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30

第30章 关于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思考(2)

商业流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商业辐射是工业辐射的先导。商品要素在城市圈、城市群中的扩张、辐射及价值的实现,必须靠商流、物流来完成。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商贸流通业必须发挥引导、主导和支撑作用,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成长和扩张发展,彰显其在全省城市群格局中的地位,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自1994一年国家批准建设西北商贸中心以来,目前已初步成为集商品集散、购物消费、区域物流、经贸会展、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城市。2002年,兰州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6亿元,占全省的44%;各类交易市场215个(不含要素市场),占全省的20%;商品成交额达188.3亿元,占全省的30%,其中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34个,占全省的62%,成交额达109.2亿元,占市场交易额的60%;已建成以亚欧、百盛、华联、世纪春天、仁和春天、赛特、西太华、苏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商厦,建成皮毛、中药材、机电、蔬菜瓜果、粮油、布料、肉禽蛋等十大特色区域性批发市场群体,其中有5家国家级标准市场,兰州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光辉布料批发市场、城关瓜果批发市场分别跻身全国同类市场50强。因此,我们要确立“依托兰州、服务兰州、发展白银”的基本思路,围绕培育形成区域性商品流通的大市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交通优势,主动接受兰州商贸中心的辐射,加快白银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以大流通占领大市场,以大市场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

(一)着眼于构建区域性商品流通大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体系

白银虽然毗邻兰州商贸中心,但近年来商贸流通发展较为缓慢,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商业氛围不够浓厚,这就使我们无法很好地承接兰州的辐射,也制约着区域性商品流通大市场的发展。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我们必须主动地对接兰州西北商贸中心的建设,把商贸流通业作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GDP份额、扩大就业、繁荣城市等方面的桥梁、纽带、引导作用,为培育形成银川、白银、靖远、皋兰、兰州等点线结合的区域性商品流通大市场努力。一是要高起点搞好规划和布局。商业规划和布局要放在兰州西北商贸中心的大格局中来通盘考虑,充分展现白银城市的特色和风格,努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要硬性约束开发商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合理布局、错位经营,增强城市辐射能力。要注重填补兰州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空白,把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发展重点。靖远县要立足现有基础和区位优势,借助兰州商贸中心的辐射和带动,积极培育区域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二是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集团。白银现有的银百、铜城等骨干商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围绕兰州商贸中心建设,树立大商贸、大市场的观念,以商贸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手段,抓紧将现有的商贸企业整合重组,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新型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联手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白银是距离兰州最近的省辖地级市,又是兰州一银川区域性物流大市场的重要连接点,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我们要紧紧依托兰州这个西北商贸中心,突出区域性商品流通中转站功能,借助快速发展的兰州现代物流业的辐射和牵引,遵循规模化、组织化的原则,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流通信息化等现代物流业,提高企业仓储运输、物流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发展一批资本多元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快速反应的服务能力,提高货物吞吐量,扩大流通半径,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四是要积极引强引优入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同兰州商贸骨干企业的横向联合,这样既可以拓展兰州的商贸流通范围,又能促进白银商流业的迅速发展。主要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整体收购等多种方式,促使兰州的商贸企业在白银设立分支机构,尤其要多引进大型商贸企业,以及各类连锁店、专业店、品牌店和商品配送中心,改造和兴建目前我们缺乏的商流业态。同时,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南方民间资本西进寻求发展的机遇,加强与世界和国内知名商流企业的联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利用外来资本,实现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外资及民间资本的大融合,加快白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着眼于占领更大的市场,引导培育地方特色优势商品基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功能,依托兰州商贸中心的带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尤其要加快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围绕提高本地农产品商品率,进入兰州商品流通大市场,坚持产业调优、产品调新、效益调高的原则,从三个层次上推进:第一个层次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使全市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比重由目前的51.35:29.46:19.19调整为2020年的30:40:30;第二个层次是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应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力争使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2020年的45%左右;第三个层次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应以优势专用品种和传统特色的优势品种为重点,使优质产品率由目前的18%提高到2020年的80%以上。要紧盯兰州消费大市场,围绕丰富兰州城镇居民的“菜蓝子”,发挥白银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瞄准城乡结合部位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羔羊产业和小杂粮产业。要重点培育发展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商品基地,即: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50万亩;以“靖远羊羔肉”品牌为主的羔羊产业基地,羊只饲养量达到500万只;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小杂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通过这些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壮大,走出白银市场,进入兰州市场,进一步谋求占领更加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同时,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推行以质取胜的市场化战略。

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体制壁垒,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市规模是先进生产力与现代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兰州、白银尽管同处在核心区内,但两市的城市规模大小悬殊,城市化水平高低悬殊。目前,兰州市城区建成面积为163平方公里,是白银市城区建成面积的4倍;兰州市城市人口为159万,是白银市城市人口的5倍多;兰州市城市化率为57%,属于城市化发展中级阶段,比白银市城市化率高29.37个百分点,白银还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白银市的城市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够完备,难以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流、物流和更大的资金流、文化流、科技流,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而兰州已经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人全国大中城市50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都是比较强的。各地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加快城镇化进程,不应是“摊饼式”地在一个点上无限扩张,而应是“组团式”地在多个点上建设城市群。白银距离兰州最近,历史沿革最亲,我们应把它作为卫星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努力提高白银的城市化水平。

(一)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根据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白银实际,我们要按照建设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大城市,10万人口的县城和沿河(黄河)、沿路(铁路、公路)若干个万人以上建制镇的思路,加快白银的城市化步伐。白银中心城区要推动白银区、平川区一体化发展,要以市委、市政府迁址西区带动加快白银西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以建设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推动市区向南拓展,西进南扩,使中心城区由现在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尽快拉开框架,形成规模。景泰、靖远、会宁三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撤县建市,到2020年,力争使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0万人以上。小城镇建设要以建制镇为重点,实行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相结合,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投资、建房、兴业。

(二)通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加速建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按照“本地人口城镇化、外地人口本地化”的思路,从打破政策体制限制人手,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实行以居住地为标准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限制的门槛。在中心城市和城镇,只要是享受城市、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从事二、三产业的,有固定住所的,一律按照城镇户口予以登记。建立和完善就业、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子女上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在城镇务工经商者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使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自由选择就业。妥善处理好涉及农民的一系列问题,尊重和善待农民,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拓宽劳动力自由流动、人口资源合理配置的渠道,构筑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通过努力,争取每年转移和吸收2万农村人口,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三)通过项目和产业聚集,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城镇的对外开放,做好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实施项目建设和产业聚集。要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园和5个开发小区的窗口示范带动作用,全力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增强城镇集聚的能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增强产业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五、从目前能办的事做起,努力创造核心区建设的良好开端

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快速线状基础设施是建设核心经济区的基础。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改善基础设施和优化环境人手,认真做好近期工作,努力抓好“两网”、“两线”建设。

(一)尽快建成陆、水、空并举的立体交通网

白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白银到兰州的行程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减少到现在的45分钟,有效缩短了兰州市中心到白银市中心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为两地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创造了条件。白银至刘寨柯高速公路已于2002年开工建设,路段全长110.8公里,计划三年完成。白刘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打通白银东西向的高速通道,形成东接银川、西连兰州的格局,大大拉近白银与周边城市间的距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争取开通“五佛一四龙一小山峡一兰州”的总长250.9公里的黄河航运线路,可以使兰州、白银两地增加一条新的通道,为发展旅游等产业打好基础。目前,黄河白银段的航运建设项目已开始实施。黄河航运建设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实现上溯兰州、下达银川的直航。白银至兰州中川机场的公路已列入国债建设项目。路段总长64公里,建成后航空港的优势将更加凸现。

(二)尽快实现兰州、白银通信本地网联网

兰州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强实力。白银的邮电通信业也很有优势,实现和兰州的“联姻”,可以进一步推动两地邮电通信产业的发展。两市应从核心区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主动配合、积极工作,变兰州、白银两个本地网合并为一个本地网,即打电话使用同一区号,这样不仅会扩大兰州的辐射面,还会使白银的邮电通信状况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抓紧建设兰白绿化美化一条线

兰州市以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绿化面积累计达到了47万亩。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3万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15%。白银近年也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力度,大环境绿化初见成效,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515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75%。从现在起,两市应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经过5到10年的建设,在分别搞好本市大环境绿化的基础上,通过相向发展,使兰州市和白银市周围的绿化圈(防护林带)初具规模,使兰州至白银90公里公路两边基本绿化,逐步建成绿色生态长廊,为核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一条线

兰州黄河沿岸有全国最长的滨河带状公园,40公里黄河风情线已建成17.8公里,黄河风情旅游线已经形成,市内有五泉、白塔、南湖、金城、儿童、水上等各具特色的公园,有白云观、五泉山、白塔寺等著名的文物古迹,还有西起西固城、东至东岗镇,再沿黄河东到靖远长达200余里的秦汉长城遗址。白银自然风光雄浑,人文景观独特。沿黄河一线有集休闲、度假、疗养、办公、商务、观光于一体的白银四龙度假村,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的景泰黄河石林,有正在开发建设的“靖远十公里黄河风情旅游区”,有万亩日光温室示范基地;白银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宁红军长征会师胜地,有佛教宝地法泉寺和道教圣地北武当山,还有森林茂密、风光迷人的崛吴山、寿鹿山、哈思山等原始森林,这些都是黄河沿岸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两市要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兰州滨河路黄河风情旅游线为起点,依托兰州到五佛的黄河航道,共同开发集都市风貌、文物古迹、黄河风情、石林奇观、观光农业、会师圣地为一体,兰州、白银、景泰、靖远、会宁成一线的风格独特的特色旅游产业。

为此,还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成立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核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制定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学习借鉴外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区内两市进行全面考察,进一步摸清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今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根据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加快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目标措施。三是兰州、白银两市要根据核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近期重点工作,进一步修订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总之,兰州、白银两市要在核心区建设上真正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努力开创核心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部分内容刊于2002年9月4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