死于德国柏林,享年81岁。国籍:德国。教育:190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尤利乌斯·冯·劳厄(Julius von Laue),军政部门官员;母,米娜(MinnaLZerrenner von Laue)。配偶:戴琴(Magdalene Deger),1910年10月6日结婚。后裔:一子一女,子赫尔曼(Theodor Hermann),女米娜(HildegardMinna)。经历:1906~1909年任德国柏林大学教授;1909~1912年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1912~1914年任瑞士苏黎山大学教授;1914~1918年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1919~1943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21年起任威廉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45~1946年被拘留在英国;1946~1951年到德国哥丁根大学任教授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1~1959年任柏林哈伯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其他获奖介绍:1932年获Planck奖章;1950年获印度加尔各答印度科学文化协会的宗教—法律金质奖章;1952年获Order Pourle Merit;1953年获联邦军金星大十字勋章;1957年成为法国荣誉军团军官;1959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Helmholtz奖章。

主要著作:《伦琴射线的干涉现象》(“Interferenzerscheinungen bei Rontgens-trahlen”),Baye&cheAkademiederWis-Senchaften zu Munchen SitzungsberichteMathernatisch Physikalisclusn Klasse(June,1912),303~322(与W·弗里德里希和P·克尼平合作)。(相对论)(DieRela-tivitatstheorie),2 vols,Braunschweig,Germany:F·Vieweg&Sohn,1921。《伦琴射线干涉》(Rontgenstrahlinterferen-zen),Leipzig,Germany:AkademischeUedagsgellschaft,1941。《物理学史》(Geschichte der Physik),Bonn:Universi-tatsVefiag,1946(本书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超导理论》(TheoriederSupraleitung),Bedim Springer,1947。《物质波和它们的干涉》(Matter Wavesand Their Inteference),1944。《相对论,多普勒和其他光谱位移效应》(Relativity,Doppler and Other SpeetralShift Effects),1954。《晶体中的X射线场》(X-RaysFields in Crystals),1959。

参考文献:A.Armin:《新物理学》(New Physics: The Routeto Atom Age)(此书有杨建邺、肖润喜等的中译本《新物理学在德国的历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这本书中有大量劳厄的经历、事迹介绍)。《皇家学会会员回忆录》,V01.6,135~156。《科学家传记辞典》,V01.8,50~53。《原子时代的先驱者》,202~241。《物理学家辞典》,96~97。“劳厄传略”,《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物理学》第一卷,315~318。

评述:劳厄“因为发现伦琴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获19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曾盛赞这一发现,认为它是物理学中最漂亮的发现。这一发现一方面证实了X射线是电磁波,并可测定其波长;另一方面可采用波长已知的X射线研究晶体和聚合物的结构。劳厄还写过许多有关相对论和超导的文章,在普及相对论方面,成绩斐然。

阿兰·傅尼埃完成毕生之作《大莫纳》

(1886~1914)法国小说家。原名亨利一阿尔邦·傅尼埃。1886年10月3日出生在谢尔省夏佩朗吉永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14年9月22日逝世于凡尔登附近的埃帕口。五岁时他的双亲奉调至埃比讷伊小学执教,他即在该校就读,直至1898年。此后他便离开家乡,除在布雷斯特小住一年外,在巴黎度过了整个中学时期。为了准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他在伏尔泰中学毕业后即人拉卡纳拉尔中学设立的大学预科班。1903年他结识了平生挚友雅克·里维埃。在往后的12年中尽管他俩的性格迥然不同,却保持了一种难以比拟的情谊。无沦谈话或通信,均能推心置腹,切磋琢磨。他俩在文学爱好-亡的共同点足双双被亨利·德·雷尼埃的象征主义济作所折服。因此1948年出版的他俩的两卷本通信集足研究阿兰—博尼埃的宝贵资料。此外,亨利·傅尼埃还深受詹姆斯,梅特林克尤其是朱尔·拉福格的影响,爱好神秘梦幻,探索内心音韵。当时他写的诗篇在他死后由里维埃结集成册,于1924年发表,集名《奇迹》。此书名为,诗集,实际还包含反映作者经历的不少短篇叙事,因而也是研究阿兰—博尼埃的补充资料。

1905年复活节,亨利·傅尼埃在巴黎街头偶然遇见一位棕发少女,一见倾心。他尾随少女及其搀扶的一位老妇登上了塞纳河上的游艇。十天后他又在电车上与这位姑娘巧遇,遂进行了简短的谈话。他告知她自己的身世与抱负,并得悉这位女郎名叫伊奥娜·德·纪叶弗古尔。她家住土伦,现来姑母处度假。此后尽管小伙子经常窥伺于姑娘的寓所门前,终因少女无心与他缠绵而未能再见一面。1907年7月25日当他获悉伊奥娜已在半年前婚嫁时,他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打击。然而少女的形象无时不浮现在他的脑际,而且内心的激情更日趋炽烈。在此期间他因未考取高等师范学校而应龄服役,后任克洛德·卡齐米尔—佩里埃的秘书。这时他用业余时间一面阅读兰波、克洛代尔和纪德的作品;一面习作并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和故事。经过充分酝酿和思考之后,他决心把时刻折磨着他的内心隐秘用文学的形式公诸于众,聊表自己的一片深情。1913年他终于完成了《大莫纳》这部唯一的毕生之作,遂用阿兰一傅尼埃的笔名分四次连载在《新法兰西杂志》上。作者从自身的现实出发,描述主人公莫纳百般寻找邂逅相遇而不知去向的棕发女郎的倩影,把多年积郁在自己心头的无限情思升华为仙境般的梦幻。全书充满诗情画意,虚实交织,妙趣横生,散发着象征主义的芳香。这无疑是本世纪初期的一部传世佳作,堪称“诗体小说”的典范。这部小说发表后备受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赞赏绝非偶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并未在作品的细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多加雕琢,却刻意描绘出一种崇高而美好的心态以及对失去的欢乐的无尽缅怀。《大莫纳》于同年成书,作者随即给他愤憬中的恋人寄赠一册。此时伊奥娜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1914年第一次肚界大战爆发。8月1日傅尼埃应征入伍。9月22日奉命执行侦察任务,在凡尔登附近的埃帕日遭德军伏击而失踪,是年28岁。

美国诗人贝里曼·约翰

(1914~1972)美国诗人。1914年10月25口生于俄克拉何马一个天主教家庭,1972年1月7日自杀于密西西比河。父亲是破产的银行家,母亲是中学教师。十岁时随家迁居沸罗里达州。父母感情不和而离婚,母亲后来与纽约的银行家约翰·安古斯·贝里曼结婚。在康涅狄格州南坎特中学毕业后,进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在著名批评家马克·范多伦教授影响下开始写诗,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其间致力于诗歌创作。1938年获克莱尔文学士,而后回国。1939年在韦恩州立大学执教,并继续写诗。

贝里曼的创作分两个阶段。早期作品刊于《南方评论》、《凯昂评论》、《党派评沦》和《新共和》等刊物以及1940年出版的新倾向图书《五个美国青年诗人》,1942年收入自己的《计集》。1948年,他将以前发表过的诗作修改后题为《被逐除的》出版。《贝里曼十四行诗》(1967):写于40年代,是一部关于他第一次恋爱及婚后与情妇的性爱的自传性组诗,但直到1967年才公之于世。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情侣》(1945),该小说曾于1946年收入《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作者在小说中以成年人的体会指出青少年时期的爱情不能持久。第二篇短篇小说是《虚构的犹太人》(1945),曾获《凯昴评沦》主办的D·多兰故事比赛一等奖,它描写主人公在30年代被误认为犹太人后的一段可怕经历。1956年出版的长诗《纪念布雷兹特里特夫人》是他早期的佳作,使他在美国诗坛崭露头角。这部长诗是一首传记性颂诗,写一个叫安尼·杜德雷的英国妇女(美洲殖民地时期女诗人),16岁与西蒙·布雷兹特里特结婚,随丈夫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在1630至1633年间生了八个孩子,后成为美国第一个女诗人。

他晚期的诗集《梦歌》是他的代表作,曾获普利策奖。这部诗集1964年出版时题为《七十七首梦歌》,每首18行,分成三节。1968年版扩充为308首,题为《他的玩具,他的梦,他的休息》;1969年义增补到385首,定名为《梦歌》。这部诗集主要描写诗人的教书、写诗、饮酒等日常生活以及在美国的社会危机中精神苦闷和濒临疯狂边缘的痛苦心情。诗人的父亲是破产的银行家,在诗人12岁时当着他的面在窗前开枪自杀,这惨景深深印在诗人的心灵上,终于使诗人精神失常,以至于1972年1月7日从一百米高的密西西比河岸跳入封冻的河上自杀身亡。

贝里曼的其他作品还有作家传记《斯蒂芬一克莱思》(1950),抒情诗集《短诗》(1967)、《爱情与名声》(1970),以及他死后出版的《幻想》(1972)和《亨利的命运》(1977)等。

拉里奇·米哈依洛获贝尔格莱德解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