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2896900000010

第10章 朗达玛灭佛(3)

藏传佛教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教派的形成。十一至十三世纪期间,西藏社会四分五裂,各种割据势力并存,在政治上无所统一,更谈不上具有官方色彩的统一教派。各种显密教法,从印度源源不断地流入西藏,在西藏社会自由发展。松散的社会制度,给宗教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这种社会现状为教派和家族之间的结合带来了契机。十一世纪后,某些家族、地方势力与寺院及教派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成为********的地方势力,政与教密不可分。一些寺院,最初为佛教大师所建,是该派的中心,之后寺院的领导权由开创者的侄辈继任,并形成世袭,叔侄相承;有的寺院建立者去世后,领导权落入到其他家族手中,之后同样形成叔侄相承的世袭制。前者如萨迦寺为中心的萨迦派、止贡寺为中心的止贡派等,均由创建者的家族所掌握。后者如蔡巴寺为中心的蔡巴噶举,后由噶氏家族执掌;以丹萨替寺为中心的帕竹噶举,由郎氏家族执掌。噶举派的诸多教派,在教法上并无多大差别,均属噶举派传承,只是因由不同的家族所控制,成为占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才加深了门户之别。家族凭依宗教影响来扩大势力,不断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权益,并因此而强化了教派的存在,即教派是不同的寺院集团和家族势力,与此相关的是占有的领地和属民。教派之间为各种权益展开了斗争,甚至演化为武装冲突、流血事件。从出世的修道走上入世的政治角逐,这是在印度佛教教派史上所未有的特殊现象,教派之争,已远远突破了教法方面的争辩。而政治上的胜利者,往往假借手中的权力来打击宿敌和不同的教派,教派之争实为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之争。自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七百年的时间中,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帕竹噶举、噶玛噶举、格鲁派相继登上西藏历史舞台,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无不煊赫一时,权力成为教派的荣耀。这种********的现象,是教派得以巩固的外部因素。可以说,历史上的藏传佛教教派,既代表了一定的教法体系,又意味着一种社会政治力量。

二、宁玛派及代表人物

藏传佛教的密宗分为新密和旧密,以前弘期即吐蕃王朝时期所传的密法为旧密,后弘期仁钦桑波等人翻译的密法为新密。而宁玛派以传承旧密为主,因而统称为旧派,宁玛在藏语中即旧的意思。但是,整个宁玛派的教法体系十分庞杂,尚难仅以旧密概括之,只是许多教法的传承均追溯到了吐蕃时期。

宁玛派作为一个教派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但宁玛派不似别派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教派的开创者,而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传承体系。宁玛派的教法,一般分为三类,即远传经典、近传伏藏、定传玄要。其中远传经典又分为幻变经、集经、心品,称为集幻心三部。《宁玛派教法源流》等史书,均记述有远传经典中的各种法要的历代传承,包括在印度、吐蕃及后弘期的传承。吐蕃时期的传法大师以莲花生、无垢友、遍照护等为主,而到后期,在远传经典方面有多位代表人物。

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062年),他是多康地区雅宗地方(或称为雅莫塘)人③,从父亲、祖父学习了”幻变”等宁玛派法,从喇钦·贡巴饶赛受比丘戒,喇钦称赞他是一位化身,无须另起法名。后赴卫藏求法,拜若·释迦迥乃等多位上师修学旧译密法,精通经藏和密续,他汇集了旧派的根本续和释续、修法等,在达那山谷的有猫头鹰巢的山洞中修行,因此被人称为喇嘛乌巴隆巴(意”住在猫头鹰山谷的人”),亲见”真实九神”。他率弟子们在约如香地的香曲河谷修行,并在此建寺,名为贝乌恰隆寺(意为”吉祥猫头鹰山谷”,是按释迦迥乃本人的称呼来命名的),他以此寺为中心,讲授宁玛派密法,抚育弟子,据说有修士108人。

索尔琼·喜饶扎巴(1014—1074),又名德协甲卧巴。他原是一位游方僧之子(《青史》),族姓与释迦迥乃相同,因此被称为索尔琼(小索尔之意)。他跟随索尔波且修学密法,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青史》称他与乌巴隆巴的修悟意境无二。”对于一切教义,具足最胜智慧的辩才”④。他赴甲卧九岩处苦修,长达十四年,实修幻化等法,并通达大圆满法。相传一位精通显宗的学者前来辩论,以柱子为题,索尔琼的手臂在柱子上随意穿过,显示平等性空的大法境地,令学者大为敬佩。他有称为四柱、八梁等的多位弟子。

卓普巴·释迦僧格(1074—1134),他是索尔琼之子,父亲去世的那年他才出生。十九岁登上寺院的法座,将其父的四柱弟子等请来,学习集经、幻化、心品三部教诀、仪轨传承,及所有灌顶,又从香巴纳波等人学习大圆满法。因建卓普寺,而被称为卓普巴。他在西藏佛教界享有盛誉,”普遍传称他是秘密主金刚手的化身,为了于此北方地区弘扬密宗教法而来,对所有应化众生转不可思议之****。及门弟子大善知识都能住持寺院;扶持教法而高举说法胜伞,大宏密宗教法,而获得如日月光辉的美誉名称”⑤。

三索尔在宁玛派教法体系的建立方面做出了贡献,《宁玛派教法源流》评价道:”索尔波且·释迦迥乃在后弘期建立了前译教法的根本,索尔琼·喜饶扎巴使其枝叶繁茂,索尔·释迦僧格使其开花结果,因此被称为索尔祖孙三人。”,@索尔家族之后代代有传人,称为索尔传承,著名者如元代受到皇帝敬重的索尔·桑波贝,清代初年给五世****喇嘛传授宁玛派密法的索尔·曲英让卓。家族之外的传承,称为弟子传承,也出过许多著名人物,如雍敦巴·多杰贝,精通新旧密法,也是噶玛让迥多杰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受元成宗诏请进京。卓普巴的再传弟子噶陀德希·喜饶僧格在康区弘法,建噶陀寺,形成康区宁玛派传法中心,其传承系统又称为康宗。至今,噶陀寺仍是宁玛派的著名寺院之一。

绒哇·却吉桑波,生卒年不详,大约与索尔波且是同一时代的人,是藏如拉地方人,依噶·慈成桑波学法,十二年间学习显宗。他记忆力超群,所学只闻一遍均能铭记于心。凡显密经典只观一次,皆了然于胸。精通梵文、藏文及内外各学,甚至说他懂动物的语言,被人美称为大班智达。”他所著教法诸论,都是和教、理及上师的现教不相违背,而且无语义不善之病,以此其他任何智者,都难有非议。”⑦他著有《入大乘法理》、《三昧耶经教广论》(增上戒学)、《四种释论及十五支》(增上定学)、《大圆满见修教授》等多部著作。他之后,也有子传承和弟子传承。

隆钦热绛巴(1308—1364)是宁玛派在十四世纪时期的一代宗师,他是西藏约日地方人。七岁从父亲学习如来集经、马头明王、金刚橛等密法,十二岁时在桑耶寺出家为僧,法名慈成洛追。十九岁时进入当时的佛学中心桑浦寺,依止喇章巴·却贝坚赞、宣尼仁钦、宣尼加波等大师学习般若、因明、中观、俱舍等显宗佛学。他对经典的词语、意蕴无不精通,智慧、辩才绝佳,受到众人称赞。又依止噶玛让迥多杰等大德,广学新旧密法,无不达于究竟,堪称善巧。后在钦浦等修行地,静修深奥密法,获得成就,亲见莲花生、金刚萨埵、度母等。相传莲花生大师给他起名智墨沃色。隆钦热绛巴修学虽广,但以大圆满法为主,他又广收弟子,对大圆满法的发展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既有总的佛教方面的论述,又有许多宁玛派大圆满法方面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宝藏论”,即《妙乘藏》、《如意藏》、《实相藏》、《诀窍藏》、《宗派藏》、《词义藏》、《法界藏》,”七宝藏论”广论佛教各种学说,旁征博引,结构宏伟而精严,为宁玛派佛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他的成就得到各派的公认,”隆钦热绛巴尊者为住持旧派教法中之杰出者,教证功德,不可计量”⑧。

到了清代,宁玛派在西藏、康区的一些寺院,受格鲁派影响,其经院教育不断得到健全和发展,宁玛派中又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显密佛学及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的杰出人物。十八、十九世纪的钦则沃色·晋美林巴(1729—1798)、巴珠·乌坚晋美却吉旺波(1808—1887)、居·弥旁绛央南杰嘉措(1846—1912,其著作共有三十二函)等人均是博通经论、修证极高的宁玛派大师。

三、伏藏文献

伏藏文献是宁玛派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神秘而复杂,藏传佛教各派对伏藏文献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

什么是伏藏文献呢?宁玛派认为吐蕃时期,莲花生大师等人为了后世佛教的需要,将诸多佛教的经典连同其他圣物秘藏于寺院、山洞等处,称为伏藏。十一世纪后,由多位掘藏师将这些伏藏经典发掘公布。这种发掘出来的经典,统称为伏藏文献。”伏藏源流情形者,莲花生大师及少许具德大师,为教化未来有情故,将诸修不共二种教授甚多,埋为伏藏,作大加持,令不失坏,并付与守护伏藏神守卫之。先发净愿,愿得值遇与此法有缘之人,若届出现伏藏之时,尔时则先现取藏之兆相。应由谁取藏,将取藏者之名氏、族姓、征象等罗列为目。若时、地与取藏人一切因缘具备,则将此藏取出,以之普传有缘,称为藏法。按伏藏之法,印度古已有之,而西藏其他宗派中,亦屡见不鲜。”⑨伏藏文献在藏传佛教各派中均有,只是在宁玛派中尤为重视,而且数目巨大。

《莲花遗教》(此书本身亦属伏藏文献)详述莲花生大师在吐蕃桑耶寺等处秘藏佛教文献等,共计一百零八处,还预言了未来由何人发掘这些伏藏。《宁玛派教法源流》等史书中载有许多位掘藏师的传记,讲述了他们的掘藏活动及其伏藏文献的传承。宁玛派中形成了一支特殊的掘藏师群体,《莲花生遗教》中莲花生大师给掘藏师们留下了谆谆教诲:不要放纵自己;离家到别处去修行,行踪不定;过简朴的生活;掘出伏藏后还要专修三年;不自作聪明,要牢记对人常说”没有,不知道,不清楚”;不轻易泄漏秘诀,一生专心于修炼。许多掘藏师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甚至行为怪异,世人难以体察他们的内心和执著的精神。

在后弘期,宁玛派的伏藏文献层出不穷(直至当代仍有此类报道),并经整理形成不同的系统。娘·尼玛沃色发掘的伏藏统称为”上部伏藏”,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掘出的伏藏统称为”下部伏藏”,后来热特那林巴将上下伏藏及他本人掘出的伏藏汇集一起,统称南藏。十四世纪时,仁增郭吉丹赤坚掘出的伏藏统称为北藏。宁玛派较大的寺院中有讲授伏藏文献的传统。有些伏藏文献受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重视,如《五部遗教》、《莲花遗教》、《嘛呢教言十万》、《柱间史》(传为阿底峡大师发掘于大昭寺)等,这些伏藏文献中保存了一些有关吐蕃历史文化的资料,如《五部遗教》中有吐蕃时期翻译的禅宗语录,以及吐蕃军政建制方面的记述,该书融传说故事、宗教文献、历史记录为一炉,内容十分庞杂。而大多数宁玛派伏藏文献,以密宗的修炼法门、祭祀仪轨等为主。十九世纪时,康区著名学者贡珠·云丹嘉措将众多伏藏文献汇编为《大宝藏》。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伪造、托名编写的伏藏文献,鱼龙混杂。对伏藏文献在藏传佛教界中亦有真假之辨。”固有一类名为取藏者,乃系将已所伪造之法,先事伏藏,后作诈取,此纯为伪法。”

宁玛派的伏藏文献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它折射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光芒,是藏传佛教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对伏藏文献的考证、研究,远远不够,伏藏文献同样是文化宝藏,有待人们倾注心血和智慧去发掘。

四、九乘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