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2896900000034

第34章 西藏佛教文化(2)

相传藏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中医、古印度医学以及阿拉伯医学等都有一定的渊源。松赞干布时期,随着文字的创立、佛教的翻译和传播,医学也作为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称为医方明),开始传人藏区,并有了很大发展。如唐朝僧人马哈德瓦和藏族译师达马果恰两人将文成公主带来的中医书籍译成藏文,名为《医学大典》,这是已知的藏医学中最早的一部经典文献。之后,松赞干布邀请印度、波斯及汉地的三位医生,分别著成《新酥油药方》、《头伤治疗》、《汉地杂病治疗》等,后综合各国的医学精华,编成《无畏的武器》七卷。

到八世纪时,经汉藏医生的合作编成一部综合性的藏文医书,名为《月王药诊》,全书共113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学著作。

在八世纪中叶,从于阗地区入藏的名医比吉·赞巴希拉哈应聘在吐蕃王室担任医生,并曾译出《医学宝鉴》、《尸体图鉴》、《甘露宝鉴》等书献给藏王赤德祖赞,并编成《王室养生保健全书》。在赤松德赞时期,来自唐、印度、大食、尼泊尔等地的医师译成《杂病治疗》、《艾炙明灯》、《甘露药钵全书》、《草药生态》等,最后汇编成为《紫色王室保健经函》。后来,赤松德赞患病,特意请来唐朝医师东松岗哇,他不仅很快治好了赞普的病,还献给赞普一部《白色医疗指路明灯》的医著。赤松德赞赐给他山南地区的两个庄园,此后塔西·东松岗哇就留在了吐蕃。赤松德赞十分重视医学,遂从吐蕃选拔九位青年来培养,其中中部来的宇陀宁玛·云丹贡布最为出类拔萃。宇陀宁玛·云丹贡布出身医生世家,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勇于实践,广泛学习了各种经典。他又多次到邻近国家和地区游学,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潜心研究,最后著成《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名著。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藏医学的著作,基本上囊括了藏医学的所有内容。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称为《根本医典》,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和简要的介绍。第二部称为《论说医典》,介绍了人体的构造,疾病的病因,卫生保健知识,药物的性能,诊断的具体方法,治疗的基本原则。第三部称为《秘密医典》,介绍各科的临床知识及其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治、食疗等。第四部称为《后续医典》,重点介绍诊断方法,包括尿诊、脉诊、各种方剂及其组成配伍、治疗功能等内容。《四部医典》的问世,表明藏医学已经发展到成熟时期,是藏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十二世纪,宇陀宁玛·云丹贡布的第十三代孙宇陀萨玛·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大量的修订、补充,并做了注解,成为后世学习该书的重要参考书。他还著有其他医药著作十多种,被誉为”凡界的药王”。

在元代萨迦派时期,藏医学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中以萨迦药城为中心的昌狄医学传承最有成就,其代表人物昌狄·降贝桑布和昌狄·班丹措西在《四部医典》的研究和人体解剖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昌狄·班丹措西的重要著作有《辉煌医史》、《解剖明灯》、《药物蓝图》等,并且擅长绘制药物及解剖方面的各种挂图。另外,这一时期著名医生俄金巴·仁钦华译有《水银炮制经》及其诠释《水银洗炼详述教诫》、《耳传卫本》等多部医药书籍。他的主要门徒噶玛巴·让迥多杰学富五明,根据用药经验著有药物书籍《药名之海洋》一书,详细论述了830多种草本药物的性能、主治与标本等,这是一部药物学方面的名著。大成就者唐东杰布不但架桥、创藏戏为民谋利益,而且在拉萨铁山之上修建吉布日佛殿,成为以后药王山医学院的基础,还创制出平衡人体功能的灵丹妙药洁白丸和治疗疫病的良药红丸等神奇药物遗留给后世。达仓译师喜饶仁钦著有《勾去智者之心》等医史和论述医学总义的书籍,临床书籍有《接触疾病治法》等,并著有医学名词解释《词义明释明镜》等。

十五世纪中叶,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的争鸣的局面,其中以绛巴学派和舒卡学派影响最大。绛巴学派又称北派,是由出生在昂仁的绛巴·南杰札桑(1395—1475)创立。他拜博东班钦等曾系统地学习过”五明学”。明代曾封他为大司徒,他是位学者型的地方势力首领。在医方明方面著有《八支集要·如意宝珠》(一百二十卷)、《本论注·议义明灯》、《释论注·甘露河流》、《后论释难·满足愿望》等,对四部医典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此派对高原常见病如风湿一类病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善于利用温热药物、艾炙、方剂等疗法。他有一位名叫都孜吉美的门徒,所画的药物、人体解剖的挂图相当精美。

舒卡学派,又称南派,是由出生在达布舒卡地区的舒卡·年尼多吉(1439—1475)创立的,他十岁时就开始学医,著有《医学四续广注‘水晶彩函》、《四续问难·银锁》等,又跟达工一带的名医合著《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书,详论药物的味道、功效、性能等。南派主要对治疗南方较流行的常见温热性病症经验丰富。南派还特别致力于对《四部医典》的挖掘和刻印事业。

十七世纪,第斯桑杰嘉措曾专门校阅各种版本的《四部医典》及其注释本,并请著名医家来讨论一些难题,最后对《四部医典》的原本做了一次彻底、全面的修改、补充和注疏。不仅如此,他还应用叙述体的文字来重新改写这部经典。这样,《四部医典》就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全书的篇幅也因此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于1687年完成了刻版,书名为《四部医典蓝琉璃》,从此这部《蓝琉璃》成了学习《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

这一时期,在医学教育方面,五世****喇嘛对培养医学人才比较重视,在哲蚌寺设立”医学利他院”,恢复日喀则的”仙医云集院”。桑杰嘉措在布达拉宫对面小山上建立了”药王山医学利他院”,并在五世****喇嘛的支持下,刻印了一大批重要的藏医著作。在桑杰嘉措的主持下,绘出藏医系列的彩色挂图全套共79幅,还利用宫廷的丰富资料,编著成《藏医史·仙人喜宴》,书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从传说时期一直到桑杰嘉措本人执政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藏医学史著作。

继桑杰嘉措之后,蒂尔玛·丹增彭措著有一部重要的本草学著作《晶珠本草》,全书刊有各类药物共2294种,实收1400种,涉及每一种药物的形态、功用、产地、用法等内容,是藏医史上影响巨大的药物学著作。

这一时期在安多地区的塔尔寺、拉卜楞寺、夏琼寺、拉加寺、赛科寺、拉莫德钦寺及佑宁寺等先后建立起曼巴扎仓(藏医学院),成为藏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

十九世纪,十三世****喇嘛土丹嘉措(1876一1933)十分重视藏医药学,这一时期除开展医疗活动,整理古代医籍之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培养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的机构,叫”门孜康”。这所学校成为近代培养藏医的主要场所之一,曾培养出钦饶诺布(1883—1963)等著名的藏医。⑤

五、小五明学

1.修辞学

修辞学讲辞章之学,亦源自于印度。十三世纪中叶,译师雄敦·多吉坚赞将古印度著名文学大师旦志的经典之作《诗镜》译成藏文(后又经邦译师等人的校订改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藏族文学与诗歌的发展。《诗镜》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重视,诠释《诗镜》的著作不胜其数。《诗镜》讲授的盛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辞义风格,使文学审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凡藏族学者,无不钻研《诗镜》,甚至到了不懂《诗镜》,难以为文的地步。《诗镜》综合古印度东南两派诗家相同和不相同的修辞方法,著成作诗格律,类似于写作指南。全书由三个章节组成,内容概括为辞章、辞格和修辞过失。辞章有诗体、散文、散文诗歌相间体三种。辞格指通过各种修饰词的组合,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对诗文加以修饰和美化。修辞过失是指诗作中出现的不符合逻辑和语法规则等的错误现象。

宗喀巴、五世****、多喀哇·策仁旺杰、贡塘·丹贝仲美等藏传佛教大师擅长诗作,均有作品传世。

2.声律学

声律学是古印度文人中盛行的根据字母和字根的音形轻重搭配成绝句的一种修辞方式,通用于诗歌和文章中的偈颂体的写作。在每四行一首的诗句中,根据其诗句声律组合规律和梵文偈句轻重音的组合规律,又将其分为志达和杂豆两种。志达指每行诗句中,运用多少元音需要记数的种类;杂豆指不记元音数,而依据字根的轻重音形搭配成诗句的形式。⑥

据传,声律学起初是由古印度蚁穴大师所开创,后图巴玛色著《声律学纲要》,杰巴拉大师对该书加注后开始传播开来。此后大学者仁君喜瓦撰有《声律学·宝生论》,声律学在古印度得以发展。萨迦班智达为了使这门学科在藏区得以传播,首著《声律·杂斑莲》。此后梅林大译师、雅隆·扎巴坚赞、夏鲁·曲绛桑波译师等先后将《声律学·宝生论》等译成藏文,使声律学在藏区逐渐得到传播。

3.词藻学

词藻学是根据世间各类不同事物之间相对存在的因果关系、依附关系、对立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近似关系等为依据,给事物以多种称谓(异名)的一门学科。

十三世纪,著名的大译师雄敦·多吉坚赞和邦·洛智丹巴师徒在翻译并讲授古印度诗学名著《诗镜》时期,词藻学也开始传人藏区。特别是针对文学创作中修辞格的需要,雅隆·扎巴坚赞和夏鲁·曲绛桑波、司徒·却吉尼玛等著名译师先后翻译、校订了《甘露藏》和《明显说杂论》等古印度词藻学名著。此后,欧曲·达摩巴札的《词藻学——大海之点滴》、大比丘旺秋曲桑的《数词异名解注》等多部词藻学专著陆续问世。⑦从此,词藻学作为一门修饰文学作品的学科,在雪域高原不断传播、完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词藻学。

词藻可以分为数词的异名与其它实词的异名两大类。总体上来说,名词可以分为实有名词和假立名词两大类,词藻一般属于假立名词的范畴。藏语的大多数词藻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符合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性,而且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例如:太阳叫莲亲,树木叫足饮,鸟类叫空行和二生等。

4.戏剧学

戏剧学属小五明之一,戏剧在古代印度十分盛行。藏族戏剧的开创者是唐东杰布,他为了筹资建桥,动员组织了能歌善舞的七姐妹表演故事剧,被称为”阿姐拉姆”(意译”仙女姐姐”)。藏戏剧目众多,唱腔丰富,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深得藏族民众的喜爱。藏戏中的面具有蓝色和白色两种,白色面具一般象征”长寿、福气降临”,年长者佩戴长寿无疾,年轻者佩戴人财兴旺,增长智慧等;而蓝色面具为威猛、雄武的象征。

自唐东杰布首创藏戏以来,藏戏在藏族各地得到了发展,成立有专门的剧团,并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如卫藏为”阿姐拉姆戏剧”,昌都为”拉姆跳神戏剧”,西藏门(隅)地区为”拉姆舞蹈”,四川甘孜南部和东部为”拉姆戏剧”,甘南、阿坝为”安多传记戏剧”等。因所处地域不同,流行在卫藏和康地区的称南传藏戏,流行在安多地区的称北传藏戏,两者在唱腔、表演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藏戏著名的剧目有《诺桑王子》、《文成公主》、《朗萨雯波》、《智美更登》、《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桌瓦桑姆》等,号称八大藏戏。

5.历算学

历算学是小五明之一,约在聂赤赞普时期,就有了天象观测法,通过观察天空日月星辰的运转,来预测地上的四季变化等。后来松赞干布时期,传自唐朝的部分历算著作被译作藏文。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唐朝的历算学家德哈那拉波曾两次到吐蕃翻译历算学著作。大翻译家白若杂那翻译了印度的部分历算著作;医王宇陀·云丹贡布撰写了《星算大山除尘》、《黑算安定乾坤》、《果算转轮开宗》等,促进了藏族历算学的发展。

当代使用的藏历是历代学者们在本民族古老历算的基础上,吸收了十一世纪从印度引进来的时轮历和十八世纪从汉地传人的黄历和五行算的优点,又根据藏区季节变化,农牧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历。编制藏历的习惯,从十三世纪就已开始,先后有《萨迦历书》、《楚布历书》、《敏珠寺历书》、《八邦寺历书》等。

藏历的第一个饶迥火兔年(1027年),《时轮续释》翻译成藏文,此年即为藏历元年。十四世纪,噶玛·让迥多吉为了便于理解《集摄续》中有关描述宇宙的构成及星宿运转,改写成七字句的格律诗体使其通俗易懂。后来他撰写了《历算集论》,成为藏民族第一部历算著作。布敦大师著有《智者喜乐》,对星算五要素、日月食等采用”沙盘运算方式”。他还依照《俱舍论》的描述,在夏鲁寺的墙壁上绘制了独具特色的时轮错角说的星球图。1425年,楚布.嘉央顿珠沃色师承噶玛·让迥多吉撰写了《历算学》,开创了楚布派,还编出《楚布历书》,后来在西藏广为流行。1447年,浦巴·伦珠嘉措著《白莲亲教论》等,开创了普派历算。此后,在藏族历算中形成了普、楚两个派别。

1687年,第斯·桑吉嘉措撰写了历算巨著《白琉璃论》,成为当时历算学方面的权威著作。1714年,山南敏珠林大译师达玛室利著《日光论》。⑧1747年,松巴·益西班觉著《噶丹新算母子篇》,普派历算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后格鲁派主要使用噶丹新算。1796年,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撰写了《历算智者珍藏篇》。1852年,工珠.元丹嘉措重整编写了《历法善说集经》,这本书成为后期楚派继承者的主要理论依据。1908年,大学者居·弥旁绛央南杰嘉措撰写了《时轮释要·金刚阳光》。1916年,推举大学者钦饶诺布为拉萨医算院的负责人,他制定了结合作用派历算和体系派历算的《历书》,并根据多年研究积累,针对西藏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历书》中增加了当年何月何日刮风、下雪、少雨、结霜等天气预报,以供查阅,曾得到广泛使用。

注释:

①宗者拉杰主编:《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39—247页。

②杨化群著译:《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页。

③工珠·元丹嘉措著:《论十明学》(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59页。

④宗者拉杰、多杰仁青著:《藏画艺术概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

⑤苏诺著:《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3—67页。

⑥见注③,第170一174页。

⑦仁布·阿旺久札著:《藻饰词论——智者耳饰》(藏文),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⑧黄明信著:《西藏的天文历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