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2904200000013

第13章 调整产品是个大问题

我在原来的专栏里说过,实际上我的公司原本不是做电商的,当时我看不起电商,觉得做一个淘宝店主连营业的铺面都没有,实在有损自己的形象。后来发现电商比实体店要好,面对普通消费者虽然也要亲切、服务到位,至少不用去想着给回扣什么的,给老百姓鞠躬赚钱,总比跪着赚钱好。

我是卖各种农产品的,利用自己的一些优势,其实在网上卖得还不错,在转型的初期主要是卖蜂蜜与腊肉香肠,店里经常性断货,一周断货的时间大概怎么也要4天左右,那些长销的米面倒是总有货,可是卖得并不好。

这两个月我最大的问题是搞定生产与供应渠道,至少能够让商品不至于断货。零售商业这方面的问题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如果想不断货就要不间断生产,这与集团销售、一次生产一批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如果你只有一两个产品还无所谓,但别人进你的店里总要有选择吧?那就需要更多的产品种类。

更多的产品种类可以带来销售的增长、选择的增加,同时货品的损耗也在增加,毕竟这东西是有保质期的,生产多了可能会坏掉。再说原材料的备货啥的也会增加损耗。也就是说,销售额上去了,但利润并未同步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选择过多的,其实消费者未必全部买账,有些人原本就是冲着你某一类商品来的,固然他们也可能选购其他商品,但人家可能对你的专业性就有所怀疑了。丰富产品线当然很重要,丰富到什么程度是个问题。

就拿我原本卖得最好的腊肉香肠来说吧,原本只有腊肉一种、香肠一种,等到我调整了产能、丰富了品种之后,我发现销售额虽说有所提高,但我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得到的收益,而且原本的主打品种的销售倒是少了很多,这等于是客户的分流,还不如干脆就做这两种产品,直接提高产能更好。

蜂蜜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而且在喜欢新鲜感的驱动下,我还上线了进口奶粉、老普洱茶等东西,看上去琳琅满目的,实际上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利润,反而增加了库存量与管理成本,处于一种得不偿失的状态。

就目前来说,我的困惑就是到底是不是走回到原来的路上去。毕竟这些东西也有一定的消费人群,按照基本的商业规律,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养大的产品,喜欢这些商品的人理论上也可能对我的其他商品产生兴趣。应该说我的电商公司还是赚钱的,倒不是需要投入什么大力气去养活这个公司,也没有扛不下去的危险。

反正最近我决定还是先多品种经营着再说,毕竟是想做一个初级农产品的供应平台,早晚也要把产品线做得更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