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2904200000002

第2章 电子商务真的是乱象丛生么?

自从商务部长爆出自己网购不利、快递不给政府部门送货之后,好像挺多人对于电商的规范化挺上心的。无可否认,电商总是出点儿各类新闻,在疯狂发展的同时,很多人看到了其不足,比如说买卖纠纷、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等。当然,政府也看到了不足,这个主要是很多交易没有上税。

关于电商的种种不足,作为一个小电商也知道——我喜欢吃喝玩乐,自己开了个淘宝店卖我从全国各地搜寻来的高质量农产品,目前有越做越大的趋势——但我并不认可电商很乱的说法,至少电商走到今天,我已经不能认可这种说法了。

电商其实最大的成本就是信用成本。您想想看,对方通过一根虚拟的网线进行连接,您只能在屏幕上看到商品的样子,与传统购物拿到手里细看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您要想相信他,必然属于一种冒险行为,至少在第一次购物合作的时候会如此。当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各种电商平台,最终淘宝成为最大的赢家,而他们推出的认证极为严格的天猫商城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就目前看来,这个问题解决得还算不错,比大商场里的购物纠纷还要少一些。

之所以觉得电商有所谓“乱象”,原因是电商所依托的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传播力超强的介质,原来您要是跟百货大楼产生消费纠纷,如果不是骨头被打折的话,新闻估计都懒得报道。但任何一单电商的销售,都可能被放大、被传播,这是互联网特性所决定的。当初网络初起的时候也有人大声疾呼什么“乱象”,现在离开网络很多人就不能生活。

而且这种靠着信用成本降低为生的电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中国这种无诚信度较低的社会是一件好事。因为您要是想在一单一单的生意中存活下去,必然要建立信用,网店是可以有无数选择的,与选择范围不大的实体销售并不相同。

所以说电商这事儿根本说不上乱象,或者至少说目前来看已经不是乱象了,而是一种自我组织、建立技术架构的兴旺之象,无论是评价体系还是进入门槛,以至于目前做大的支付宝系统,都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电子商务,可能某些地方还需要完善,但绝对不是乱,而是荒野里自发生长的林木,具有内在的协调之美。

政府觉得电商比较乱可能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我们知道,任何政府都有一种把市场用尺子严格划分起来的趋势,这会方便他们的管理。但电商很难满足政府整齐划一的要求,政府也很难从中征收到税款,这在政府眼中必然是很乱的。就目前来看,抱怨电商乱的往往不是消费者,他们更明白网络购物的代价与技巧,真正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一块肥肉的,其实倒是政府机构。

在此我倒是想奉劝一句:一种经济形态让它自我调节就好,不要看着势头不错就先管起来再说。这种过度管理的冲动必须避免,只有少管,才能让市场健康发展,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早就证明,政府退出的领域都风生水起,而很多被监管的地方不是垄断利益就是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