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51

第51章 大事记(1)

约1万年前 远古人类生活在黄河中上游谷地,是为现代汉藏群体的主要祖先。

约5000~6000年前 黄河谷地中上游远古人类活动,留有大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稍后的寺洼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存。这些先民由于子系的分离、迁移,形成后来的汉族和藏族。

约公元前989年 周穆王姬满从成周(今洛阳)启程西巡,于昆仑丘祭祀黄帝,会西王母于瑶池。后来,西王母回访西周。

公元前476~前443年(秦厉共公元年至三十四年) 秦人俘虏无弋爰剑为奴,爰剑不堪其辱,逃亡到河湟,被当地羌人拥立为首领。

公元前384~前362年(秦献公元年至二十三年) 秦献公出兵陇西,灭狄豸原戎,无弋爰剑曾孙忍之叔父慑于秦威,率部分族众从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发展成发羌、唐牦等支羌。

公元前3世纪 聂赤被拥立为雅隆部落(吐蕃)赞普。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 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统兵10万西逐诸羌,在今西宁市筑军事据点西平亭,兼负驿传,并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自此,汉人不断徙来河湟。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 西汉置金城属国,并置破羌、安夷、河关等县,将河湟诸羌纳入中央王朝疆域,进行管理。西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湟水、浩高宜同月段水流域,修复邮亭,整治道桥,兴修水利,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公元4年(汉平帝元始四年) 安汉公王莽置西海郡,并设5县,沿青海湖一带筑望亭及烽火台,将统治势力深入到青海湖地区。

公元33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 东汉在河湟复置护羌校尉,修城郭,开水田,鼓励百姓耕牧。

公元88年(东汉章帝章和二年) 张掖太守邓训出任河湟护羌校尉,驻临羌。

邓训宽柔待羌,以恩信取民,去世后被当地人奉为西宁城隍。

公元284年(西晋武帝太康五年) 辽东鲜卑慕容氏首领涉归之庶子吐谷浑率部千余帐移牧阴山(今内蒙古西部)。

公元4世纪初(西晋怀帝永嘉末年) 吐谷浑自阴山南越陇山到材跑罕(今甘肃临夏),居洮河流域,后进入青海地区。

公元330年(西晋成帝咸和五年)左右 吐谷浑之孙叶延联合当地羌族首领,正式建立吐谷浑政权。

公元371年(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前秦封吐谷浑主碎奚为“安远将军、渐强川侯”。

公元431年(宋文帝元嘉八年) 吐谷浑攻灭夏国,尽有西秦故地,向北魏遣使通好。北魏封吐谷浑主慕王贵为“大将军、西秦王”。

公元445年(元嘉二十二年) 吐谷浑遭北魏攻击,其王慕利延“率部西奔白兰,攻破于阗国”。

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 拾寅继为吐谷浑主,于伏罗川(今青海都兰县境内)筑城设都,北魏封其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

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 夸吕继为吐谷浑主,于今青海共和县石乃亥乡境内建伏俟城为都。

公元557~580年 党项在北周政权打击下从古析支的河西九曲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

公元585年(开皇五年) 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其部到旭州(今甘肃碌曲与四川若尔盖二县间)内附,隋“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

公元586年(开皇六年) 苏毗女王遣使与隋通好,始与中原汉地联系。

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 会州(今四川茂汶)总管崔仲方西征诸羌。

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 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吐谷浑主世伏。

公元6世纪赞普达日年斯时期 雅隆部落崛起。

公元601~604年(隋文帝仁寿年间) 隋朝广置佛经译场,罗致中外学者名僧译注佛教典籍。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 附国遣使向隋朝贡通好。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 附国再次遣使向隋朝贡。

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际 南日松赞收服象雄为其十二小邦之一。吐蕃始从中原汉地引进历算。吐蕃兼并附国。出现东女国,主要活动于川西大金川一带的嘉绒地区。继之,南日松赞收服苏毗藏博,统一西藏大部分地区。

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于象雄故地设置10东岱。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 羊同(象雄)姜葛王首次遣使与唐通好。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 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标志着吐蕃王朝的建立。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首次向唐遣使入贡并请婚。唐太宗李世民派行人冯德遐入藏下书临抚。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 吐谷浑主诺曷钵请颁唐历,并亲往长安觐见皇帝,唐太宗封其为“河源郡王”。

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 松赞干布率兵东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川西境”。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 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主诺曷钵。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 唐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联姻,途经今青海玉树地区的巴塘,命工匠刻大日如来及其弟子像于石崖,并建佛塔。羊同国再次遣使入唐朝贡通好。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 吐蕃向西攻今阿里地区,再次将象雄等部收归于辖下。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 玄奘法师从印度返归长安。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征辽东返朝,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入唐上书祝贺,并“治黄金为鹅以献”。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松赞干布派吐蕃军队参加唐朝多民族联军,征讨龟兹王的反叛。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松赞干布发兵千人,协助出使中天竺摩揭陀国的使者唐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等击溃大臣那罗那顺反叛,向唐遣使献捷。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即位,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上书致谢,献金银珠宝,高宗进封他为“宗责王”,将松赞干布石像列于唐太宗昭陵玄阙之下。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松赞干布去世,唐派将军鲜于匡济往吐蕃吊祭。是年之后,吐蕃武力扩张,“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部分党项部族向北、向南迁徙。

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 唐封苏毗女王为“右监门中郎将”。吐蕃噶尔家族专权,率兵再度攻占白兰,并向吐谷浑发动进攻。

公元660年(显庆五年) 吐蕃再次北侵吐谷浑。

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 吐蕃大论禄东赞率兵攻灭吐谷浑,吐谷浑主诺曷钵和弘化公主被迫逃亡凉州。

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文成公主在吐蕃去世。

公元7世纪末 唐朝的制瓷技术传入吐蕃。

公元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党项拓跋氏部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之地侨置朝、吴、归、浮等州,属静边州都督府。后于唐中宗时期(705~710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泰及其子拓跋守寂相继任静边州都督。

公元692年(武则天如意元年) 党项首领曷苏率党项羌人30万众南移至木雅地区,被称为“弥羌”,一度为唐剑山招讨使所辖五部落之一。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 吐蕃大臣悉薰热入唐,贡献方物,与唐通好。应吐蕃之请,唐廷派宰相豆卢钦望等与吐蕃和盟。

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 吐蕃大相尚钦藏及御史敏悉腊(亦作明悉腊)使唐,为吐蕃赞普请婚。

公元709年(景龙三年) 吐蕃赞咄等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汉藏马球队比赛于长安梨园。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 唐雍王之女金城公主由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入吐蕃联姻,途经青海玉树巴塘,建大日如来佛堂,亦称“文成公主庙”。吐蕃舍人明悉腊(亦作敏悉腊)于长安授笔写诗,为“柏梁体联句”。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 唐蕃再次会盟,定界于河源,明载盟文。

公元717年(开元五年) 赤德祖赞向唐遣使奉表请和,表文称吐蕃为“甥国”、赞普为“外甥”、唐帝为“舅舅”。自此,唐蕃双方一直以舅甥相称。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 唐玄宗派大臣皇甫惟明往吐蕃看望金城公主,“与赞普面议和事,永息边患”。赤德祖赞派使奉表玄宗,称汉藏“和同为一家”,希允订盟,恢复旧好。于是,唐蕃双方再订盟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立碑刻约,并于今青海湟源开辟互市市场。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 唐蕃再于赤岭划界树碑,设市贸易。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 赤松德赞降生,后自称是“汉族的外甥”。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 吐蕃白兰二品笼官朗氏家族的董占庭等21人降唐,董占庭被授为“左武卫员外大将军”。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吐蕃趁唐“安史之乱”,边备空虚,大举向唐进攻,党项故地悉被吐蕃占领。

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 苏毗王子悉诺罗率部降唐,被封为怀义王,赐姓李。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 唐派郭子仪与蕃使盟和,再划边界,约定互不侵犯。

公元763年(唐代宗宝应二年) 吐蕃征服归属唐廷的白兰,再度攻唐。十月,一度攻入唐都长安。

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唐蕃第五次会盟。

公元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 唐派韦伦送回吐蕃俘虏,表示议和。吐蕃赞普追悔以往战事,言有“三恨”。

公元781年(建中二年) 唐应吐蕃之请,派汉僧良琦绣、文素等轮流去吐蕃讲经传法。自此,“二岁一更之”,形成制度。吐蕃统辖沙州(今甘肃敦煌),派员管理佛教,度僧尼,兴佛事。同时,唐朝亦在此广修洞窟,由汉僧译经讲法,共同促进了佛教发展。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 唐蕃于清水会盟。盟文称双方“代为婚姻,固结邻好,安危同体”,决心今后“诈谋不起,兵车不用”,“弃利蹈义,坚盟从约”。

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 唐以浑 咸理为会盟使,与吐蕃大将尚结赞会盟于平凉。

公元792年(贞元八年) 印汉佛教徒于桑耶举行顿渐辩论,以统一佛教思想。

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派礼部尚书论纳罗到长安请和,与唐宰相崔植等会盟于长安西郊兴唐寺,树“甥舅联盟碑”。

公元823年(长庆三年) 唐使刘元鼎与吐蕃僧相钵阐布、论纳罗等于拉萨东郊会盟,重申汉藏和同一家的舅甥情谊,并立碑于大昭寺门前。盟后,大相尚绮心儿专程到大夏川(今甘肃临夏)晓谕。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 吐蕃论监通出使长安,献藏地新药。

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达磨(亦作朗达玛)继任吐蕃赞普。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 达磨被杀,吐蕃发生奴隶起义,社会动荡。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沙州张议潮兄弟聚众起事,先后夺取河西诸州和兰、鄯、河、岷、廓等11州归唐,后陆续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 吐蕃赞普达磨之孙贝考赞率其子赤德尼玛衮徙居阿里。

公元947~949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在位期间) 凉州(今甘肃武威)藏族六谷部左厢首领折逋嘉施请得后汉封号,号令地方。后与北宋通好,建立政治、经济联系。

公元971年(北宋太祖开宝四年) 汉藏比丘共同为安多藏僧喇钦·贡巴饶赛(952~1035年)授比丘戒,继续了藏区佛教后弘的戒脉传承。

公元983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宋朝设译经院,恢复佛经翻译工作。

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 宋授凉州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凉州防御史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管理地方行政,并帮助建寺、赠送武器,协宋共御西夏。

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 厮铎督继任凉州六谷部藏族大首领,宋授“朔方军节度、押蕃落等使”,进一步发展了与宋的关系。

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河州蕃人何郎业贤从高昌磨榆带吐蕃王裔 解吐厮 罗吐到河湟,号令吐蕃各部。

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解吐厮 罗吐拥兵数十万自立,积极与宋修好。

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解吐厮 罗吐首次派使到北宋,献马582匹。

公元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解吐厮 罗吐举族迁至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市),建立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宋朝封 解吐厮 罗吐为“宁远大将军、爰州团练使”。

公元1035年(北宋仁宗景佑社二年) 宋封 解吐厮 罗吐为 “保顺军节度使观察留守”,“月俸大彩三十匹,角茶三十斤,散茶一百斤”。

公元1038年(北宋仁宗宝元元年) 唐代从今青、川等地迁到陕、甘、宁交界地带的党项部族建立西夏王朝。宋朝加封 解吐厮 罗吐为 “保顺军节度使”,“岁给丝绢千匹,角茶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

公元1040年(宝元三年) 宋仁宗致书 解吐厮 罗吐,称赞他对宋“资忠效顺”。宋屯田员外郎刘涣出使河湟,于青唐城受到 解吐厮 罗吐的热情接待,解吐厮 罗吐称宋朝皇帝为“阿舅天子”。宋朝封 解吐厮 罗吐之子董毡为“会州刺史”。

公元1063年(北宋仁宗嘉佑社八年) 宋赐 解吐厮 罗吐金带、锦衣、银器、白绢、茶叶等颇丰。

公元1065年(北宋英宗治平二年)解吐厮 罗吐去世,其子董毡继为青唐主。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 宋加封董毡为“太保”,“赏赐大彩一百匹,角茶二百斤,散茶三百斤”,并封赏其妻。

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 宋朝经营开发秦渭地区,采纳王韶的“平戎策”和“和戎六事”,实施复河湟、断西夏右臂的战略。

公元1068~1077年(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宋神宗采纳王韶建议,先后收复熙、河、洮、岷、叠、宕等州,“收抚蕃族三千余万帐”。

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 王安石推行新政,于今陕、甘、川一带设马市、茶场,并在陇西、熙州(今临洮)设相当于国家商业银行的“市易务”,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互市交易。王韶任“秦凤路帅司干当”,兼领茶马市易事。

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 宋于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置市易司。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 萨迦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始建萨迦北寺。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 宋朝于秦州设都大提举熙河路买马司,在成都设都大提举成都府路茶场,分管榷茶买马事宜。

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 宋朝封授董毡助手阿里骨为“松州刺史”。

公元1079年(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以景青宜党令支为首的 解吐厮 罗吐政权使团出使宋朝,在京城考察3月。

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 宋进封董毡为“武威郡王”。

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 宋改授阿里骨为“肃州防御史”。

公元1078~1085年(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宋设都大提举茶马司,由朝廷统一经营茶马市易成为定制。

公元1087年(北宋哲宗元佑社二年) 杰·喜饶迥乃于今西藏日喀则东南丛堆区建夏鲁寺,建筑风格汉藏合璧,体现出汉藏文化的交流。青唐主阿里骨对宋用兵,欲收复熙河六州失地。兵败,解吐厮 罗吐政权由盛转衰。

公元1088年(元佑社三年) 阿里骨派员向宋朝贡谢罪,重续旧好。

公元1096年(北宋哲宗绍圣三年) 阿里骨卒,其子瞎征继为青唐主。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 宋循旧例,封瞎征为“西蕃邈川首领河西军节度使”等。

公元1099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 宋军进入河湟,后西移茶马市场,置湟州茶马司。

公元1102~1106年(北宋徽宗崇宁年间) 北宋边将赵隆、何灌依次经营河湟,修渠引水,进行屯田。

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解吐厮 罗吐政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