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12

第12章 文学之星(4)

柯秋宾斯基从青年时代起就健康不佳。后来为治病曾多次出国,先后到过奥地利、德国、瑞士、希腊和土耳共等的许多地方。晚年有铰长的时间住在意大利,同在那里的高尔基有过密切往来,并曾在卡普里岛同列宁相识;当时他特别注意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观点上接近马克思主义。

柯秋宾斯基是乌克兰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卓越代表,也是乌克兰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行者之一。为纪念柯秋宾斯基一生社会活动和文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分别于1927和1935年作出决定,在文尼察和切尔尼戈大建立有关他生平和创作的博物馆。

恰科夫斯基·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

(1913~)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913年8月26日生于彼得堡。

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童年在萨马拉度过1930年中学毕业后在莫斯科发电厂工作。1931年加入共青团,1941年加入共产党。卫国战争时期,他以沃尔霍夫方面军军报记者的身份在列宁格勒前线采访。1955年1963年任前苏联《外国文学》主编,从1962年起一直任苏联《文学报》主编,多次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处书记。1971年当选苏共************,1973年获得前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恰科夫斯基是1937年步入文坛的。最初是做文学研究工作,而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事发生在列宁格勒》(1944~1947)主要描写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格勒广大军民的战斗生活。此后,他相继创作并发表了一批表现苏维埃人战后和平生活的作品,如中篇小说《远方星辰的光辉》(1962)、《未娇妻》(1966),长篇小说《我们这里已经是早晨》(1949,获1950年度斯大林奖),《生活的年代》(1956)、《我们选择的道路》(1960)等,在读者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恰科夫斯基义转向卫国战争题材的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困》(1968~1975)。这是一部以卫国战争时期的列宁格勒战役为背景写成的作品,篇幅宏大,画面广阔,气势磅礴。小说是从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前夕写起的,一直写到1943年春天苏军突破敌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围困而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为止。作家以饱满的热情。雄浑的笔触,生动再现了列宁格勒的广大军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漫长、艰难。曲折的过程,热情讴歌了他们在战争中进发出来的炽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揭示了卫国战争必胜的源泉。作家在作品中并没有将视野仅仅局限于列宁格勒战场,而是以列宁格勒战役为主,还将目光投向敌对双方的最高统帅部战前和战争期间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紧张角逐和运筹,投向与列宁格勒战役有关的其他战役,然后,将其同列宁格勒战役的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精心构思,以庞大的结构、错综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大笔挥洒地勾画出一幅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战争画面,充分显示出作家善于驾驭题材和表现重大战争事件的才能。作品比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既有敌对双方的最高统帅、武将文官,又有双方在前线厮杀的中、下级军官。还有为争取战争胜利而尽力的各条战线上的普通苏维埃人。但是,作家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主要不是表现在对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描写,而是对敌对双方的最高统帅、文官武将的形象的刻画。尤其在塑造敌对双方的决策性重要人物形象时,既注重历史的事实,又通过大胆的想象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鲜明。《围困》被闭幕式 苏联文艺界看作是70年代出现的“全景性”战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被改编成电影,1978年获列宁奖。

继《围困》之后,恰科夫斯基又发表了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胜利》(1978~1981,获1983年度前苏联国家奖)和《未完成的画像》(1983~1984)。前者将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同1975年的欧安会结合在一起,不仅反映了苏联战后的外交政策与活动,而且提出缓和国际局势的重大主题;后者通过美国前总统罗期福晚年的外交活动,回溯美苏两国政治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反对法西斯而进行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样提出了缓和国际局势的问题。两部小说都因涉及重大国际政治问题而受到社会的注意。

塞泽尔·埃梅

(1913~)法属马提尼克诗人、剧作家。1913年6月25日生于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北部的巴斯普安特,父亲是税务员。1924年小学毕业后至首府法兰西堡上中学。1931年,他在会考中获助学金,于同年9月到巴黎留学。1934年与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圭亚那诗人达马等共同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1935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走读。1936年开始创作长诗《还乡笔记》,三年后在杂志《意志》上发表。

1939年,塞泽尔返回峙提尼克,在法兰西堡中学任教。1941年创办杂志《回归线》。同年,与来马提尼克逗留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理论家安德烈·布勒东结识,布勒东为他的《还乡笔记》作序。

1945年,塞泽尔当选为法兰西堡的议员、市长,4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众议员兼市长的重要职务,主张安的列斯群岛与圭亚那组成联邦的形式自治。1945至1956年,他曾是法国共产党有影响的党员。1956年他创建马提尼克进步党,此后一直担任该党领导工作。

塞泽尔与桑戈尔同为黑人性文艺运动的创始人,“黑人性”这个法语词就是由他创造的,他的夹杂散文的长诗《还乡笔记》公开宣告黑人争取自由的权利,表达了被压迫黑人的呼声和对未来的信心,但他的诗不是诉诸理性,而是直接诉诸心灵,这一点使他与超现实主义流派接近。

诗集《神奇的武器》(1946)标志着塞泽尔汇入了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这部诗集包括27首诗,其中部分诗篇曾在《回归线》杂志上发表,但他随即在诗集《被斩首的太阳》(1948)和《奋不顾身》(1949)中试着摆脱这个流派对他的影响,他更注重独创性。

诗集《上镣铐》(1960)表现出他对黑奴历史与黑人世界现状的思索。诗集《我,海带》(1982)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经历的小结,他的诗往往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气势宏伟。

作为剧作家,塞泽尔早在40年代就写出了《群犬沉默不吠》,曾以长诗的形式收在诗集《神奇的武器》中,1956年起单独出版,剧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反抗者的形象。

塞泽尔最著名的剧本是《克里斯托夫,王的悲剧》(1963),亨利·克里斯托夫原是海地奴隶,参加起义,任图森·路维杜尔的副手。后与德萨利纳一起驱逐法国人。德萨利纳遭暗杀后,他被任命为临时国家元首。1806年底召开制宪会议时,他率兵反对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佩蒂翁,撤到北部建立自己的王国。1811年起自称亨利一世国王,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著名的拉费里耶尔城堡。1820年患瘫痪症,国内发生叛乱,不得已而开枪自杀。这个历史剧蕴含的教训发人深思。《刚果一季》(1965)通过刚果政治领袖卢蒙巴遇害的悲剧,揭露新殖民主义的阴谋。《暴风雨》(1969)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剧本改写,其中普洛斯彼罗象征白人殖民者,凯列班象征殖民地的黑人,爱丽儿象征害怕普洛斯彼罗的力量而宁愿与他妥协的黑白混血人。塞泽尔肯定了凯列班的公开反抗斗争,否定了爱丽儿的暖昧立场,同时也指出他们俩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上三个剧本构成了塞泽尔的反殖民主义的三部曲。

塞泽尔还写有政论《关于殖民主义的演讲》(1950)和介绍18世纪末海地奴隶起义领袖的著作《图森·路维杜尔》(1960)。

威尔逊·安格斯

(1913~)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原名弗兰克·约翰斯顿,1913年8月11日出生在萨塞克斯的贝克斯希尔。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是南非入。童年时代跟随父母在南非住过几年。15岁母亲去世,几个哥哥纷纷离家,丢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进过西敏斯特中学。193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获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学士学位。1937年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当编目员。1942年至1946年在外交部工作。战后又回大英博物馆。1966年被聘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文学教授。

威尔逊靠写短篇小说成名。从1946年开始,几乎每周一篇。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一伙不正当的人》于1949年间世,翌年,又出版了《如此可爱的渡渡鸟》。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都反映了作家本人经历的情感危机。主要人物像他本人那样,是一些缺乏社会根基的中产阶级分子,包括退休的职业家。左翼知识分子。他们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因不能适应战后变化了的世界局势,和时代格格不入。威尔逊对此进行了富有同情心的讽刺。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毒药及死后》(1952)写的是同性恋问题。主人公伯纳德·桑兹是一位成功的小说家,有着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但他是一个骄傲自满的男性,直到晚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骄横是一种长期被压抑着的同性恋的欲望。他放纵了这种欲望,诱发了神经错乱,造成了难以设思的后果。

威尔逊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形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盎格鲁一撒克逊态度》(1956)中的考古学主题。这是对学术界进行嘲弄的一则笑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轻率马虎的研究人员插手一位盎格鲁—撒克逊牧师坟墓的事件,使研究中世纪宗教的权域们上当受骗,引起中占史研究领域的许多廖论,小说还描写了一位历史学教授杰拉尔德·米德尔顿在家庭生活和学术研究诸方面种种软弱的表现。

威尔逊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艾略特夫人的中年》(1958)。梅格·艾略特是一个律师的妻子、善于交际,且有很强的社会义务感。丈夫在一次枪击事件中遇难,她原来的世界崩溃了。地鼓足勇气,顽强地生活下来。男性小说家威尔逊描绘寡妇心理,是一种富有胆量的艺术尝试。

《动物园里的老人》(1961》讽刺权力的腐蚀作用,是一部现代的警世寓言,一部未来主义的幻想曲。伦敦动物园在小说里被表现为受到战争全面威胁的欧州文明的象征。动物园里的馆长们由于对动物和人的管理玩忽职守,遭到动物园负责人之一西蒙·卡特严厉批评。小说结尾时,卡特本人觊觎动物园总监的位置,也遭到了同样的谴责,酿成一场血醒的屠杀。当英国成为多种利益关系的角逐场时,动物园成了阴谋、斗争和个人冲突的场所。动物园管理当局的更加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局势。

《晚访》(1964)中的女主人公西尔维亚·卡尔弗特是梅格·艾略特式的人物。她遭受痛苦并不是因为失去丈夫,而是失去生活的目的。她一生做小旅馆生意,退休后和酗酒成性的丈夫搬到当小学教师的儿子家里居住。丈夫和儿子都不体谅她,她只好离开城市,到没有遭到破坏的农村去寻找安逸。

《不是笑料》(1968)描写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修一家的故事。兄妹6人长大后离开父母。他们用大段独白各自坦露内心世界的隐私,讲述兄妹之间,他们和马修夫妇之间,以及和老祖母。老姑母之间的关系。作家放弃传统的小说形式,采用把传奇和戏剧结合起来的手法;一篇简短的、模仿当代不同类型的戏剧插曲形式,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威尔斯屈战后小说家,他的作品既有描写两次世间大战期间的家世小说,也有对30年代中产阶级生活的讽刺,还有对战后“新城市”、“新道德”和物质主义的批判,更有对未来恶梦般幻觉的勾画,基本上是按传统的模式进行创作的。他师承狄更斯,学习描绘怪诞人物性格的手法;模仿艾略特,注重人物的道德选择。但他诚实而勇敢地触及了19世纪小说感到棘手而无法对付的性心理。他对真实的执著避求,使他在当代英国小说界占有重要地位。

沃罗宁·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

(1913~)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913年7月13日出生在雅罗斯拉夫州。

曾随父母经历过西伯利亚地区十月革命的斗争。少年时期,沃罗宁在列宁格勒当过车工,后就学于矿业学院。在当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化宫文学小组里,他第一次受到当时享誉苏联的一些文学活动家的启蒙。1937年直至卫国战争结束,沃罗宁一直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在苏联远东,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勘测铁路路线。他亲历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也目睹过德国法西斯给祖国大地留下的战争创伤。在长年的野外生活中,沃罗宁写下大量的日记,记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下丰富的素材。战后,他到列宁格勒《接班人》报担任记者,专门报道农材新闻,1947年发表第一个短篇集《会见》。

50年代初,沃罗宁受一家电影制片厂之托,写一部剧本歌颂身为家庄主席的女劳动英雄。然而,沃罗宁对农村生活的长期体察以及对农村真实的了解,却使他完成了一部与写作初衷相悖、事后受到好评的中篇小说《不需要的荣誉》(1955)。小说主人公卡秋莎原是集体农庄的挤奶员,倾慕劳动英雄虚名。仅仅由于出众的劳动成绩,她被州委书记提拔,当选为农庄主席和最高苏维埃代表。然而,女主人公事实上的平庸使她无力搞好经济管理,农庄的生产濒于破产,卡秋莎日益膨胀的营誉欲也使她和农庄庄员产生尖锐的矛盾,最后,她的丈夫与之离异。

1957,沃罗宁提任列宁格勒文学杂志《涅瓦》的副主编,后升任主编。他的创作技巧日臻圆熟,完成短篇小说集《洪水集》(1958)和描写勘探队生活的中篇小说《两种生活》(1962),从此进入写作的全盛时期。1964年,沃罗宁辞去杂志主编的职务,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他到苏联各地考察生活,了解社会,并时有作品问世。1971年,沃罗宁完成中篇小说《木戈比》。小说围绕一个农庄附属的木材加工厂的兴衰,揭露一些农村干部昏聩无能、投机倒把。沃罗宁以作家的勇气,大胆剖视了60年代末期农村的种种弊端,生动地勾画出混迹于乡村的块市市侩唯利是图的贪婪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