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13

第13章 文学之星(5)

沃罗宁特别擅长写短篇小说。在这个创作天地里,他以其丰厚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在题材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开掘。《美人儿》(1976)、《爱情故事》(1977)和《初恋》(1979)等,围绕爱情主题鞭笞了庸俗、放荡和造成爱情与家诞悲剧的社会病因,称赞廉恭、温顺和通达的处世态度。《别列维奇》(1967)等表现了甘于济弱扶贫的主题。沃罗宁的短篇小说凝聚着作者本人的爱憎和艺术思索。他笔下的各式人物,以不同的遭际和命运,组成了一个苏联现实生活的长长画廊。沃罗宁的短篇作品大多篇幅不长,但是结构极其精巧,淡淡的情节寓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同时表现出作者擅长于细节的捕捉和心理描写的风在对生活发掘的深度、对典型形象的把握以及语言运用的生动和简洁等方面,沃罗宁都不失为一位独具匠心的作家。

沃罗宁其他较著名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老家》(1973)、《最后一次远行》(1978),长篇小说《在自己的土地上》(1948~1952)和短篇集《玛丽娅之石》(1977)等,在他近期的作品中,道德的主题和色彩有所加重。

乌克兰英卡·列霞

(1871~1913)乌克兰女诗人、剧作家。1871年2月25日生于诺沃戈罗德—沃伦涅,1913年8月1日死于格鲁吉亚苏拉米。

她出生在一个有文化的小贵族家庭,母亲是作家和翻译家。乌克兰英卡的家乡富饶美丽的乌克兰农村度过童年,从小爱好民间文艺。她聪慧过人,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快学会多种欧洲语言。九岁开始写诗,十岁出头已能翻译普希金、果戈理、拜伦、雨果和海涅等不同国家、民族的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她于1884年首次在利沃夫的《朝霞》杂志发表组诗《铃兰花》等、1888年起在乌克兰多家文学杂志经常刊登作品,189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乘着歌谣的翅膀》,1896年发表长诗《古老的故事》,189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沉思和幻想》。乌克兰英卡接连问世的这些早期作品,除少数格调显得低沉、哀伤外,大部分都继承谢甫琴科和弗兰科的传统,反映在民间疾苦,讴歌青年男女的诚挚爱情和美好愿望,充满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乌克兰乡土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受到进步文坛的高度评价。到了19世纪90年代,她已是乌克兰屈指可数的诗界新秀了。

乌克兰英卡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政治和祖国的命运、前途,积极投身于反对沙皇****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90年代末,她和社会民主党人密切往来,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她曾热烈欢呼并参加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1907年她和乌克兰一批进步人士一起被反动当局逮捕,不久获释,但仍长期处于宪警的严密监视下。在此期间,乌克兰英卡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既写诗又写剧本。在诗歌方面,她出版第三本诗集《回声》(1902)和长诗《囚徒》(1903),均充满反对****暴政的民主思想。1905年创作的组诗《关于自由的歌》,以高亢奋发的激情,号召人民起来为自由而战斗。她写于1903和1904年而在1908年发表的两首长诗《巴比伦的俘虏》和《废墟》,虽取材于古代犹太人民的生活,却同样充满现代精神,热情歌颂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戏剧创作是乌克兰英卡文学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写的第一部剧作《蓝玫瑰》(1896,1908年发表)和当时充斥乌克兰剧院的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作品不同,提出了重大社会问题,接着创作的《秋天的故事》(1905,1908年发表)一剧,塑造了高举旗帜同压迫者英勇斗争的工人形象。她的《墓穴》(1905)是一部宗教题材的诗剧,主要描写基督教创立时信奉新教的奴隶克服顺化,妥协的心理,最后加入反对****暴君的战士们行列的故事。乌克兰英卡后期戏剧代表作是《森林之歌》和《石主人》(均1912年),前者根据作者家乡的民间传说写成,着力揭示人的崇高使命和繁杂的日常操劳,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和没有自由的现实相矛盾的主题;后者对欧洲文学中唐璜这一传统形象作了独特的艺术处理,剧本把他写成一个从“自由战士”经历痛苦的内心矛盾,最后不由自主地堕落为暴君奴仆的人物,表现了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破产。她最后发表的一个剧本《狂欢暴饮》(1913)写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揭露批判沙皇政府的殖民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除诗歌和戏剧外,乌克兰英卡还写过时评政论及《大海上空》(1898)、《友谊》(1905)和《错误》(1906)等中短篇小说。

乌克兰英卡年轻时就患有骨结核病。后来因遭受政府迫害,病情日益严重。晚年曾由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丈夫陪同到克里米亚,埃及。意大利等地疗养。这期间和丈夫一起收集了不少当地的民歌民谣。1913年夏她在格鲁吉亚逝世,遗体立即被运回乌克兰,安葬在乌克兰首府基辅。1971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曾把乌克兰英卡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隆重纪念她的100周年诞辰。

肖·欧文

(1913~1984)美国犹太裔小说家、戏剧家。1913年2月27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1984年夏天因心脏病猝发而逝世于瑞士达沃斯的一家医院。他出身在一个贫寒的犹太家庭,父亲是推销员。他16岁入布鲁克林学院,因微积分和拉丁文不及格而被迫退学,打零工一年,当过汽车司机、职业橄榄球运动员、推销员等职,一年后回学院继续就学,半工半读,1934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为广播电台编剧,自己也创作剧本。1936年他的第一个剧本《埋葬死者》上演后,立即博得好评,使他一下子成为纽约初露头角的年轻戏剧家。这是出反战戏剧,写“明晚即将爆发的战争”的第二年中,6个战死的土兵不让人埋葬,因为社会对他们不公,不给他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就迫使他们离开了人世。剧终时士兵与掘墓人一起离开舞台,以高度戏剧化手法表现他们对战争的痛恨、这是作者的戏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以后写的剧本如《文雅的人:一个布鲁克林寓言》(1939)、《刺客》(1944)、《游戏后的孩子们》(1936)等,都不及他的处女作那样获得重视和好评。肖同时也写短篇小说,在《纽约人》、《老爷》等著名杂志上发表,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后又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十部,1978年出版自选集《短篇小说集:五十年》,他把五十年中的短篇佳作全都收辑在内。1942年参军,到过非洲。中东,英、法、德等地,1945年复员后担任纽约《新共和》杂志的戏剧评论员,并在纽约大学讲授文学创作,同时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幼狮》(1948),写两个美国士兵的遭遇,其中一个是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所杀,另一个不是犹太人,杀死了那个纳粹分子为他的伙伴报了仇,随后他又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重要的有《烦恼的空气》(1951)、《路茜·克朗》(1956),《在另一城市的两个星期》(1960),《夏日的声音》(1965)。《富人,穷人》(1970)及其续集《小偷,乞丐》(1977)。《拜占庭之夜》(1973),《夜间工作》(1975),《山顶》(1979),《水、上面包》(1981)和《可以接受的损失》(1982)等。《富人,穷人》写一个德裔美国家庭三代人的故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写到60年代末,反映了1/4世纪里美国社会的形形色色,小说的寓意是光有金钱,美貌和物质享受,并不能使人幸福。小说曾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放映后颇受观众欢迎。

欧文·肖自称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的成功应归功于他经常与人民在一起。他是个有政治觉悟的正直作家,一直关心社会问题,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状况,谈到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时,肖说:“我力求写得诚实、清楚,不用空洞的词藻。”他行文如行云流水,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无论是人物刻画或细节描写,都富于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已译成25种文字,但由于他坚持用传统的手法写作,作品虽受读者欢迎,却不受文学史家的重视,当时被当作通俗小说家对待,这情况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略有改变。

伊萨科维奇·安东尼耶

(1913~)南斯拉夫作家。1913年11月6日生于贝尔格莱德,在拉齐读完小学。中学是在贝尔格莱德,克鲁塞瓦茨、阿莱科西纳茨、雅戈迪那几个地方读完的。在中学生俱乐部里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41年法西斯对南斯拉夫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习生活,他加入游击队,当了第一无产阶级旅的战士。1943年,他成为该游击旅政治邪的成员,并一直战斗到最后胜利。解放后,他担任过一系列政治职务:南共斯维道扎莱沃委员会委员,南共克拉古耶瓦茨地方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塞尔维亚人民共和国人民议会代表。1949年在“久洛·佳科维奇”党校毕业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战争期间不平常的斗争经历,成了他长期创作的题材。1953年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伟大的孩子》,使他一举成名。这个集子共有九篇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塞尔维亚一支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获1954年“兹玛依文学奖”。1962年第二个短篇小说集《蕨与火》出版,为作者赢得了更大的荣誉,使他得了1963年的“七月七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