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分法,西藏佛教文化主要包含在大、小五明中。大五明指内明(佛学)、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医方明(医学)、工巧明(工艺美术);小五明是指修辞学、声律学、词藻学、戏剧学和历算学。本章就大、小五明文化在藏区的传播及发展概况予以简略的介绍,其中,内明的内容在本书其它章节中都有涉猎,在此不再赘述。
一、声明
藏传声明学是以印度梵文文法为主,因藏传经典大都译自于梵文,掌握梵文成为翻译佛经的关键,因此,藏传佛教界的学者重视梵文的学习。相传,印度著名的声明学著作有《因陀罗声明论》、《毕夏利声明论》、《夏郭扎亚声明论》、《巴尼巴声明论》、《萨曼达巴扎声明论》、《巴丹吉利声明论》、《玛努赞戴声明论》和《旃陀罗声明论》八部声明学论著,加以《噶拉巴声明论》、《妙音声明论》为十部。其中《巴尼巴声明论》最先出现,书中将复杂的梵语语法作了详细的论述,成为人们学习梵语的入门读本。译成藏文的声明学著作主要有《巴尼巴声明论》、《旃陀罗声明论》、《噶拉巴声明论》和《妙音声明论》。
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屯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文字。屯弥·桑布扎拜印度学者大婆罗门李雄为师,学习了兰扎体和乌尔都体梵文。又拜大学者亚夏米扎的弟子班智达天智狮子为师,学习《巴尼巴声明论》、《声明集分论》、《旃陀罗声明论》等声明论著。屯弥·桑布扎学成归来后,在熟练掌握梵文理论的基础上,细心研究藏语的语音、语法和语调等,创制出了藏文三十字母,相传他撰写了《善说法无垢光》、《声明论明灯》、《声律学基础》、《屯弥声明论》、《梵文读法明灯》等声明学的相关论著,并开始将印度的梵文佛经译为藏文。因此,声明学在藏区可分为两大类,印度梵文声明学和藏文声明学。随着佛经的翻译及藏文的广泛使用,吐蕃时代杰奇珠译师撰写了《声明八品本文》和《声明八品注释》,诸译师还共同编写了《翻译名义大集》和《声明要领二卷》,逐渐建立起了藏传声明学的体系。吐蕃末年,朗达玛灭佛,吐蕃翻译事业因此停顿,文化典籍遭到空前损失,屯弥·桑布扎所著的八部著作仅存《三十颂》和《音势论》两部。
约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在藏地出现了一位学贯大、小五明的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他之前,尤其是声明学,及修辞学、声律学、词藻学、戏剧学等小五明的学科没有得到发展。贡噶坚赞主要是在他的伯父扎巴坚赞处学习《声明八品》、《口剑论》等,其后在克什米尔大班智达释迦室利处学习了《声明集分论》、《旃陀罗声明论》。又在尼泊尔之班智达三菩扎尊前,学习了梵文声明学等。为了阐明这些声明论著的内容,他著有《声明入门》、《启蒙解说》、《语门科判》、《文字的拼合法》、《声明略摄》、《涅槃点拼合法》、《咒文念诵法·生果之花》等著作。
其后,萨迦派中,雄敦·多吉坚赞在八思巴的鼓励和嘱托下到印度迎请班智达,进行翻译,将《旃陀罗声明论》完整地翻译成了藏文,并招收弟子,讲授《旃陀罗声明论》,出现了一大批精通声明学的学者。
十三世纪中叶,大译师尼玛坚赞,拜声明学的大学者载达嘎纳为师,学习了声明学,把旃陀罗阁弥著的《唯识二十颂释》、《字经》和护法大师的《字经注释》译成藏文。布敦从尼玛坚赞学《旃陀罗声明论》、《声明集分论释》等,通达了声明学,译《声明集分论拼合法五品举例释》,著《声明集分论实词六品释》、《普说八品详细举例广释》上下卷、《集分论第四品·由语基构词举例释》等,这些著作推动了声明学的发展。
十三世纪末,著名的翻译家邦·罗智丹巴(1275—1342),对照杜嘎僧哈的注释把《声明集分论》和《声明集分论之词尾》译成藏文,后又译《旃陀罗声明论之一般正摄》、《旃陀罗声明论之字尾》及相关的注解等著作。邦·罗智丹巴译师的弟子萨桑玛迪****翻译了《声明集分论注释·益学》,并著《声明集分论注疏·雅言日光》,对《声明集分论》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
十四世纪时,出现了绛曲泽莫译师、南喀桑布译师、喜饶贝译师、博东巴·多吉坚赞、夏玛译师图杰贝、那唐译师僧伽室利等精通声明的著名翻译家。
十五世纪中叶,夏鲁译师曲绛桑波(1441—1527)为了恢复日趋衰微的声明学等传承,学习了声明学、声律学等,成为著名学者。他根据梵文核对显密藏译经典,将藏译中的漏译、增译及当时未能译出留下的空缺进行补译和纠正,使显密经典的许多译文准确易懂,不仅为规范佛经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还编写了《声明集分论注梵藏对照》和《甘露藏广释如意宝牛》、《声律学摄要》等著作。
夏鲁译师的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萨译师·贡噶索南扎巴和热纳巴札译师。萨译师天资聪颖,对显密经典,特别是对声明学经典十分通达。萨迦译师继承祖辈遗风,大兴声明学,培养弟子,使声明学得以传播。
十六世纪出现的精通声明和翻译的大译师有大贤哲温萨巴·洛桑顿珠、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拉通译师、觉囊巴·多罗那它贡噶宁波等。
十七世纪出现的精通声明的学者有嘉木样·协巴多吉、第斯·桑杰嘉措、卓尼·扎巴协智、司徒·曲吉迥乃等。
十八至二十世纪出现的精通声明的学者有央坚噶维洛智、欧曲·达摩巴札、阿克喜饶嘉措、央坚珠贝多吉、居·弥旁绛央南杰嘉措、夏玛·更登丹增嘉措、班智达洛桑丹贝、晋美丹曲嘉措、喜饶嘉措、晋美柔贝洛智、毛尔盖·三木旦嘉措、堪布·次朗等。①
藏文文法《三十颂》主要讲藏文字母的构成、功能,及藏语的构词造句法。《音势论》则依据藏语的独特音势变化现象分析它的音性规律,进而揭示出藏语动词的时态等内在规律。《音势论》的主要内容有字母的音性分析,前加字的音性分析和语法功能,后加字的音性分析与语法功能等三大部分。自屯弥·桑布扎编写藏文文法以来,历代学者借鉴梵文语言学著作,不断研究藏语文规律,编写出了众多语法著作,使藏文文法得到充实和完善。二、因明
因明学,藏语称”策玛”(tshe—ma),汉文又译作”量学”。”策玛”即”真知”或”正确认识”之意,是为了消除对客观存在的错觉,正确抉择认知所量外境、能量内心及心境关系的一种学科,通常又称为佛家逻辑学。因明学肇始于印度古老的”尼也耶”学派,后来佛家因明学,继承了尼也耶派的逻辑学,并有所改造和发展。在印度佛教大师中陈那和法称是因明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佛教因明学体系。陈那学贯大小乘,特别擅长因明学,著作有《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因轮抉择论》、《集量论解释》、《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观三世》等。法称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是陈那的再传弟子,他曾拜自在军为师,学陈那的《集量论》,共学了三遍,一遍比一遍理解深刻,可以说弄通了陈那《集量论》的精髓。法称在因明学方面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藏传佛教中称为因明七论或七部量论,即《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成他相续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
藏传因明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吐蕃王朝时期,主要是翻译了一部分因明学著作,但未得到广传,藏传佛教史上将这一阶段称为旧因明。第二阶段为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为新因明时期,桑浦寺等寺院开始开展因明学的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学人才。代表人物有俄·洛丹喜饶、恰巴·却吉僧格、萨班等人。
大翻译家俄·洛丹喜饶(1059—1109),他将多部印度因明学著作译成藏文,并修订旧译。藏族所有译师中,他是翻译因明学著作最多的人。俄·洛丹喜饶所弘传的因明,称为新因明。②俄译师还著有《量抉择论疑难广释》等因明学注释著作。俄译师弟子众多,因明学开始进入讲习、传承的时代。
藏传因明摄类学的开创者恰巴·却吉僧格曾主持桑浦寺十八年,系统讲授因明学知识,影响很大。他独辟蹊径,开创了”摄类学”(又译为”集学”),即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认识、辨别各种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与事物名称的关系,提高分析、思辨能力的一种学科。他为因明辩论技巧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萨迦班智达著《正理宝藏》,为第一部西藏学者所著因明学著作,批判了各种错误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因明学理论体系。全书汇总七部量论要文,分为论外境、论内心、论总别、论直观分辩、论所诠能诠、论联系、论矛盾、论定义、论为自、论为他等十一章。《正理宝藏》亦为萨迦派在因明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并对藏传因明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传因明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十五世纪格鲁派建立至二十世纪,为藏传因明学的繁荣时期。宗喀巴大师特重因明学,认为因明学与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将《释量论》定为”五部大论”之一,在格鲁派大寺院的显宗学院中讲授。宗喀巴著有《因明七论解惑》等,其弟子达玛仁钦为因明学的权威,著《集量论释》、《释量明道论》、《彻悟大论》等。宗喀巴弟子克珠杰著《因明七论除暗庄严疏》、《释量理海论》,根敦珠著《释量论善说》、《因明总义理论》等。格鲁派各大寺院系统讲授因明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因明学家,大大发展了印度因明学,丰富了其内涵,完善了因明学理论体系。因明学知识的讲习,提高了藏传佛教僧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对印度佛学著作的解读能力,从而也推动了藏传佛学理论的发展。
三、工巧明
工巧明指制作各种佛像等的工艺技巧。在《知识总汇》中对工巧明概括为”利他工巧广无边,三门工含众知识”③。意思是说身、语、意三门的工巧技术,不仅仅只是包含工巧明的知识,还包括其他知识。而在工巧明的所有工艺中,藏传佛教界最受重视的是建造佛像、佛塔及刻印佛经。关于工艺美术的种类,依《知识总汇》的分类为:工巧分为上工和下工。上工分身、语、意所依之佛像、佛经和佛塔三工。其中佛像的制作工艺包括绘画和雕塑,绘画又包括唐卡(卷轴画)和壁画;唐卡按实用材料可分为彩绘、金唐卡、玄画、红画等,按大小可分为间唐、唐卡和匝嘎三类;雕塑有多类泥塑,以及金属锻、铸类,也包括版刻、浮雕、酥油花等多种。佛经书写的工艺有兰扎文与乌尔都文的陀罗尼咒、十相自在图、各种藏文书法。下工包括石工、瓦工、缝纫、木工、砌工、磨工、漆工等所有生活用品的制造工艺。
在工巧明的各种技艺的传播发展中,佛教艺术在藏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并成为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从七世纪以来,吸收并融合藏、印、汉、尼等地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许多流派。
十三世纪中叶,在藏地山南出了一位名叫芒多·席吾岗巴的画家,自幼聪慧勤奋,潜心于绘画艺术,足迹遍于各大寺院、神殿和名胜古迹。他在吸取尼泊尔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又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改,创立了体现藏民族心理意识和文化特色的一种新流派——席吾岗巴流派,名扬雪域四方。这个流派的风格特征是,在保留尼泊尔绘画优点的基础上,不分文相或威相,骨骼线条柔和、体态尊严,服饰朴素轻盈,丹青二色为背景基调,色泽鲜艳明亮,笔法细腻,画面衬以极具民族韵味的装饰图案,非常符合藏民族的审美情趣。
到十五世纪中叶,画师曼拉丹珠嘉措出生于洛札曼地方。他自幼求学,后来一时对绘画产生了兴趣,遂拜师学画,他的绘画技艺进步非常快,不久便成名家,绘画技艺自成风格,新创曼塘钦波流派。曼派的主要特点是:对席吾派取长补短,文相丰满圆润,手印柔和,姿态尊严;天女之相,面如蛋形,目细眉秀,口鼻小巧;上师和佛的造型安详庄重;怒神之相富态威猛。更为突出的是他开创了在唐卡和壁画中描绘山水花卉背景之风,极尽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画面色彩鲜艳,在浅而淡薄的油彩上用金线勾勒出各种装饰图案,整个画面以青色为主,呈现一派冷色调的夏季景色。在创作新风格画的同时,他根据密乘二部经典撰写了《佛画度量经如意宝珠》等多部工巧明著作。
贡噶岗多·钦则青莫和曼拉丹珠嘉措同出师门,他创出钦则画派,其主要风格是,在保留席吾派的背景装饰画和色彩运用特点的基础上,神像造型以文静见长,天女形象多显娇美柔和之态,体态轻盈优雅,衣纹皱折松紧适度,线条流畅,显得飘逸多姿。尤其是威猛相面部肌肉和色泽质感强,体态凶猛可怖,足下灵怪和血淋淋的璎珞具有逼真感和写实感。这些手法显见于贡嘎金刚座的壁画中。因此,在绘制金刚鬘唐卡时,五世****曾要求文相造型依曼塘派手法绘制,威相造型依钦则派手法绘制。曼、钦二派虽然同出一师,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种流派。
在第四世****在世时,扎什伦布寺”曲布”康村的画师吾则曲银嘉措根据曼塘派的度量理论和基本画技,以自己的智慧新创了一种与曼派风格略有差异的流派,称为新曼派。其主要特点是:神像的造型虽然均按照度量经所要求绘制,却不受尺度的约束,人物的骨架、形态极尽美姿。文相造型显尽青春之美,具温文尔雅之态。怒神形象显凶猛威严之态。画面云彩缭绕,焰火燃烧,供物、彩虹、山水、花卉、装饰画等图案结构饱满厚重,分布均匀,疏密相间,布局有章有序,独具特色。主供佛大而突出。新曼派后又分为后藏和康区两种画派。
十五世纪末,出生于山南地方的南喀扎西,学画成才。他曾看到供于楚布寺内的寺宝——反映噶玛·得银协巴应大明永乐帝之邀在南京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大型织锦纪事卷轴画》,便产生了创一种绘画新风的想法。他仿照内地的工笔画手法描绘唐卡画的背景,新创嘎日画流派。后经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改进所形成的画风,称作噶玛嘎日派;后来司徒·曲吉迥在嘎日画派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新嘎日流派,在康区流传很广。④
在藏族工艺美术中,不论上工和下工,皆有许多繁简不一的度量规则等工艺技巧理论,其中藏族学者所著的有关工巧明的著作有昌噶巴·班丹洛智桑布的《工巧明续部明鉴》、噶玛巴.曲央多吉的《勾图解析》、宗喀巴的《神像形象明镜》、第斯·桑杰嘉措的《琉璃除垢》、松巴·益西班觉的《量度花环》等。
四、医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