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数以千计的人们欢呼乔治五世国王
4月21日。今天从法国首都的城貌就可以看出法英协约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热烈和友好,法国政府给予英国国王乔治和王后玛丽热烈的欢迎。
今天当国王和王后在布洛涅园林出现并沿香榭丽舍大街来到外交部的一路上,所有主要街道都悬挂着两国的国旗,20多万热情的巴黎群众出来观看这对皇室夫妇。明天国王和王后被安排参加在万塞讷举行的一次大型的军事检阅。晚上,他们将在英国大使馆设宴招待普安卡雷总统和夫人。星期四,法国领导人将设宴招待这对皇室夫妇。
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维拉克鲁斯,打死200人
4月21日。1 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夺取了墨西哥海港维拉克鲁斯,登陆时未遇到抵抗。但有4人死亡,20人受伤。
墨西哥联邦武装卫戍部队继续进行激烈的战斗,已有200人阵亡。大郎分联邦军官已经逃跑,包括总司令马斯已携家眷逃走。武装干涉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阻挠德国武器船即将运武器给书尔塔将军的联邦军队。
俄国布尔什维克派鼓动工人罢工
4月22日,俄国社会民主党本日从俄国杜马(国会)中被除名,因为他们在国会中打断了部长会议主席的演讲。次日,俄国工人在布尔什维克派(社民党的一派)的领导下采取行动,圣彼得堡、莫斯科、里加等地有十万名工人罢工。布尔什维克派机、关报《真理报》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真理报》自1912年4月22日在圣彼得堡创刊以来即鼓励读者参加工会活动。1913年开设了工会运动专栏,同时,布尔什维克派也控制了圣彼得堡、莫斯科、里加的工会,今天《真理报》创刊两周年,销售量高达四万份。该报在俄国除圣彼得堡之外,另有九百四十四个销售点。次日,俄国工人便在《真理报》的号召下举行罢工。
李成芳曾参与指挥沁源围困战
(1914.4.28~1984.1.2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区李家河村。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0师排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进入川北后,任红4军第10师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红31军第93师团政治委员,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1935年5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营政治委员。到达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参谋主任。1942年起任决死第1旅副旅长兼太岳军区第1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太岳纵队第1旅旅长,参与指挥了沁源围困战,后参加上党战役。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旅长,率部参加临浮战役。1947年8月率部参加进军豫西,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参加创建豫西解放区,继而参加淮海等战役。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14军军长,参加广东、广西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代军长。1954年回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1977年12月~1982年10月任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1月23日于北京病逝。
巴雷尼获生理学和医学奖
1914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38岁。1876年4月22日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36年4月8日死于瑞典的乌普萨拉,享年60岁。国籍:奥地利,后定居瑞典。教育:1900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双亲:父,伊格纳茨(Ignaz Bdrdny),职员;母,玛丽(MadeHock Barany)。配偶:艾达(ldo Berger),1909年结婚。后裔:二子一女,名字不祥。经历:1903~1911年在维也纳大学工作;1914~1917年在奥地利军队服役;1917~1936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912年获Politzer奖金;1913年获比利时科学院奖金,德国神经学会ERB奖章;1914年获Guyot奖金;1925年获瑞典医学会奖章。
主要著作:《耳前庭器官研究》(Unte-ruchungen aber den Vestibular-Apparatdes Ohres),Berlin: O.Coblentz,1906。《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Physiologieund Pathologie des Bogengaag-Appara-tus beimMeaschen),Leipzig,Germany:F.Deuticke,1907。《前庭器官的功能试验》(Funktionelle Prufung des Vestibu-lar-Apparatus),Jena,Germany:CFischer,1911(with K.Wittmaack)。《耳道整形术之外的耳根治手术》(Die Radikalopera-tion des Ohres ohne Gehoergangsplastik),leipzig,Germany:F.Deuticke,1923。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1971(V。1.1),446~447。E.Wodak:(巴雷尼的证明试验》(Der Baranysche zegeversuch),Berlin:Urban and Schwazenberg,1927。
评述:巴雷尼“因为研究前庭器官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获191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巴雷尼从医学上的“眼球震颤”着手,发现内耳的前庭器官与小脑有关,影响身体平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前庭器官中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它们分别感受三维空间中不同的旋转刺激,他提出的“热检验”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测试前庭器官的机能,大大促进了前庭疾病的早期诊断。巴雷尼不仅是耳科学的创立者,他还深入地研究了人脑和肌肉风湿病的起因。
杜拉斯·玛格丽特编著了《广岛之恋》
(1914~)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于越南嘉定。
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教师。她4岁丧父,和母亲及两个兄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越南和柬埔寨度过少年时代之后,18岁的杜拉斯来到巴黎求学,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的学位。从1935到1941年,她担任法国殖民部秘书,经历了和第一个丈夫罗贝尔·昂泰尔姆的婚姻纠葛,1942年结识狄奥尼兹·马斯科罗,他们的儿子取名为让。在二次大战期间,杜拉斯参加了抵抗运动,并于1945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后来她在1955年离开了法共。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早期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的风格是画面和对话相互交替,兼有小说,戏剧和电影的特色,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例如《太平洋大堤》(1950)、《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等。《琴声如诉》(1958,1960年改编为影片)是她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内容是女主人公安娜正在老师家里弹一首奏鸣曲,忽然听见咖啡馆里传来一声尖叫,只见一个男子扑在一个刚被他杀死的女人身上,不断地叫着“我心爱的人”。此后安娜每天到咖啡馆去,和她丈夫手下的一个工人,也曾目击谋杀现场的沙文边喝边聊,共同想象那一对男女的奇特爱情,最后发觉他们在交谈中已经融进了自身的欲望。杜拉斯在小说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感受,这部代表作使她成为一位公认的小说家,而1960年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成名的《广岛之恋》,则使她进而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
《劫走洛尔·维·斯坦》(1964)标志着杜拉斯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她接连发了《副领事》(1965)等一系列反映印度支那现实的小说,并在叙述形式,文体和人物的处理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在《毁灭,她说》(1969)中把读者和作者等同起来,认为现在小说没有什么可叙述的,关键在于读者的理解。批评家们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把杜拉斯视为“新小说”作家,实际上她的作品只是在某些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例如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不考虑它的意义和逻辑性等,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在她的作品中有现实世界中的贫富对立,有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障碍,有对人的欲望的描绘,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是一种欲望的化身,因而杜拉斯是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揭露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也成就卓著。她在1965年、1968年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还在1983年获得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她作为法国重要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不仅撰写了《广岛之恋》和《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
杜拉斯的作品极为丰富,多达五六十部,在国际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现在她虽然年事已高,新作品却不断问世,例如小说《情人》(1984),《痛苦》(1985)等等。
马拉默德·伯纳德撰写《房客》
(1914~1986)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14年4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1986年3月18日逝世于纽约。父母系俄国移民,20世纪初迁居美国。他在纽约城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并写小说。
马拉默德擅长写犹太下层人民的悲喜剧,包括他们寒伧的生活、为难的心情和坚忍的毅力。他用人道主义渲染小人物的命运,笔调幽默、风趣,富于诗意,色彩明朗。他也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的心理。他的代表作《伙计》(1957)写一个名叫莫里斯·波贝尔的犹太人同一意大利流民弗兰克·阿尔赛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莫里斯开了一家杂货铺子,生意清淡,一天干16小时的活,辛苦劳累,还难于养活老婆和女儿。弗兰克以为犹太人总有钱。伙同别人去抢劫这家铺子。事后弗兰克才知道这个犹太人很穷。觉得过意不去,便主动帮助莫里斯干活。弗兰克长期接触莫里斯后发,发现他十分“诚实”,“刻苦”,又有舍已为人的慈悲心肠。犹太教士在莫里斯葬礼时赞美“他忠于我们的生活的精神——自己所要的东西,也为别的争取”,“他受苦,他坚忍,但存有希望”。弗兰克原来是蔑视犹太人的精野的流民,为莫里斯的精神所感动,受到启发,得到“净化”末了“自己也成了犹太人”,应验了作者的名言“人人都是犹太人。”莫里斯死后,他主动挑起重担,经营铺子,小说结尾暗示弗兰克有希望同莫里斯的女儿结合。
《新的生活》(1961)写一个穷苦的犹太教师好不容易谋到大学讲师的职位,满以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老是倒霉,最后被迫离开学校。他怀着微弱的希望去重新寻找新的生活。
《装配工》(1966)通过一桩案控诉19世纪俄国基辅的排犹主义。犹太人雅考夫没有孩子,老婆又跟人跑了。他到处寻找工作。先当装配工,后在一家砖厂生活。勤劳负责,不料被人诬告杀死一男孩,被捕入狱。他的罪名越闹越大,说是要弄犹太巫术,喝基督教儿童的血,排犹太主义者企图利用这桩案件乘机清洗基辅犹太居民,对雅考夫进行威逼利诱,叫他交出指使人。雅考夫坚信自己清白无辜,更无意去陷害好人。他在狱中还省悟到“不能坐等死亡”“不斗争不会有自由”,他的斗争得到狱外不少犹太人的支持。小说结尾描写雅考夫在去法院受审讯的路上,见到不少犹太人,有的为他哭泣,有的向他招手,也有的呼喊他的名字。这部作品风格不同于作者的其他作品,满纸义愤,情调低沉,但仍不失人道主义的信念,忧郁的阴霾有时散开,出现明星霁月。
《房客》(1971)描写两上美国作家。一个黑人作家和一个犹太人作家同住在一幢摇摇欲坠的大楼里,别的房客都搬了,只剩他们两人。他们各自坚持“闭塞的自我”、发生种种冲突,反映了当代美国种族关系的变化和知识分子的孤寂心情。《杜宾的传记》(1979)描写一个传记作者与一个青年恋爱并失败的故事。
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突出美国犹太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幽默、风趣,富于戏剧性。例如《魔桶》(1958)的主人公,一个穷大学生,托媒人给介绍对象,媒人看中这个大学生,用摆噱头、吊胃口等办法,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又如《第一个七年》写一个鞋匠一心想叫他女儿高攀大学生,谁知这姑娘偏偏看中在他父亲铺子女里帮忙的,年龄比她大得多的鞋匠,因为“他读过不少书”、“有学问”。
马拉默德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并从性格特征出发,编造戏剧性的情节,饶有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情趣。他想象丰富、风格时而幽默,时而抒情、或兼而有之,其思想基础是对普通犹太人的赞美和对前途的乐观。据另一位美国犹太人作家菲利普·罗斯的评论,《魔桶》和《伙计》里的犹太人不是现在纽约或芝加哥这些城市里的犹太人。他们是“马拉墨德的创造”,“马拉默德对当前美国犹太人的忧虑;难处和堕落没有特殊的兴趣”,“他最为关怀什么是人道,以及怎样做到人道”。
从思想基础到创作方面,马拉默德都继承了欧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理查逊出版了《在希腊休假》
(1845~1914)美国考古学家。1845年4月18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韦斯特福特,1914年3月10日去世。186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9年至1872年留在耶鲁大学学神学。1872年至1874年在柏林大学读书。1880年至1882年在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希腊文教授。1882年至1893年在达特默思学院任教。1893年以后担任希腊雅典的美国古典学校的教务主任。理查逊编辑出版了埃伊斯钦斯所著《反对忒锡封的演说》,1892年至1902年经常为《美国考古学杂志》撰写论文,1903年出版了《在希腊休假》。
电影编剧赖内克尔·赫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