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29

第29章 关于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思考(1)

(2002年9月)

党的******报告指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按照这一要求,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具体规划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区域构架,这是在空间上实施重点推进的重大举措。兰州、白银同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作为甘肃省中部地区最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兰州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白银则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基于此,******西部开发办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把兰州、白银两市作为重点开发区域,提出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构想。白银位居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通信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手,以交通要道和重点园区为依托,以产业振兴和经济转型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以线串点,尽快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经济区,推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加快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借助兰州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努力搭建加快白银发展的新平台

白银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客观上要求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兰州是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省会城市显而易见的优势,而且也有向周边扩散、辐射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方面,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我国内地通往宁、青、新、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咽喉要塞,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口岸。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承载着各类信息,经此地而中转、集散。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兰州在全省乃至西北五省区中的信息优势凸显出来。传统的信息渠道包括以铁路、航空、公路为主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业已形成,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横穿而过,兰州已是西部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位于兰州和白银之间的中川机场,基础条件日臻改善,现已具备四通八达的通航能力;国道312线、309线、310线、213线等构成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公路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西安一兰州一乌鲁木齐、北京一********一银川一兰州、兰州一西宁一拉萨、兰州一成都四大国家主干光缆已于“八五”、“九五”建成使用;率先完成了省内163扩容工程169公众多媒体接入网络平台工程;完成了移动通信GSM数字网二期、三期扩容工程和模拟网的六期扩容工程,开通了与59个国家和地区,111个运营公司的国际自动漫游业务。截至2002年末,兰州市移动电话用户86万户,普及率为28.8部/百人,固定电话104.8万部,普及率为32.9部/百人,计算机网络用户8.2万户;广播覆盖率98.05%,电视覆盖率98.22%。目前,兰州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安全、可靠、大容量、多业务、技术先进、覆盖全市城乡的信息网络,分组交换、IP、图像传送、异步数据传送、无线、有线接人等先进电信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兰州信息网的结构和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单纯的信息传送模式演进为集传送语言、图像、数据于一体的现代信息网络。同时,随着会议电视、IP电话、ISDN、视频点播、电子商务等多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兰州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甘肃省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高度集中于兰州市,占全省的46.43%;全省大专以上教学师资力量的布局更加集中,兰州市集中了全省在校大专以上学生数的85.54%,专任教师数的92.99%。在兰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4所,其中兰州大学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在兰高校高等教育和培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加之作为省会城市对人才的聚集效应,使兰州市在人才的拥有上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实力。兰州的人才密度列中国大城市第四位,到2000年末,兰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67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4.85万人。兰州现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开发机构700多家,科研人员10万余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全省的44.2%,科技应用成果转化率在45%以上,综合科技实力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名列第9位。同时,兰州拥有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为代表的9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拥有国家级的“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西固星火技术密集区”,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仅兰州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就达到85.9亿元。

在资金方面,兰州是甘肃的金融中心,拥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0多家,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卡部、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网点100多家,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齐全,可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2002年,兰州市GDP为386.78亿元,占全省GDP的33%;财政收入38.89亿元,占全省的26.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6.05亿元,占全省的4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28亿元,占全省的37.8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94.54亿元,占全省的33.78%。

白银市处在兰州市的次中心地位,是兰州各类优势扩散、辐射最便捷的地区。兰州的现实优势,就是白银的潜在优势。在我省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中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具体的部署,把兰州白银经济区建设作为一个发展重点突出出来,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兰州、白银两市的优势互补,大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经济聚集区,不断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以产生较好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梯度推进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破除“画地为牢”的传统自然经济观念,将兰州、白银两市看作同一“经济板块”,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形成核心,带动周边。就白银来讲,我们要通过制定特别优惠的政策,营造特别宽松的环境,采取特别灵活的措施,切实形成“洼地效应”,真正与兰州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荣辱与共、借力发展”的格局,全力支持兰州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聚集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在这方面,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创建,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核心经济区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要求,积极推进观念和思路创新、体制和制度创新、科技和园区开发创新,用足、用活、用好白银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兰州的协作配合,使白银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快发展。当前,尤其要加快白银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宽同在兰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的合作领域,瞄准兰州的金融大市场,进一步加大白银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融资力度,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市场融资,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白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发挥白银的土地、矿藏、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努力增强核心区内的综合经济实力

兰州作为历史老城,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尤以地理条件的限制为著。兰州的中心城区是一个狭长盆地,发展空间受限,城市规模难以扩张。由于地方窄小,建设用地稀缺,城市地价相对过高,一些大的产业化项目无法容纳,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土地作为一种天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兰州市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加强同周边城市的联系,借此来扩大城市发展的纵深腹地,有效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白银和兰州毗连,同兰州相比,白银具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是兰州释放其生产要素、寻求低成本扩展的首选城市。

(一)土地资源广阔

白银市区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其中宜耕地面积668万亩,已开发耕地452万亩,农民人均3.42亩,高于全国1.45亩和全省2.57亩的平均水平,建成了景电一期、景电二期、靖会、兴电等一批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发展水浇地125万亩,农民人均近1亩。白银城区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6.84平方公里,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正在开发建设的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分别为18平方公里和10.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势头强劲,是兰州实现产业转移或延长产业链条的理想区域。

(二)矿产资源富集多样

白银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0种,有色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钴、金、银、锰等,非金属矿藏有煤炭、石膏、石灰石、沸石、重晶石、矿泉水等。截止2002年底,铜、铅、锌矿石储量8000万吨,煤炭储量9亿吨,石膏储量2亿吨,石灰石储量10亿吨。去年,白银有色金属产量28万吨,占全省的35%,原煤产量595万吨,占全省的25%。白银的矿产资源优势构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资源带,在这一地带的主导产业体系,可建立矿产、能源等资源开发的跨空间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促使这一经济区的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并形成对省内外矿产资源的强大聚集能力,使本地一些进人资源开发中后期的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三)电力资源充裕

靖远电厂和大峡水电站目前发电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去年,白银发电量104亿度,占全省发电量的3/10。靖远电厂三期120万千瓦机组工程和景泰火电厂、乌金峡水电厂将逐步列项建设,这三项工程建成后,全市的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电力工业将成为白银的一大支柱产业,也可为兰白两市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电力保障。

(四)劳动力资源富余

全市现有各类劳动力92.72万人,其中城镇22.44万人,乡村70.28万人,2002年城乡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12.24万人(次),其中有组织地输出到市外的仅为1.02万人。就全市来看,452万亩耕地只需45.2万劳动力就足够了(按每个劳动力10亩地算),只乡村就有富余劳动力25.05万,加上城镇待业青年和下岗人员,白银的劳动力资源是十分充足的。

(五)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白银已经形成了以石林奇观、红色胜地、黄河风情、文物古迹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这些景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兰州的旅游线路,增强兰州的旅游中转能力,加快兰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之,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既可以弥补兰州发展的不利条件,又可以创造白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呢?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无形隔阂,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建立起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灵活、有效、双赢机制,使兰州、白银两地的各自优势实现有机结合,互利互动。白银作为主要受益者,更要积极主动向兰州靠拢,走借力发展的路子。白银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尽管面临资源递减的危机,但仍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优势,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根据白银的现有基础和优势特点,今后要重点发展新型有色金属材料、新型水煤电能源、新型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培育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后续产业。逐步把白银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有色金属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有色金属冶炼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锌做大、把铝做强、把铜做好、把稀土做精、把加工做深做细。能源方面,依托煤炭、电力资源和现有企业,探索“煤电联营”的路子,综合开发利用煤、液、气、化,增强白银能源工业能力。化学工业方面,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和银光公司等为依托,巩固提高聚氨酯和专用炸药工业,积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学制品。建筑材料方面,由生产普通建筑材料向建材产品换代升级的开发方向转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面向兰州大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专用水泥、新型陶瓷、新型石膏装饰材料工业。

当前,重点是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环境先导”的战略思想,下最大决心,努力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切实创造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的投资环境,对过去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规章进行彻底的清理,对各类投资者实行公正、公平待遇,做到市内、市外一样,国有、民营一样,促进公平竞争。创造新型的发展载体,主动适应兰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承接兰州产业转移,为兰州拓宽和准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白银将是兰州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从而主动合作、参与建设、共谋发展,使核心区的内在活力凸现出来,整体实力膨胀起来。

三、依托兰州商贸中心,努力培育形成区域性商品流通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