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2896900000011

第11章 朗达玛灭佛(4)

宁玛派特色鲜明,教法自成系统,其传承的相关经典也是别派所无。因此,从对整个佛法体系的确立、认知,到奉行、实践的方法上,宁玛派与其他教派之间差异较大,尤其是与最后兴起的新教派——格鲁派之间。其他教派的学者,在对待宁玛派是否是纯正佛法的问题上,大致有三种意见:止贡·贝增等人曾经驳斥宁玛派教法不纯正;噶玛让迥多杰、五世****喇嘛等人认为是纯正之法;布敦大师、宗喀巴大师等人不加是非,平等置之,或认为本系纯正之法,只是羼杂了后人错误的见解,这是一种折中的看法。宁玛派对其他教派也有影响,如元朝时期,噶举各派逐渐吸收了宁玛派教法,两派有融合的趋势。

宁玛派将整个佛教判为九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又译独觉乘)、菩萨乘,此三乘被称为共三乘,意为普通的或共有的教法,宁玛派认为共三乘是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说。其中声闻、缘觉二乘被大乘佛教称为小乘佛教,菩萨乘即为大乘佛教,此三乘的划分在北传大乘佛教系是共同认可的。按显密来分,共三乘属于显宗,宁玛派同样传习相关的经论,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学说。作密、行密、瑜伽密,此三乘被称为外密乘或外三乘,即为格鲁派等教派判定的四部密续中的前三部,亦是各派所共有的。宁玛派认为外三乘是报身佛金刚萨埵所说。生起摩诃瑜伽(又译为大瑜伽)、教敕阿鲁瑜伽(又译为无比瑜伽密)、大圆满阿底瑜伽(译为无上瑜伽密),此三乘被称为内三乘,认为是由法身佛普贤所说。内三乘相当于四部密续中的无上瑜伽部,但所包含的密法是宁玛派所独有的,即属于旧密(一般以为传自前弘期)。

据《德格宁玛密续详目》@记录,生起摩诃瑜伽部分的经典有《幻化》类,十八部陀罗尼经,修部八语教伏藏类及经教修法八部: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差遣非人、供赞护法、猛厉诅咒。

教敕阿鲁瑜伽部分的经典有《瑜伽成就续大乘经》等根本四经,及《一切见之王·大普贤自有之续》等十九部密续。

阿底瑜伽部分又分为五大部分:央底、吉底、诀窍部、界部、心部。央底部分有《离戏大明义之续》等三十多种密典。吉底部分有《万有合和甘露精华滴断轮回之续》等十四部密典。诀窍部又分为极秘无上类、秘密类、外类、内类,极秘无上类有《无字大密续》等十部密典,秘密类有《精滴大普明之续》等十部密典,内、外类有《大宝中阴显现之续》等十四部密典。界部有《大界广博王续》等十二部密典。心部又分为如来藏类、心下部十八类、心部总类。其中如来藏类有《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大力之续》等九部密典,心部总类有《密续王金龟金刚乘根本续》等二十七部密典。

内三乘是宁玛派最为重视和独有的密法,界部、诀窍部、心部均属宁玛派核心教法大圆满法,但各有传承。宁玛派认为心体本净,此心性自体性空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普照为化身。此本净心性上,三身一切功德,任运圆满,现有世界、生死涅槃,一切诸法悉于此灵明空寂之内,圆满无缺,故名圆满,解脱生死以此法为胜,故名大。”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⑿大圆满心部重心体本净的空分,”谓随见何境,唯是自心,心性现起自然智慧”⒀。界部重心性光明的明分,”界部者,是运用玄妙枢要,离去缘依,无有功用,任运而住,由甚深明了妙智双融,成就虹体金刚身,是修法中之最胜者”⒁。诀窍部,主要有大圆满空行心髓和无垢友心髓等传承。诀窍部旨在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分彻却(译言断坚)和妥噶(译言超顿)两大要门,”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无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妥噶。”@

大圆满法,按因、道、果来言之,则因者,真心之体清净无垢、空寂光明,又名最初实相、自然智慧,未被轮回涅槃之一切分别心所染污,实相明露,未曾迷乱。道者,”此当下觉明,坦然放下之时,离去善恶无记诸分别。空寂湛然,如彼晴空中央”⒃。果者,指现证法界,成就三身。大圆满法所提倡的心性本净、证悟自性、无所作意等对心体的认知和实践方法,与禅宗有相似之处,但其成就三身、虹体之修等密法是禅宗所无的。大圆满修习之果虹身,是将肉身化为光明身。宁玛派史籍中,多有修成虹身的记载。

五、寺院与僧人

宁玛派在全藏区的寺院有七百多座,数量在各派中位居第二,其中不少寺院在历史上宗教地位显赫,有的至今仍在藏传佛教信仰地区享有社会地位。西藏宁玛派的寺院有三百四十多座。

噶陀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由噶陀德希·喜饶僧格初建于公元1159年,两年后寺院建成,尊者四十岁时修建了阴山讲授院、阳山静修院,在寺院开展内外明的讲习。内明即佛法,包括戒律、般若、中观、俱舍论,及菩提道次第、喜金刚、道果、那若六法、时轮,宁玛派的经、幻、心三部等。外明有声明、因明、工巧明、历算、正字学等⒄。初创时期的噶陀寺兼容并包,新旧密法同传,又重显宗及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噶陀寺发展很快,当时坐夏时有九百名比丘和两百名沙弥,《噶陀寺志》甚至说当时聚有八万僧人。喜饶僧格之后,噶陀寺代有大师住持,逐渐名声远播。噶玛派的领袖噶玛拔希曾到过噶陀寺受比丘戒,修学大圆满法。萨班带八思巴赴内地时曾与噶陀寺住持益西崩巴共同为康区的一所新寺开光,益西崩巴还给八思巴授过灌顶,后来八思巴从内地返回时向噶陀寺赠佛塔、净水碗等内地制作的工艺品。约到十七世纪时,噶陀寺内形成信雄仁波且、格则等活佛转世系统,噶玛巴八蚌寺的司徒活佛亦是噶陀寺的活佛,对噶陀寺的经院教育多有贡献。噶陀寺子寺众多,遍布康藏各地,以及尼泊尔、不丹等国。历史上噶陀寺在宁玛诸寺中声誉颇佳,有”宁玛教法之源”、”十万虹化身成就地”等美称。

佐钦寺,又名邬坚散旦曲科林(译为邬坚禅定****寺),位于甘孜州德格境内。公元1685年,由成就大师白玛仁增(1625—1697年)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创建。白玛仁增生于类乌齐地方,曾依止过仁增达都林巴、五世****喇嘛(他也曾经给五世****喇嘛传法)等三十多位上师学习佛法,并云游各地,在钦浦等地闭关修习,又赴杂日神山朝拜,著有《开示大圆满因道果三义·诀窍珠篁之典》等著作。他去世后,形成佐钦法王转世系统,现为第七世。1848年,离佐钦本寺一闻距的地方建释僧大经院,开展显密经论、各种明学的讲闻、修习,现名为”佐钦释僧五明佛教学院”(释僧即释僧哈,宁玛派教法传承中的著名印度大师)。居弥旁·乔列南杰等著名学者住持讲院的教学事务,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和教程。一年级至九年级学习语言文字和显宗经论,主要有藏文文法、梵文、因明学、中观学、戒律学、俱舍学等,以印度的大论为主,兼修学宁玛派大德的相关注释著作,如隆钦巴的《七宝藏论》等。九年级以上学习密法,以宁玛派的大圆满法类的灌顶、教诀为主。@佐钦寺显密并重,学僧学密法前要打下坚实的显宗理论基础。佐钦寺因有良好的讲辩制度,名声鹊起,吸引了众多的僧人前来求学,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僧人。佐钦寺的规模和影响也超过了宁玛派其他寺院,成为宁玛教法的传播中心。当代的佐钦寺同样学僧云集,仍是宁玛派的修学中心。

白玉寺,全称南加绛却曲林(尊胜菩提法寺),位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境,1664年,由德格土司建造,当时有寺僧五百多人。迎请仁增贡桑喜饶担任住持,他是噶陀寺僧人,后赴西藏,拜仁增.弥居多杰为师,尽得其传。仁增贡桑喜饶(本人受过比丘戒)重戒律,重修行,断酒肉之饮食,著有《三律仪论》等著作。白玉寺的教法传承属噶陀寺系统,经教传承和伏藏传承并重,同时白玉寺与噶玛派的八蚌寺关系密切。在德格士司等地方势力的支持下,白玉寺不断得到发展,其子寺有一百多座。

邬坚敏珠林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是宁玛派在西藏的两大主寺之一,1676年,由伏藏法主居美多杰(1646—1714)创建。居美多杰出身于宁玛教法世家,拜过多位上师,是宁玛派著名的掘藏大师,曾掘出过多部伏藏。年21岁时,五世****喇嘛和第斯桑杰嘉措从其闻听宁玛派教法,并为****喇嘛举行除障法事,他自然也得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支持。居美多杰创建敏珠林寺,讲习宁玛派教法,使宁玛派在西藏得以振兴。敏珠林寺以传承南藏为主,同时也传习”三索尔”等传下来的经教传承和宁玛派的其他重要教法。该寺也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讲习,传授十明知识,西藏地方的一些贵族青年也常到该寺深造。敏珠林寺的藏文书法,也曾名重一时。1717年,准噶尔军队侵扰西藏时,对敏珠林等宁玛派寺院肆意破坏,杀死了著名的宁玛派译师达玛室利等人。准噶尔之乱平定之后,在郡王颇罗鼐的扶持下,敏珠林寺得以重建。历史上敏珠林寺的寺主一职,由居美多杰家族世袭,一般是父子相承。

土丹多杰扎寺(能仁教法金刚岩寺),在西藏山南贡噶县境内。初由扎西堆杰在此建艾旺觉噶寺,以传授北藏为主。后由其子仁增阿格旺波(1580—1639)于1610年在原寺的基础上建了土丹多杰扎寺。仁增阿格旺波被视为是宁玛派著名的大掘藏师仁增郭吉丹赤坚的第三代转世,第二世名勒丹多杰,即为扎西堆杰的上师。从仁增阿格旺波起,历代转世活佛是多杰扎寺的寺主,现已转至第十世。多杰扎寺是讲授宁玛派北藏的中心,兴盛时期有僧人达数千人。现在寺院规模、寺僧人数远不如从前,有近三十名僧人。

除以上五寺外,加上琼结贝日特却林寺(吉祥山大乘寺),号称宁玛派六大主寺。但是大部分宁玛派寺院无正规的学经制度,也不注重戒律,当学习了一般的法事仪轨、祭祀文等经文后,不再进一步深造。平时从事农牧生产,娶妻生子,过着一般世俗人的生活,只是到了****期间,才到寺院里集会,举行宗教仪式。民间称他们为咒师,他们常从事治病、占卜、驱鬼,及防冰雹等法事,与民众的生活最为贴近,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

注释:

①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03页。本书对所引汉文释文略有改动。

②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印,1980年,第25页。

③土登维色旦白尼玛:《宁玛教派源流》(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5页。关于索尔波且的出生地多康雅宗或雅莫塘所指具体地望不详,安多藏区古地名中有雅莫塘,安多藏族的酒歌中有”河州雅莫塘”之谓,疑该地在今临夏地区。另,此书称,索尔波且从喇钦贡巴饶赛受比丘戒,而喇钦传教的范围也主要在河湟流域。以此推断,索尔波且应是安多地区人。

④⑤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8页、84页。

⑥见注③,第364页。

⑦见注④,第108页。

⑧⑨⑩见注②,第32页、33页。

⑾参见土登曲达编著《宁玛续部明镜》(藏文)(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08—254页收有《德格宁玛密续详目》。

⑿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⒀⒁见注②,第36页。

⒂参见《大圆胜慧》,转引自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第26页。

⒃见注(》,第36页

⒄参见土登嘉央《噶陀金刚寺志》(刘勇、贡保扎西译,民族出版社,2002年)。

⒅参见旦增·龙多尼玛《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第307—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