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2898100000034

第34章 谬误与反驳(上)(5)

(D)没有使用过移动电话的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50%。

逻辑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确定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是否能够不低于68%。

设讨论的范围是世界总人口,要了解使用移动电话的人和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谁更容易患脑癌,应当比较这两个人群中脑癌患者人数的比例,而不是脑癌患者中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和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的比例。

设世界人口为1,脑癌患者人数为x,则要比较“68%x/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和“32%x/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这两个比例的大小,这就必须知道世界人口中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和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的比例,或者要知道世界人口中有多少比例的人使用移动电话。要最严重地削弱上述题目中的结论,就要确定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不低于68%。分析四个选项,只有(A)最适合(超过65%,当然可以不低于68%)。

(十一)自相矛盾的谬误

44.一张纸条

一天,杰克乘坐公共汽车去波特兰城。公路崎岖不平,车子颠簸得很厉害,他没法看书。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年轻妇女,披着一条蓝色头巾,两眼直愣愣地注视着前方。汽车行驶了几英里以后,杰克想同她搭讪,可她冷冰冰的,不理不睬。“停车休息了!”司机高声说:“可得小心,乡亲们,咖啡店后面有座小桥,桥面很滑,桥下水流湍急,不小心滑倒掉进水里,就会被淹死,最好别上桥去。喝完咖啡,15分钟之内上车。”杰克身边那位妇女送给他一个信封,然后站起身来,推开别的乘客,抢先下了车。杰克拆开了信封,见是一张用绿墨水写的纸条,字迹娟秀、清晰、匀称、端正。上面写的是:“叫司机别等我,我刚才看见路上有人在卖苹果,打算去买一些,改乘下一班车走。”

“一张暗示自杀的条子!”杰克大叫。他急忙下车,向小桥跑去。到了桥上,见栏杆上挂着一条蓝色头巾。向桥下一望,发现有一个人正被河水卷走。杰克立刻跳入水中,救起那人,一看,正是那位年轻妇女。救护车把那位妇女送进医院以后,司机问杰克:“你怎么猜出这是一张暗示要自杀的条子?”杰克说:“这很简单!请看下面的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 聪明的杰克发现了那妇女犯了“自相矛盾”的谬误:公路崎岖不平,汽车颠簸得厉害,连看书都不可能。这就与那位妇女在当时写出字迹娟秀、清晰、匀称、端正的字条发生了矛盾,因而这张字条是那妇女事先写出来的!

理论探讨 “自相矛盾”的谬误是这样一个错误论证:由于自己主张的观点与已知的或暗含的事实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必定是虚假的或有问题的。

45.轮船上的命案

乔治探长和朋友们一起坐船去某国旅行。那天,海上风浪很大,轮船摇晃得厉害,乔治觉得有些头晕。“这鬼天气,真够呛!”他说。朋友们都摇头,“真是难受。”就在这个时候,船上的一个侍者匆匆过来报告:“乔治探长,船上发生了人命案!”乔治大吃一惊,连晕船也忘记了,跟着侍者来到船上的一个舱房里。只见地上躺着一个女子,是富有的特利太太,她胸口中了一枪,舱房内的保险箱已经被人打开,房间里还站着一个男子。“我叫格里特,”那男子说道,“是特利的私人秘书。刚才,我正在我的舱房里写东西,忽然听到枪声,出来一看,仿佛有个人影在过道上闪过,接着就发觉特利太太已经死在她的房间里了。”“噢,我可以到你的房间看看吗?”乔治对他说。“当然可以。”格里特回答道。乔治来到格里特的房间,见写字台上放着一叠文件,旁边的记事栏里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字迹。“刚才,你就在房中写这些吗?”乔治对他说。“不错。”格里特回答。“你说谎!”乔治说。格里特顿时变了脸色,他不明白自己的谎言为什么竟会一下子就被人戳穿。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

逻辑分析 格里特的话是自相矛盾的:那天风浪很大,轮船摇晃得很厉害,如果格里特真的是在舱房里写东西,那么字迹一定是歪歪斜斜的。然而他的记事栏上留下的却是“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显然格里特是在说谎。

(十二)以较好为好的谬误

46.祝福

一位富人希望家庭永远兴旺,去请仙崖禅师写些祝福语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仙崖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发火了:“我请你写祝福语,怎么开这么大的玩笑?”

“我并没有开玩笑。”仙崖解释说:“假如你儿子比你先死,你将十分痛心。假如你孙子比你儿子先死,那你儿子和你都悲痛欲绝。假如你一代代地照我写的次序死,那就事尽天年,是真正的兴旺。”

逻辑分析 仙崖的解释看似有理,实则大谬不然,犯了以“较好”为“好”的谬误。仙崖所写,当然比“孙死、子死、父死”好得多。“话有三说,巧者为妙”。难道没有更好的写法吗?为什么不用更加悦耳的“父健在、子健在、孙健在。”这样的次序呢!对这样的诡辩,不仅要剖析其荒谬性,更要反击,最好的反击策略就是“以谬治谬”。

富人可以不给仙崖酬金,又把他赶出家门。如果仙崖质问:“为什么对我这么不礼貌?”富人可答:“这有什么不好,如果我把你痛打一顿,或是把你打死,那你不是更悲惨吗!相比之下,现在不是对你很好吗!”

47.失盗以后

一次,富兰克林·罗斯福(曾任美国第32任总统)家中失盗,被偷去很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逻辑分析 相对于“伤害我的生命”、“失去全部东西”和“我做贼来说”,那窃贼偷去我的很多东西是好的。从逻辑上说,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犯了以“较好”为“好”的谬误。但是,以“较好”为“好”的谬误也不是绝对要不得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情况。作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不利中能看到好的一面,还是值得提倡的。不过,这种态度并不等于不要打击犯罪,因为那是另一回事。

(十三)不当排斥的谬误

48.杀盗非杀人吗?

墨子说:“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墨子·小取》)

逻辑分析 既然承认盗是人,那么杀盗自然就是属于杀人。可是,杀人的行为违背了墨子的兼爱说,于是硬要否定杀盗就是杀人。这是由哲学成见造成的不当排斥的谬误。

理论探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下任何事物都属于特定的类。同类事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反过来说,凡是具有该属性的事物都毫无例外地属于该类,不能借口该事物另外具有独特的个性进而否认它属于该类,把它排斥在外,否则就犯了“不当排斥”的谬误。

49.中国人缺乏同情心吗?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在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的时候说:“如果大街上汽车撞伤了一条狗,过路的中国人十有八九会驻足而观,欣赏那畜生的呻吟。”

某心理学权威听了不服气,反驳说:“中国人太贫穷,缺乏娱乐,才会欣赏那畜生的呻吟,故此举不算缺乏同情心。同情心是奢侈品,中国人太穷了,付不起。”

逻辑分析 缺乏同情心,习惯上是不可原谅的。现在,这位心理学权威替中国人找到缺乏同情心的“良好理由”,借口中国人贫穷、缺乏娱乐,把中国人的那种行为排斥在“缺乏同情心”之外,这正好犯了“不当排斥”的谬误。

50.懒虫·好崽

私塾先生正在摇头晃脑地授课,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拿着书打瞌睡,先生平时对该生就没有好感,于是训斥道:“你真是个懒虫,拿着书还打瞌睡!”话音刚落,又看见他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生也拿着书打瞌睡,于是多云转晴,满脸堆笑:“好崽到底是好崽呀,打瞌睡还拿着书!”

逻辑分析 同样的行为应当同样对待,可是先生出于个人好恶给予不同对待,在逻辑上犯了“不当排斥”的谬误。

(十四)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谬误

51.阿Q偷萝卜

有一天,阿Q(鲁迅小说中人物)肚子饿了,跳进静修庵的围墙内偷萝卜吃,被老尼姑发现了。

老尼姑说:“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

阿Q说:“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

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说:“现在……这不是?”

阿Q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

逻辑分析 显然,阿Q在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谬误是一种无理强辩、任意纠缠的错误论证,又称“强辩”的谬误,俗称“钻牛角尖儿”。

52.给青草报仇

一天,有一匹狼饿了,到处找吃的。正巧碰见了一只兔子,可高兴了,就要把兔子吃掉。

兔子斥责道:“你们这些凶暴的狼!为什么总是欺侮我们兔子?我们兔子可从来不曾欺侮过你们啊!从来没有准备把你们吃掉啊!这太不公道了!”

狼回答说:“这有什么,我无非是找点吃的嘛!难道你们什么也不吃?”

兔子反驳道:“我们只吃一点点青草罢了,却从来没有吃过一只狼啊!”

狼哈哈大笑,狡辩说:“难道青草就该被你们吃吗?你们吃了那么多青草,但是青草什么时候吃过兔子?你们还配说什么公道!我今天吃掉你,正是为了给青草报仇。这若是不公道,天底下还有公道可言吗?”

狼的言论,错在哪里呢?

逻辑分析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大动物吃小动物,小动物以吃更小的动物或植物为生,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狼为了证明自己吃得有理,却编造了一套貌似有理,实是诡辩的“理由”。兔子自己只吃青草,从未吃过一只狼。言下之意是,狼也不应该吃我。兔子的理由也可以说是充分的。问题是,当狼要吃兔子时,为掩盖自己的残忍,把它说成是为了替青草报仇,是为了主持公道,这个理由是强词夺理的,根本不能成立。

53.都在讲话

观众甲说:“请你不要讲话好吗?你讲话影响我们看电影。”

观众乙回敬道:“嘿嘿,你现在不也是在讲话吗?”

观众乙的言论,错在哪里呢?

逻辑分析 甲指责乙在看电影时说话,影响他人。而乙却说甲的张口制止也是“在讲话”,这是强词夺理。因为甲张口说话是为了制止乙的说话,这和乙在看电影时的说话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码事。

54.大学生与清洁工

清洁工说:“请不要乱扔果皮。我好不容易把教学大楼的走廊打扫干净。你这么一扔,我又要扫了。”

可某大学生不屑一顾,说:“如果我们都不把这个地方弄脏,还要你们清洁工干什么?”

这个大学生的言论,错在哪里呢?

逻辑分析 教学大楼的走廊每天都会脏,所以,要请清洁工天天打扫。尽管如此,大学生应出于社会公德,尽力保持清洁,减少清洁工的劳动。而这些大学生乱扔果皮且不说,竟然还说了这么一条荒谬之极的“理由”,实在是蛮横无理。

(十五)假值保留的谬误

55.捐款

有人论证说:(1)共产党员应该为抗击“非典”捐款;(2)可是,我不是共产党员(即“我是共产党员”是假的);(3)所以,我不应该为抗击“非典”捐款(即“我应该为抗击‘非典’捐款”是假的)。这个说法对吗?

逻辑分析 不对,此人陷入了一种叫“假值保留”的谬误。

理论探讨 在一个正确的逻辑推论中,若前提真,则结论真,即前提的真值保留在结论中。若前提假,则结论不能被证明是真的。但是,我们由此并不能认定结论就是假的,因为,可能有很强的论据支持这个结论,只是我们在这一论证中未曾用到它们,或者尚未找到它,参见下例“雷公与米饭”。从理论上说,这是众所周知的逻辑常识。但是,在分析其具体问题时,人们误以为前提的假值也必然保留于结论。这种谬误的模式是:Y从X推出,X包含假,所以,Y是假的或被推翻。而事实上,我们只能确定Y在这个论证过程中未被X所证实,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可以从另外的前提推出Y。

56.雷公与米饭

(1)如果我们糟蹋米饭,则被雷公劈。(2)我们不想遭雷公劈,所以,(3)我们不要糟蹋米饭。

逻辑分析 古今圣贤为了使大家遵守道德,而又为了实效和方便,常常做出恐吓性或迷信性的理论。人们发现(3)基于迷信的(1),当(1)被推翻了,就贸然否定(3),就犯“假值保留”的谬误。殊不知(3)亦可从“如果糟蹋米饭,则缺粮”等真前提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