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07

第7章 唐蕃关系(1)

【第一节】吐蕃王朝的建立

7世纪初唐朝建国初年,吐蕃王朝崛起于青藏高原,这是藏族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为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藏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一、王朝建立前的社会状况

吐蕃发祥于今西藏山南地区的琼结、泽当一带,因地处雅鲁藏布江的支流雅隆河流域,故称之为“雅隆部”。关于雅隆部王室的来源,多数藏文史书的传统说法是来自印度。相传古印度释迦族的一个支系名叫勒赞吉的因获罪北逃,来到今山南的赞塘,当地牧人见他相貌奇伟,举止文雅,问他从何处来,他因不通语言,手指天空作答,牧人以为天神下凡,便将他以肩舆抬回,拥戴为首领,是为第一世藏王,藏语称“聂赤赞普”,意为“肩舆王”。这一传统暗示藏王血统源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家族。这显然是后世佛教学者的一种观点。近代有些持羌藏同源说的学者认为,无弋爰剑之孙印为避秦人的压迫迁移到西藏南部的雅隆地区,是为《汉书》中所称发羌的一支,印入藏带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活方式,受到土人的重视,被拥之为王。

在秦献公在位时期(前384—前362年),也就是说约在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吐蕃王室的第一代赞普。尽管对吐蕃王室的族源和聂赤赞普的在位时间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但可以说明,聂赤赞普被拥之为王,标志着雅隆部落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我国藏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的雅隆部落在后来的藏文称为“宝髻”,汉史中音译为“悉补野”或“悉勃野”、“鹘提悉补野”。据藏史记载,雅隆部落在“中丁二王”时期(大约中原的西汉王朝时)已有了盔甲、剑和弓矢等战具和铜制的明镜,传统的本教信仰已很盛行,本教徒往来印度等地,输入农、工技术。相传当时已能烧木为炭,熬皮为胶,冶炼铁、铜、银3种金属,铸造刀犁,制作牛轭。并用二牛骈耕形式开垦土地,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建筑桥梁,农业进一步发展起来,“社会已有了官吏、军队、司法及稀薄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宗教信仰,初步建立了部落联盟”。到2至3世纪“五赞王”时期,吐蕃奴隶制社会确立,艺术、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吐蕃社会发展到文明历史阶段。约在6世纪时,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年斯、父亲南日松赞在位,雅隆部落已形成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早在达日年斯时期,苏毗大臣年·几松杀其王达甲吾,投奔小王赤邦松,后来几松的内侍娘·曾古不堪几松夫妇的凌辱,怨恨赤邦松不为他主持公道,联合贵族韦·旁多热义策,投奔达日年斯,与之盟誓,愿为宝髻内应,共灭苏毗。达日年斯未来得及渡江北伐,猝然去世。南日松赞继位后,继承父志,与娘、韦氏等6人重新盟誓,以他们为内应,攻灭苏毗。苏毗地处西藏高原中部和北部的年楚河流域、拉萨河流域、藏北高原,地域辽阔,比吐蕃本土的范围大得多。此后,“有琼保·邦色者,割藏博小王马尔门之首级,以藏博两万户来献,(其土地民户)均入于赞普掌握之中”。藏博即今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这样,在南日松赞时期,除阿里的象雄等外,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统一。

南日松赞统一西藏高原后,吐蕃社会内部一度矛盾重重,基础很不稳定。唐贞观三年(629年),南日松赞被他的属臣毒死,一些贵族和原来属于雅隆部的地方势力,如象雄、达布、工布、娘布等均公开叛乱。同年,在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松赞干布即位,成为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

二、松赞干布的执政措施

松赞干布即位后,首先平息叛乱,诛戮毒死其父的凶手,很快稳定了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部。为了避开旧贵族势力的威胁,进一步稳定政局,松赞干布于贞观七年(633年)离开吐蕃的发祥地,将都城迁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起了吐蕃王朝。逻些地处拉萨河流域,地域辽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它处在西藏高原中心,有利于对所属部落的控制。松赞干布在稳定吐蕃社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疆域,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率兵击败吐谷浑,“占领党项、白兰等羌部”。贞观十八年(644年),又进攻西部阿里地区,将象雄等部收归于辖下,从而结束了青藏高原分裂割据的状态,将原来的各部小邦与吐蕃结为一体,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加快了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的历史进程。

吐蕃王朝建立后,松赞干布采取开放的政策治理吐蕃社会。他仿效唐朝的府兵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军政区域组织,将吐蕃全境划分为5个“茹”。“茹”意为“翼”或“部”,相当于大区,其首领称“茹本”。“茹”下设“东岱”,相当于千户所,包括象雄,全藏共61个“东岱”,其首领称为“东本”,即千户长。其下又有五百夫长、百夫长等。“茹”和“东岱”既是行政区域组织,又是军事组织,由赞普统一指挥,军户均以名册登记,平时耕牧,战时自备兵器、粮秣,出征打仗。松赞干布还仿照唐朝,建立起正式的职官制度,并将赞普以下的中央职官分为四大类,规定论、相品级官阶,确定相应的告身制度,并用不同材料制成臂章,共分六等十二级,以区别官职高低,谓之“章饰”,并明确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执法。为了适应新兴政权的需要,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天竺(今印度)、尼婆罗(今尼泊尔)、大食、克什米尔等地,学习文学、医学、绘画、建筑、雕塑及其他手工技术,不断丰富吐蕃文化。其中,大臣吞米桑布札学习古梵文,在古象雄文的基础上,结合藏语特点,创制出藏文,开始出现了本民族文字的著作和译述,使青藏高原的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在这个时候,松赞干布从唐朝和尼婆罗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建造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迎请祖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僧人来藏,与藏族译经师一起共同翻译佛经,使佛教在西藏社会开始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在奉行传教教义的基础上,松赞干布为进一步巩固政权、规范社会生活,开始制定法律,首创了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三十六章程和二十章大法,还制定了一些涉及刑事方面的专项法律条文。这些对强化吐蕃王室的奴隶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文明进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松赞干布还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器,注意发展经济,促进物品交换,在高地蓄水为池,低地引水灌溉,修建防旱排涝工程。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荞麦、芸豆等。畜牧业“随水草以牧”,牲畜有牦牛、马、犬、羊、豕等。牛羊遍野,阡陌纵横,农牧业有了快速发展。手工业生产亦达到新的水平,除了制造酥油、干酪、酸奶,尚有较高的硝皮、冶炼、酿酒、制油等技术。由于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商业贸易活动也日益活跃。据传吐蕃为了鼓励商品的输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进出货物不征税。

于是,波斯的金属制品、琉璃器皿、毛织品,唐朝的冶铸品、丝制品、茶叶,尼婆罗的铜器等,都通过贸易流入吐蕃。并且,吐蕃还是唐朝与波斯等地通商的桥梁。斯坦因在其《古代中亚文化遗迹》中说:“在吐蕃发现的遗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纹的丝织物,花纹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织的,花纹图案的变化很多,这一点很可以表示吐蕃商业的地位。吐蕃附近及其他许多地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时候,大概是中国与西亚之间的贸易重点。”

三、王朝的兴衰和历史贡献

650年,松赞干布英年早逝,继任赞普芒松芒赞年幼,吐蕃大权由尚武的噶尔家族掌握。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吐蕃向唐朝属国吐谷浑发动进攻,后于龙朔三年(663年)吞灭吐谷浑。至此,“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吞之地,东与凉、松、茂、商隹嵩等州相接,南邻天竺,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赤松德赞时期,吐蕃武力扩张达到顶峰,宝应二年(763年)十月,曾一度攻入唐都长安。吐蕃的穷兵黩武导致人财耗损,国力不振。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大深入,与原始本教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会昌元年(841年),反佛大臣弑杀赞普赤祖德赞,拥立其兄达磨为赞普。达磨素来信本反佛,即位不久,宣布在全藏禁佛。会昌六年(846年)达磨被杀,接着吐蕃发生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崩溃。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藏族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藏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吐蕃和唐王朝先后两次联姻,促进了唐朝和吐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了汉藏两族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中原地区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传到吐蕃,对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吐蕃的文化以及农牧手工产品也陆续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祖国内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藏汉两族先民正是通过这种悠久的历史交往,不断增进友谊,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为两族人民的团结友好铺下了基石,为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唐蕃舅甥亲情

一、文成公主入藏,舅甥关系建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唐王朝的影响日益扩大。当时,唐朝国家富强,独步世界,京都长安规模宏伟、人烟繁盛,“绝域君长,皆来朝贡”,“西北诸蕃,咸请上(李世民)为天可汗”,各族首领纷纷与唐联姻,唐朝先后将弘化、文成、金城、宁国、永乐、燕郡、固安、东光、交河、和义、静乐、宜芳、崇徽、咸安、太和等15位宗室女或公主嫁给边疆各兄弟民族的首领。这一和亲政策为安边息战、促进民族间团结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学习汉族地区先进的中原文化,于唐贞观八年(634年)首次向唐朝遣使入贡,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入藏下书临抚,从此开创了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后来,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入唐,送礼请婚。贞观十四年(640年),以大相禄东赞为首的吐蕃请婚使团到长安,相传禄东赞聪明机智,很有才干,他应答如流,破解了唐太宗提出的5个难题,受到唐太宗的礼遇,答应将聪明美丽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翌年正月,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亲自护送,从唐都长安出发,西经陇道、西宁,翻越日月山,沿丝绸之路南线入吐蕃。松赞干布率部亲迎公主于柏海(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以子婿之礼与李道宗相见。随后,李道宗一行返回长安。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陪护下,经青海玉树,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到达拉萨。

《新唐书·吐蕃传》讲,松赞干布“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即松赞干布)下令国中禁之。自厂虎祖毛颤厂置剡,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松赞干布为公主所筑宫室,即今拉萨红山上闻名遐迩的布达拉宫雏形,至今在其宫中,还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时的洞房遗址和他们的塑像。从松赞干布亲迎公主于柏海,并筑宫室的记载看,他高度重视汉藏之间的这个姻亲关系。同时,他积极接受唐朝的文化习俗,派人求学,革风易俗,表现出一种宽大的开放胸怀。

据藏文史书《王统世系明鉴》等记载,文成公主入蕃时,“皇帝宴请吐蕃使臣,大加赏赐”,又送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马、骡、骆驼等驮畜,公主还带去佛经360部,黄金宝鞍、碧玉马蹬、奇珍异宝、八鸟绸、奇香木等饰物300种,食品制作和烹饪方面的书籍多种,工艺类书籍60种,能治404种病痛的药品,100种诊断疾病的医方,多种医疗器械,医学论著4种,汉地的卜算书籍300卷,以及蔓菁等蔬菜种子。随行的有25位侍女、一个乐队和许多工匠。

公主抵藏后,“吐蕃臣民都来会集,歌舞戏乐,盛极一时”,称公主是救度母的化身。公主在吐蕃深明大义,将自己融入吐蕃人民之中,与一块入蕃的汉族侍女一起,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她以自己的勘舆知识,勘察西藏拉萨等地地形,协助松赞干布选址设计了大、小昭寺,建议由尼泊尔工匠和唐朝工匠分别建造大、小昭寺,分别供奉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去的不动佛像和释迦牟尼报身觉卧佛像。小昭寺具有鲜明的藏汉建筑风格,大昭寺中至今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觉卧佛像,成为唐蕃文化交流和汉藏两族友谊的象征。自文成公主进藏,中原地区先进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酿酒、碾磨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天文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每年还派出使者到长安贡献方物,更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因此,文成公主入蕃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唐蕃以此结成舅甥之谊,友好往来,欢好不绝。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征讨辽东归来,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入唐上书祝贺,称颂唐太宗“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并“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

翌年,松赞干布派军队参加唐朝将领阿史那社尔统率的吐蕃、突厥、吐谷浑和唐军组成的多民族联军,共同征讨龟兹王的反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派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和蒋师仁等出使中天竺摩揭陀国。该国国王尸罗逸多于上年(647年)死,无子。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掠中国使节。王玄策奔吐蕃求救,松赞干布发兵千人,尼婆罗助骑兵7千,击溃阿罗那顺,保护了唐朝使节,并向唐廷遣使献捷,充分体现了唐蕃的睦邻友好关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更重视与吐蕃的友好,立即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上书给国舅长孙无忌称谢,并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为表彰其忠心,又晋封他为“宗责王”,赐杂彩三千段,并将松赞干布石像和其他13位民族首领的石像一起立于唐太宗昭陵玄阙之下。

唐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在拉萨北部的萨莫岗病逝,高宗闻讯后十分伤感,派将军鲜于匡济前往吐蕃吊祭。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于永隆元年(680年)去世。她和松赞干布都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结合使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得到空前发展,自此唐蕃结成舅甥关系,双方情谊如同一家。历代赞普多自认是唐朝的外甥,尊称唐朝皇帝为阿舅。唐蕃统治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虽有过频繁的战争,但藏汉两族人民始终和睦友好的关系成为历史的主流。

二、金城公主再续舅甥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