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07

第7章 科技之光(1)

卡曼林·昂内斯

1913年获物理学奖。时年60岁。1853年9月21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1926年2月21日死于荷兰莱顿,享年73岁。国籍:荷兰。教育:1871年获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学士学位;1878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879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哈姆·昂内斯(Harm Kamerlingh Onnes),瓷砖厂厂主;母,安娜·柯尔丝(Anne Gerdina Coers Kamerlingh Onnes)。配偶:玛丽亚·安德利娜(Maria Adriana Wilhelmina Elis-abeth Bijleveld),1887年结婚。后裔:一个儿子,阿尔伯特(Albert)。经历:1882~1923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他是“卡曼林·昂内斯莱顿低温实验室”主任和创始人。其他获奖介绍:1912年获Rumford奖章。

主要著作:《普通流体理论》

(“Algemeene Theorie der Vloeistoffen”),Verhandelingen der Kon.,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Amsterdam),21(1881),9。《氦的液化》(“The Liquefaction of Helium”),《液氦的进一步实验.D.论纯金属在极低温时电阻的变化V.水银电阻的消失》(“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Liquid Helium.D.On the Change of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Pure Metals at Very Low Temperatures ete.V.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Resistance of Mer-cury”),《液氦的进一步实验.G.论纯金属的电阻VI.水银电阻突然消失的研究》(“Further Experriments with Liquid Helium.G.On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Change in the Rate at Which the Resis-tance of Mercury Disappears”),《液氦的进一步实验.P.目前能得到的最低温》(“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Liquid Helium.P.On the Lowest Temperature Yet Obtained”),以上论文分别见于Communications from the Physical Labo-ratory at the U.of Leiden,108(Aug-1908),122b(May 1911),124c(Dec.1911),159(1922):3~32。“低温下物质的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物理学》第一卷,75~99。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Vol.7,220~222。《卡曼林·昂内斯——1853~1926》(“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1926”),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A113(Jan.1927),ivi。《物理学家辞典》,124~125。杨建邺:“偏见妨碍了超导理沦的发展,”《大学物理》,1993年5期。刘兵:“卡末林·昂内斯”,《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1),科学出版社,1990,134~142。刘兵:《超导物圳学发展简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评述:卡曼林·昂内斯“因为对物质低温性质的研究和该研究的成果之一——液氦的制备”,获得19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人们誉为“低温学之父”(father of cryogenics),又称“绝对零度先生”(father of absolute aero),由此可见他刘低温学贡献之巨大。在他主持莱顿大学讲席后,他就建立于低温实验室,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验证对应态的范德瓦尔斯定律。1906年,他获得了液氢,最先得到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并因而可以研究在极低温时各种物质的性质。1908年获得液氦,使液氦温度降到0.9K以下,从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最接近于绝对零度的低温。人们曾正确地说:“地球上的最冷点在莱顿大学。”1911年,他发现汞的超导现象,后来又陆续发现锡、铅、**等的超导现象。他的博士论文是《地球转动的新证明》(New Proof of the Earth"s Rotation)。

维尔纳

1913年获化学奖,时年47岁。1866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北部缪尔豪森(Mulhausen),1919年11月15日死于瑞士的苏黎世,享年53岁。国籍:法国;后加入瑞士国籍。教育:1889年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学习;1890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获博士学位。双亲:父,让-亚当·维尔纳(Jcan AdamWerner);母,萨洛梅(SalomeJeannetteFesche Wemer)。配偶:埃玛(EmrnaWilhelmine Giesker),1894年结婚。后裔:一子一女,子,阿尔弗雷德(Alfred),女,夏洛特(Chadotte)。经历:1889~1891年任教于瑞士苏黎趾理工学院;1891~1892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1892~1893年出任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教授;1893~1919年出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其他获奖介绍:曾获化学协会Le Blanc奖章和公共教育荣誉勋章。

主要著作:《立体化学教科书》(Lehrbuch der Stereochemie),Jena,Ger-many;G.Fischer,1904。《无机化学领域中的新观点》(Neuere Anschauungen auf dem Gebiete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Bruns-wick,Germany:Viewing and Son,1905。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Vol14,1976,264~272。C B Kaufm-ann:《阿尔弗雷德·维尔纳,配位化学的创立者》(Alfred Werner,Founder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New York:Springer-Verlag,1966。”张清建:“阿尔弗雷德·维尔纳:配位化学的建筑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1期,75~83。《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194~195。《化学简史》,329、365~366、378~381、389。《化学思想史》,173、181~184、256、291、314。《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17。

评述: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因为对金属络合物原子价理沦的研究”,获19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提出了氮的立体化学理论及络合物理论,引进了“配位数”这一重要概念。他还制得了非碳原子的旋光性物质,解决了络合物光学分辨问题。维尔纳的见解打破了基于碳化合物研究所得的不适用于无机的结构理论,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根据原子价的电子学说,他提出了配位体异构现象,这一理论受到了当时化学界的高度评价,为立体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墓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