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02

第2章 1月(2)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按照列强旨意,载漪被定为“祸首”,遭到革爵、革职、遣戍新疆的处分。在《辛丑条约》议签过程中,外国列强一再探询光绪皇帝废立之事,明确表示不许废掉光绪皇帝,反复以各种形式要求取消傅携大阿哥的名号。各疆臣大吏也一再吁请废大阿哥,以释中外之疑。

在外国列强威逼和国内各界一致反对的双重压力下,1901年11月30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在从西安回北京途中,在开封宣布撤去傅傍“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历时22个月的“己亥建储”风波终于结束。

此事件虽系清廷内部以夺取权力为目的的宫廷斗争,但它曾影响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从而在近代史上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事件。

荀慧生是“荀派”艺术始人

荀慧生(1900~1968)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人。幼时在义顺和梆子班等戏班搭班学梆子戏。1912年加入北京三乐班(后改正乐),与尚小云、芙蓉草并称“正乐三杰”。1916年出师后专演京剧花旦、刀马旦。是“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功底深厚,吸收河北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脚色见长。1949年后曾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荀慧生京剧团团长。代表剧目有《打渔杀家》、《玉堂春》、《大英杰烈》、《十三妹》、《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杜十娘》等。有《荀慧生演剧散记》、《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等行世。

维什涅夫斯基,伏谢沃洛德·维塔利耶维奇苏联剧作家

伏谢沃洛德(1900~1951)苏联作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1920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36年导演E·吉甘根据他的电影剧本拍摄了影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这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1921年围绕着喀琅施塔得反革命叛乱所展开的阶级斗争的形势,塑造了一些革命无产者的形象。1937年他创作了电影剧本《我们是俄罗斯人》,1939年写了反映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剧本《西班牙》和《第一骑兵军》。1950年,他同M·齐阿乌列里和A·费里莫诺夫合作电影剧本《难忘的1919年》(1950)。他还从事电影艺术理论,特别是电影剧作理论的研究,对苏联电影剧作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963年C·萨姆桑诺夫根据他写的话剧《乐观的悲剧》拍摄了同名影片。1965年导演B·斯特洛耶娃把他的剧本《我们是俄罗斯人》搬上了银幕。

马加利尔,索菲亚·季诺维耶美娜苏联女演员

索菲亚(1900~1943)苏联电影女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演员。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舞台艺术学院。曾是著名导演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的“奇导演员养成所”的成员。她在银幕上创造的比较重要的角色有《大事业同盟》(1927)中的维什涅夫斯卡娅,《仇敌》(1938,根据高尔基同名话剧改编)中的塔秀雅娜,《假面舞会》(1941,根据莱蒙托夫同名戏剧改编)中的男爵夫人等。此外,她参加演出的影片还有《新巴比伦》(1929)、《城与年》(1930)、《幸福的肯特》(1931)、《两次相逢》(1932)、《个别情况》(1934)、《公司的秘密》(1935)等。马加利尔以扮演抒情角色见长,但她创造的几个性格强烈的角色也较出色。

贝斯特,埃德娜美国电影女演员

贝斯特(1900~1974)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英格兰苏塞克斯郡霍夫。十七岁在伦敦登台首演《查理的姑妈》一剧。1926年她演了舞台剧《一个坚贞的仙女》后,和著名演员赫伯特·马歇尔结婚(后离婚)。他俩三十年代曾在伦敦和纽约合作演出了几出名剧。1923年起,她在英国拍摄电影,演出《逃亡》(1930)、《迈克尔斯和玛丽》(1931)、《忠诚的心》(1932)、《知情人》(1914)等。1939年去好莱坞,以后定居美国,一面在百老汇演出,一面从事拍片。1950年加入美国籍。

她在好莱坞演出的第一部影片是英格丽·褒曼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插曲》(1939,旧译《寒夜琴挑》),她扮演音乐家贤惠的妻子。之后,她曾主演《鲁宾逊家庭漂流记》(1940)、《路透传》(1940)、《生死恋》(1947)、《夏伯兰先生传》(1947)、《铁幕》(1948)等。埃德娜·贝斯特、瓦尼莎·布朗、《夏伯兰先生传》,(1947)。

达利奥·马塞尔美国电影演员

达利奥(1900~1983)美国、法国电影演员。生于巴黎一个犹太籍罗马尼亚移民家庭。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表演。1920年起先后在小型歌舞剧和电影中担任角色。他扮演的第一个主要角色是在叙利恩·杜维威尔的经典影片《逃犯贝贝》(1936)中扮演告密者,后又在让·雷诺阿的《幻灭》中饰演一个战俘,在《游戏规则》中饰演一个贵族子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德国侵占巴黎之前他携妻子流亡美国。当时纳粹党徒曾以他的照片作为犹太人的标准相貌到处张贴,他的家人全部死于集中营。他初到好莱坞时,一贫如洗,语言不通,经常受到当时在美国的法国影人查尔斯·鲍育、雷纳·克莱尔,杜威维尔,雷诺阿等人的资助。40岁开始学习英语,并在好莱坞重点影片如:《双雄斗智》(1941)、《卡萨布兰卡》(1943,饰赌场老板)、《圣女之歌》(1943)、《阿丹诺之钟》(1945)和《江湖侠侣》(1945)中扮演要角。

战后,他返回法国,演出了几部影片,但五十年代主要仍在美国影片中饰演角包包括《在里维埃拉》(1951)、《幸福时代》(1952)、《乞力马扎罗山的雪》(1952)、《绅士们偏爱金发女郎》(1953)、《龙风配》(1954)、《雨中奇迹》(1956)、《夜半无人私语时》(1959)、《我爱巴黎》(1960)、《杰西卡》(1962)、《花都喜相逢》(1963)、《万绿丛中一点红》(1965)、《第25小时》(1967)、《它多么甜蜜》(1968)、《乌龙疯狂大轰炸》(1970)等。六十年代末重又定居巴黎。并参加法国影片演出,直至七十年代末。他的影片在美、法两国均获成功。1983年死于巴黎,终年83岁。马塞尔·达利奥《阿丹诺之钟》,1945戴维斯·玛里恩美国女演员。

戴维斯(1900~1961)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纽约市鲁克林。原名玛里恩·塞西莉亚·杜拉斯。父亲是个律师。她曾受过女修道院的教育。少女时期,当过画家的模特儿。她的肖像成为许多刊物的封面。十六岁时在百老汇初次登台,1916年在《齐格飞歌舞班》中扮演主要角色。次年,跃登银幕,在《潜逃的吉卜赛人》一片(1917)中饰演吉卜赛姑娘。在这前后,她结识了美国报业托拉斯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这位报业大亨被她的魅力所吸引,对她一见倾心。他决意要把她捧成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明星。1918年,赫斯特成立了世界影片公司,专门为她拍片,让她首次主演了《粉红色玫瑰的塞西莉亚》,赫斯特报业为该片发动了宣传攻势,在二十多家报刊上宣传了她的表演才能。1919年赫斯特和制片家阿道夫·楚科尔达成协议,凡是世界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均由派拉蒙影片公司发行。1922年她主演的《骑士风华正茂时》,赫斯特为她耗资达一百五十万美元。1923年她在《古老的小纽约》一片中主演一名短头发的顽皮姑娘获得成功,从而奠定她的明星地位。尽管赫斯特报业大力宣传,花巨资为她拍片,但她主演的影片除极少数能赚钱外大多数票房收入并不理想。

1924年,赫斯特和楚科尔决裂,世界影片公司加入高尔温影片公司,戴维斯也成为该公司的演员。该公司后又和米特罗影片公司合并组成米高梅影片公司,由路易斯·梅耶任总裁。米高梅影片公司决定给戴维斯的片酬每周高达一万美元,并为戴维斯建造了一幢豪华住宅。她一时成为好莱坞上层社会的风云人物。

玛里恩·戴维斯《女间谍》,1933

有声片问世后,戴维斯困难于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口音和对话不够流利,颇不适应有声片的要求,因而只能扮演对话少的角色,她的银幕生涯开始衰落。1934年,梅耶在选择角色问题上与赫斯特发生了一场纠葛,从此,赫斯特与米高梅影片公司闹翻,随即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在华纳公司,戴维斯只拍了四部影片。朱惺公著有《汉奸史话》等书

朱惺公(1900~1939)又名朱松庐。江苏丹阳人。早年自学写作。1928年后历任《浙江商报》副刊 编辑,中国化学工厂社广告课职员,《时代日报》特约编辑等职。1937年8月上海沦陷后, 曾与人合办机杼出版社,不久即倒闭。1938年任《大美晚报》中文版副刊《夜光》编辑,宣 传抗日爱国精神,曾发表《中日关系史参考》、《民族正气——中华民族英雄专辑》、《明 代何以能平靖倭寇?》、《汉奸史话》等文。

丁香花油画

(俄)莫斯科特列切可夫画廊藏

画家笔下的丁香花繁叶茂,郁郁葱葱,一位神情忧郁的姑娘在其中不解地看着世界,蓝绿色调把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不可琢磨的氛围里。显然弗鲁贝尔在追求一种神奇而又伤感的艺术效果,这与19世纪末流行的哲学思潮有关。《丁香花》表达了世纪末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忧伤的心理。大约同一时期完成的作品还有《入夜》、《潘》和《天鹅公主》。在这几幅画中,弗鲁贝尔对夜色、月光、黎明的描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中强烈的象征性色彩,使他在当时的画坛自成一家。

弗鲁贝尔善于将古代壁画的表现手法、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格和文学中神话、民间故事丰富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使画面色彩绚丽多变,具有镶嵌画的效果。同行瓦斯涅佐夫曾称赞道:“弗鲁贝尔用的是真正神话的色彩。”

4基罗加,奥拉西奥乌拉圭作家

基罗加(1879~1937)乌拉圭作家。1879年12月31日生于萨尔托城,1937年2月19日逝世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曾进伊拉姆中学、综合技术学校和海军学校学习。他自幼喜爱文学,早年广泛阅读了鲁文·达里奥,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贝克尔、左拉、特别是爱伦·坡等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深受影响。

1899年,基罗加创办《萨尔托》杂志,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初期作品。1900年到巴黎游学,第二年回到蒙得维的亚,和朋友们组织了“加伊·萨贝”文学团体。同年出版第一本诗文集《珊瑚礁》,集中的诗文作品大多带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1903年,基罗加移居布宜诺斯艾利斯,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师范学校任教,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从1904年开始,基罗加长期为爱伦·坡的作品所吸引。他自己曾说,那些年间,在他的书桌上,没有一本书不是爱伦·坡的。在这个时期,他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别人的罪行》(1904)和《受迫害的人们》(1905)及长篇小说《混浊的爱情故事》(1908)。1909年,他到阿根廷北部的森林区居住,在神秘的原始林莽中生活了近八年。1917年基罗加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被乌拉圭政府任命为驻阿根廷总领事馆秘书。此后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爱情,疯狂与死亡的故事》(1917)、《大森林的故事》(1919)、《野蛮人》(1920)、《阿纳孔达》(1921),剧本《牺牲者》(1921),短篇小说集《荒野》(1924)、《被放逐的人》(1926)和长篇小说《过去的爱情》(1929)等。1935年发表最后一本短篇小说集《更远些》。

作为近代拉丁美洲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基罗加的作品大都表现神秘、严酷的大自然,普通人民的生活,林区工人的遭遇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自发反抗,还有一些作品是以不同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作品风格朴实,语言简洁,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对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937年,基罗加因不堪忍受严重的疾病的折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杀身亡。

西龙尼,伊尼亚齐奥意大利作家

西龙尼(1900~1978)意大利作家、政治家。1900年生于南部阿奎拉省马尔西卡地区偏僻的山区小镇佩希纳,1978年8月22日卒于罗马。他的真实姓名叫塞孔多·特朗奎利,西龙尼是他从事反法西斯地下活动时所取的许多化名之一。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母亲为纺织女工。他少年时进入佩希纳神学校,接受宗教教育。14岁时,父亲去世。翌年,佩希纳发生大地震,他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在地震中死亡。他被迫离开家乡,就读于罗马庇护十世神学校,第二年因违反教规被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