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35

第35章 近代、民国时期的汉藏民族关系(1)

中国近代历史,是国家领土遭瓜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也是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浴血奋斗的历史。18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相继进入工业社会。就在欧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依然满足于所谓“康乾盛世”的成就而洋洋自得,不知不觉中被历史远远地抛在后头。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第一节】西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英俄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和西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西方势力觊觎西藏由来已久,早在鸦片战争之前,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便以通商为借口,以天主教、基督教为武器,经亚洲腹地进入西藏,企图通过冲破佛教中心,打开我国的西南大门。1624年,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等人,偷越玛拉山口进入西藏阿里,于1626年在今札达县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教堂。外国传教士蛊惑人心,诱使喇嘛还俗,激起西藏广大僧俗群众的反对。1635年,西藏人民将这些传教士驱逐出境。1716年,罗马耶稣总会教士德西德里一行被遣进入西藏拉萨,以给拉藏汗治病而取得信任。1717年,拉藏汗兵败被杀,德西德里等因失去支持者而被迫返回印度。1724年,西方传教士取得在拉萨建立教堂的自由,因遭拉萨僧俗群众的强烈反对,被迫关闭了其教堂。1745年,天主教卡普钦教会在拉萨的传教士全部撤离西藏。西藏人民反对西方洋教入侵,维护藏传佛教,捍卫西藏稳定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764年,英国占领孟加拉后,东印度公司便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东南亚推行扩张、侵略亚洲各国的桥头堡。1773年,东印度公司派遣“军事考察团”进入不丹,因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六世****当即写信给东印度公司督办赫斯丁,反对英军非法进入不丹。东印度公司以此作为接触西藏上层的机会,于1774年派遣波格尔等人进入后藏。波格尔到达不丹后,六世****致函他表示拒绝波格尔入藏,明确提出西藏遵行清朝大皇帝坚决禁止外国人入藏的规定,要求波格尔返回。波格尔不听****劝阻进入后藏,企图以行贿诱使噶厦与其签约通商,并拜会****,欲使****同东印度公司建立联系,遭到噶厦政府和六世****的断然拒绝。

到了19世纪初,随着英国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他们开始使用武力,与东南沿海的入侵行动相呼应,用洋枪洋炮来敲我国的西南大门。1814年,英军发动了侵略尼泊尔的战争,迫使尼泊尔签订所谓合约,占领了尼泊尔的库马翁等地。

1835年,英国又强行租借锡金南部山区大吉岭一带,作为入侵我国西藏的据点。

鸦片战争前夕,不丹到西藏西北部的班公湖一带,全被英国占领或控制。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他们以通商、传教、考察、探险等为名,纷纷进入青海、川西北、西藏。1845年,法国传教士经青海潜入西藏。1862年,法国传教士进入昌都。西藏僧俗群众坚决反对外国传教士入藏,三大寺和扎什伦布寺发出不让洋教入藏的号召,并上书朝廷严禁洋人入藏。19世纪下半期,沙俄也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接连不断地派遣“考察队”、“探险队”进入青藏高原,闯入西藏腹地。1900年,沙俄科兹洛夫考察队在昌都制造了枪杀21名藏族同胞的琐图血案。19世纪80年代后,沙俄派俄籍蒙古喇嘛德尔智混进西藏僧官队伍,以十三世****喇嘛的侍读身份多次赴俄非法活动,大肆鼓吹西藏“联俄”,秘密策划“********”。这是沙俄颠覆分裂我国西藏的又一罪证。

面对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加紧策划武力侵藏。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准备,于1888年2月7日,悍然发动了侵藏战争。英军突袭隆吐山边卡,因守卡藏军人数少,武器落后,面对英军的洋枪洋炮,死伤惨重,被迫退守卓木。西藏军民纷纷支援前线,十三世****喇嘛亲自给从拉萨开赴前线的战士摩顶祈福,很短时间内集结于亚东前线的西藏军民逾万人。正在西藏军民英勇抗击之时,新任驻藏大臣升泰奉命“罢兵定界”,一味退让,于189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归英国统治;划定藏哲边界,使中国丧失了隆吐山在内的热纳宗及岗巴宗南端的大片国土;允许亚东为商埠,并免纳进口税,从而打开了英商进入西藏的门户。1893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承认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的条款。这次史称第一次侵藏战争的隆吐山之战,虽然因清廷腐败无能、退让妥协而失败,但西藏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誓死保卫西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彪炳青史。

1902年,英驻哲孟雄(锡金)的专员怀特带兵侵入西藏岗巴宗甲岗,拆毁界石,抢掠牛羊,进行公开挑衅。1903年英国政府派遣荣赫鹏率兵侵入西藏,一面阻挠西藏方面提出的谈判,一面加紧准备军事行动。1903年12月,英国殖民主义者以“通商”、“边界”问题为借口,举兵三千越过则列拉山口,向亚东、帕里一线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以十三世****喇嘛为首的西藏僧俗群众,毫不畏惧,英勇还击,调集了三千多兵力开赴前线作战。1904年4月,英军到达江孜,西藏军民顽强抵抗,展开了有名的“江孜保卫战”,重创英国侵略军。7月,江孜失陷,1000多名藏族军民英勇献身。8月初,英军攻入拉萨,****喇嘛坚持不与英人缔约而事先出走。在英军的胁迫下,驻藏大臣有泰与英人签订了《拉萨条约》,条约“允定于江孜、噶大克及亚东,即行开作通商之埠”;要求所有光绪十九年中国与英国订立的条约内,凡关涉亚东各条款,亦应在江孜、噶大克一律施行;应允西藏现行各通道的贸易,一律不准有所阻滞,将来如商务兴旺,允斟酌另设通商之埠;应允西藏所有自印度边界至江孜、噶大克各通道,不得稍有阻碍等。同时蛮横地要求西藏向英军“赔款”50万英镑,在“赔款”未交清前,英军可以占领春丕。后来,《拉萨条约》因清廷拒绝签字批准而成为没有法律效力的一纸废文。

二、清廷坚持西藏地方对外事务的主权

随着外国列强日益猖獗的侵略行径,中国一步步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清廷国力衰败,江河日下,但清廷坚持主持西藏地方对外事务的原则保持不变。1876年,英国胁迫清廷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该条约另立专条规定,允许英人由京师经甘肃、青海、四川入西藏“探访”。此专条遭到西藏各界的强烈反对,后经清廷与英人交涉,以清廷放弃在缅甸的权益为条件,换取英人“允即停止”经甘肃、青海、四川入藏的“专条”。1907年,清廷通知各国,“不准洋商擅在西藏从商”。

“前后藏地方照约不准外人游历”。1893年,清廷同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续约》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两年多时间里,3次致书十三世****喇嘛,要求同****喇嘛直接交涉西藏“划界”、“通商”等事宜,其目的在于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此时的****喇嘛虽对驻藏大臣和清朝的腐败无能已不抱很大希望,但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西藏地方同中央政府关系的罪恶行径十分愤慨,毫不动摇地坚持西藏地方的对外事务一律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定制,拒收英人信函。并声明,在不同驻藏大臣协商、不经中央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决不与外国政府进行任何通信。1906年4月,清廷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此条约虽然明确“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其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政治”。但条约六款以《拉萨条约》作为附件,实际上默认了英国在西藏增设江孜、噶大克两处通商,并设立商务委员,只是体现了西藏地方涉外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的原则而已。1908年,英印政府派戴诺同清廷所派的钦差大臣张荫棠在西姆拉会商修订通商章程,4月20日签订了《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谈判过程中,虽经张荫棠等人力争主权,但因国势衰败,清廷妥协,英印政府仍然攫取了不少权益。

如条约允许英国在江孜、亚东的商务代理处驻军,保留中印边界到江孜的11处驿站和邮政电报设置,从而使英国的商务机构成为侵略西藏的据点。1909年,英印政府在江孜南年楚河左岸彭康地区租地修建营房,占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共60余间房屋,把这里作为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活动中心。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虽处在行将覆亡的前夕,但仍然坚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属关系,表明西藏是清王朝统辖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近代西藏地方和藏族人民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与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同样的历史遭遇。

【第二节】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

一、张荫棠在西藏推行新政

1904年8月,荣赫鹏率领的英国侵略军攻进拉萨前夕,十三世****喇嘛力主抗英,坚决抵御外辱,与腐败无能、畏敌如虎的驻藏大臣有泰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江孜战役失败、英军进逼拉萨的形势下,他发誓不与英军缔约。于1904年7月27日,带领十几名随从护卫,离开布达拉宫,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流亡生活。十三世****喇嘛出走后,在英军的威逼下,驻藏大臣有泰派噶丹赤巴等与英人签订了《拉萨条约》。当清廷得知《拉萨条约》的内容后,连续两次电告驻藏大臣有泰,指出“光绪十六、十九年两次定约,系中英两国派员议定,此次自应仍由中国与英国立约”。指出《拉萨条约》“有损中国权利之处,既据先行照会不侵中国主权,不占西藏土地,应即照此议定”。由于清廷的及时干预,有泰等人才未在条约上签字。在十三世****喇嘛出走、驻藏大臣有泰昏聩误国、藏事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清廷派张荫棠领副都统衔,前往西藏查办藏事,整顿藏务,借以挽回危局。

张荫棠早年被派到美国任职,历任清廷驻美参赞和总领事。期间,他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熏陶,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本性有着直接的感性认识。他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是一个具有改革维新思想和远见卓识而又清廉精干的官员,在清代众多派往西藏的官员中实属凤毛麟角。1905年,张荫棠以参赞身份随清廷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到印度,就西藏问题与英印政府谈判,办理1904年的军事和议订新约事宜。期间,他建议朝廷整顿藏务,抵制英帝国主义侵吞我国西藏的阴谋,他指出:“我国整顿藏事,迟早皆应奉办。今事机迫切,尤为刻不容缓。”

张荫棠的建议,正合清廷之意,遂于1905年5月令其入藏查办藏事。

1906年9月,张荫棠从印度启程前往西藏,于11月底抵达拉萨,受到西藏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到拉萨不久,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他首先上书朝廷,弹劾了以劣绩昭著的驻藏大臣有泰为首的十余名满、汉、藏官员,历数这些人贪赃枉法、昏庸误国、贻害百姓的罪行。1907年,清廷批准了张荫棠的奏呈,下令将有泰等人革职查办,其他有关人员“归案查办,分别监追”。此事引起全藏震动,僧俗群众交口称赞“汉官威令始行,民气一振”。张荫棠在西藏的威信也因此而不树自立。

除了整顿吏治、查办误国害民的官吏,张荫棠认为非大事更张,不足以挽救危局。1907年2月,张荫棠向清廷奏呈治藏新政建议《西藏善后二十四条》。3月,经清廷允准传谕藏众实施。《二十四条》的主要内容有:劝导西藏地方官员效忠清廷;

抵制洋货,扩充民利,清查户口赋租;筹建商埠,着意外交,联络邻邦,共御英夷;筹款练兵,重整藏军;加强农工商、采矿业等,发展藏内经济;革除苛政,废除差役,减轻刑罚;大兴教育,筑路垦荒,兴修水利,培育良种等。提出西藏地方政府设立交涉、督练、盐茶、工商、财政、路矿、学务、农务、巡警等9局。这标志着西藏地方开始设有近代性质的经济、文化职能部门。

为配合“新政”推行,张荫棠还亲自编撰颁行了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训俗浅言》、《藏俗改良》,并将它们译成藏文,广为传发;宣传“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仁义礼信忠孝节悌等儒学知识;主张改革藏俗,在西藏推行汉俗。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是他“新政”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同时张荫棠在僧俗大会上“痛陈天演物竞,生存淘汰之理,怵以印哲亡国覆辙”。旨在主张变革,固防图强,反对外国列强入侵。张荫棠的《西藏善后二十四条》,主旨是“启发民智,日近富强”。他认为“今日之西藏,教宜保旧,而政必维新”。他的治藏“新政”无疑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总体上看,赢得了西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正当张荫棠着力于推行新政之机,由于受到清廷一些新贵们的反对,1907年5月,张被调离西藏。

二、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

张荫棠调离西藏后,时任驻藏大臣的联豫继续推行新政,其主要内容如下。

政治上,联豫竭力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他在报呈朝廷的奏折中说:“藏地规模较简,所驻大臣两员,政见一有参差,治理亦多窒碍。”奏请裁撤帮办大臣,增设左右参赞,使驻藏大臣有专权,由驻藏大臣决定重大事宜。

奏请朝廷增加委员职数,除了在噶大克、江孜、靖西设官,在曲水、江达、山南、硕板多、那曲各驻委员一人,分别担负扼守要冲、控掌工布、阻止洋人入藏等职责。在拉萨设置巡警总局和巡警教练团,统管亚东、江孜两埠警务。这一举措,除了为反对和抵制帝国主义入侵西藏,还在于力图加强清朝中央对西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经济上,联豫于1908年在亚东、江孜、噶大克3处通商口岸设税关,亚东、江孜两处设监督。将江孜关改为分卡,归亚东税务司管理;噶大克设立分关,归亚东关税务司管理;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开采矿产资源等。

军事上,联豫提出在江孜、亚东口岸设立警察;调川军入藏,添练新兵,在察木多驻军。1910年川军入藏,联豫将其分编为步队、马队、炮队,分驻各地。1911年,经奏朝廷允准撤裁西藏绿营兵,改编为新建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