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03

第3章 1月(3)

西龙尼原先笃信基督教,后因目睹教会软弱无能,日益资产阶级化,便毅然背离教会。他先在家乡从事农会活动。17岁起,先后编辑多种****刊物。1921年,意大利共产党成立,他被选人意共领导机构。1926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西龙尼转入地下,负责意共《团结报》的出版。法西斯当局对他进行缺席审判,迫使他流亡瑞士。他和陶里亚蒂多次代表意共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局的会议。1930年,他因同共产国际发生分歧,宣布退出意共,但继续从事反法西斯活动。战后,西龙尼当选制宪议会议员,并担任社会党领袖和该党机关报《前进报》以及《社会主义欧洲》杂志的社长。

1948年,社会党分裂,西龙尼宣布退党,不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

西龙尼的文学创作始于30年代流亡期间。1933年,他的处女作《丰塔玛拉》德文版在苏黎世问世;翌年,意大利文版在巴黎和苏黎世出版。这部作品由十篇特写组成,采用农民自叙的形式。右塔玛拉是一个虚构的地名,意大利文是,由和两词组成,意谓“痛苦的源泉”。作者以极朴实的笔触叙述丰塔玛拉农民经受的无数灾难和悲哀,眼泪和伤痕,仇恨和失望。贫穷,是祖先们世代相传的唯一遗产;非正义,犹如风、雨、雪一样,成为古老、自然的现象。毛驴,是农民的伴侣,也是农民的象征。丰塔玛拉人默默地忍受着一连小的悲剧,逆来顺受。只有青年农民贝拉多不为自已,而为掩护一名反法西斯战士献出了生命。丰塔玛拉村民最终遭到了法西斯军警的血腥屠杀。四龙尼在作品的结尾,借老农之口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这部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年里印行了60余版,被译成十余种文字,中译本于抗战期间出版。

第二部作品《面包和酒》首先以英译本于1936年在伦敦出版,翌年,意文本和德文本问世。1955年,改名《酒和面包》重版。小说描写南方山区某个种学院的高材生从向往当一名神甫到丧失宗教信仰,成为社会主义者,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不断遭到挫折,在失望和失败中不幸毁火的经历。作者谴责法西斯主义对自由、正义的扼杀。但又把社会主义视为宗教信仰。

50年代起,西龙尼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一把黑莓》(1952)、《路加的秘密》(1956)、文集《太平门》(1965)、中篇小说《一个可怜的基督徒的遭遇》(1968)和同名剧本。《路加的秘密》写二次大战后,在流放和游击队中生活了12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安德雷亚返回家,为了弄清他父亲的朋友路加以谋财害命罪被判40年劳役的冤案,到处奔走,调查了许多当事人,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在路加的村子里,人人都知道他是无辜者,然而,自私、偏见却驱使他们漠视人的命运。

《一个可怜的基督徒》的主人公是1294年担任罗马教皇的西莱斯廷五世,作品着力刻画了主张建立新型的教会和入际关系、品德高洁的西莱斯廷五世,同摧残自由、人的尊严的红衣主教卡埃塔尼(即后来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之间深刻的刘立与冲突。

《太平门》中的九篇政沦文,或记叙作者背弃教会的始末,或描写他后来同共产国际分岐的由来。被评论界称为西尼尼的“自白”。

任光创作有《新四军东进曲》等作品

任光(1900~1941)曾用笔名前发。浙江嵊县人。191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两年后赴法国学习音乐。1932年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5年间创作有电影歌曲《渔光曲》、《新凤阳歌》、《燕燕歌》、《抗地歌》、《新莲花落》等,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群众歌曲《打回老家去》等。1938年为电影《东亚之光》写了主题歌《游击队之女》,创作了歌剧《洪波曲》等。此后去新加坡等地,编排抗日救亡歌曲。1940年7月随叶挺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创作有《新四军东进曲》、《别了皖南》等歌曲。翌年一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其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对光明的追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创办了《中国旬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兴中会最早创办的报刊之一。1900年1月25日创刊,陈少白主编,杨肖欧、黄鲁逸实际负责,现存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出版的第37期。内容分论说、评论、中外时事、电音、奏疏等,后又设党局、视听录、要言、杂俎等,第11期至24期载有附录《鼓吹录》,以诙谐文字、歌谣、杂文、讽刺时政。在发刊宗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提出了维新的主张,但在当时革命派、改良派还未划清界限的情况下,前期思想上相当模糊、混乱和矛盾,宣传了改良主义的维新思想,也宣传了“革命维新”思想。第18、19期以后有明显转变,在民权、反对清政府、批判****制度等问题上有积极影响,还宣传了天赋人权、开通民智、学习西方等思想,并详细报道了义和团运动情况和各地起义反清活动。撰稿的有章太炎、何启、胡礼垣等。

《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的机关报。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刊。孙中山亲自领导创办工作,提供资金和购买设备,并亲拟报名。由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馆址在香港士丹利街24号。同时附出《中国旬报》。日报分正文和货价船期表,设有《论说》、《国内新闻》、《外国新闻》、《广东新闻》、《香港新闻》、《来稿》、《来件》等栏目。重视政论,每天都有论说。借鉴日本报式,每版分6个横栏,缩短了宇行,便于阅读。除陈少白外,编撰者还有王实甫、杨肖欧、洪孝充、陆伯周、黄世仲、郑贯公、陈诗仲、黄鲁逸等。创刊后,革命色彩日益鲜明。兴中会时期主要宣传爱国救亡、革命排满,揭露保皇派,声援革命党人、会党武装起义和群众爱国反帝斗争。在香港、南洋、广东等地销行。1905年10月香港同盟会分会成立后,转为该会机关报。1906年8月后,改由冯自由、谢英伯、卢信等先后任社长兼总编,宣传三民主义,与保皇派报纸《商报》展开论战,报道声援省港人民拒约和维护路矿利权的斗争,报道、声援同盟会的武装起义活动。创刊后不久,曾设立《鼓吹录》专栏,以文艺形式宣传革命。报馆还是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机关和联络站,策划党务、军务活动。1911年广州光复后,迁至广州,由军政府提供津贴,每日销行上万份。国民党成立后,是国民党在广东的主要言论机关。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后,1913年8月被军阀龙济光查封。

《字林沪报》改为《同文消闲报》

《同文沪报》的附张。前身为《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1900年《字林沪报》转让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始改本名。仍每日出版,主笔周忠(聘三)。1903年10月初改称《消闲录》,编号另起。主要内容为社会新闻、游戏文章和诗词。1907年《同文沪报》改为对开大报,遂成为其中一版。1908年随《同文沪报》停刊。

拳击规则创始人昆斯贝利去世

1月3日制定拳击规则的英国第八代昆斯贝利爵士去世,享年66岁。

由昆斯贝利爵士制定的拳击规则取代了旧有的伦敦职业拳赛规则,成为现代所有重要拳赛的执法准绳,其主要项目包括:

1.3分钟一回合。

2.以倒数计时10秒钟作为判定被击倒者失败标准。

3.重量分级。

4.使用拳击手套。

昆斯贝利拳击规则早已于1867年由陈伯斯撰写成书。该书在昆斯贝利爵士家族资助下发行出版。

昆斯贝利爵士

帕多克美国短跑运动员

帕多克(1900~1943)美国短跑运动员,曾六次创造100码跑世界纪录,并获奥运会100米 金牌,荣获“本世纪前五十年最佳田径运动员”。

查理·帕多克是美国二十世纪短跑名将。于1920年,20岁的帕多克被选入美国奥运会代表团,1920年奥运会获100米金牌,4×100米金牌,200米银牌,1921年6月创110码世界纪录,成绩是10″2这项世界纪录一直保持到1950年,历时30年。他曾6次创100码跑9″6的世界纪录,1921年他以10″4打破100米世界纪录。还两次以20″8打破200米世界纪录,1924年巴黎奥运会时,他再次获200米(21″7)银牌,这年的9月,他在洛杉矾一次田径赛中,100码跑出9″6,200米20″8,都平了当时的世界纪录。1921~1924年,帕克多在100码、100米、200码和200米四个短跑项目中10次打破和平了世界纪录。1928年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因忙于军训,所以未能进入决赛。1950年美联社评选他为本世纪前五十年最佳田径运动员。1943年帕多克已是上尉飞行大队长,这年的7月21日在一次空难中丧生。波兰人民为纪念他,华沙的一座公园用了他的名字来命名,美国为了纪念他,将一条战舰取名为“查尔斯·帕多克”号。

包哥廷(笔名,真名为斯图卡洛夫)

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苏联剧作家(1900~1962)苏联剧作家,电影剧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20年开始文学创作。是苏联著名影片《带枪的人》。(1938)的编剧,在作品中,他以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情节内容展现了列宁的光辉形象。1936年创作的《囚犯》表明了教育旧罪犯的艰难过程。由他创作的剧本拍成影片的还有:《金森林》(1937)、《库班哥萨克》(我国译制片名为《幸福的生活》1950,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三次会晤》(1950,与他人合编)、《江布尔》(1953,与A·达日巴耶夫合编)、《垦荒先锋》(1956)、《斗士与小丑》(1957)等;《垦荒先锋》是描写青年垦荒者的一部成功之作。1956年还根据他描写①·捷尔任斯基的历史的剧本拍成传记片《仇恨的旋风》。由于他在戏剧方面的贡献,曾于1959年获列宁奖金。

《中国日报》创刊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认为要进行革命,就必须“首创宣传机关”,以便唤起民众,加速革命的进程。

1899年秋,孙中山命陈少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以鼓吹革命”。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正式创刊,社址设在香港士丹利街27号,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号称“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孙中山亲自领导了这份报纸的筹备工作,并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为报纸确定了“中国日报”的名称。

《中国日报》的主持人为陈少白。陈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早年同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杨鹤龄等4人因为倡言革命,言语无忌,而被亲友称之为“四大寇”。1895年,陈少白追随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900年1月到1906年8月,陈少白一直担任《中国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日报》同时出版日刊和旬刊两种,旬刊每月3期,1901年3月出至37期后停刊。《中国日报》首期发表了该报发刊词——《中国报序》,规定了办报宗旨:“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将使中国之人明外交之道”、“识内治之理”、“知农工商矿之利弊”,“举凡中国旧染污俗又将一洗而新之”。

《中国日报》在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鼓吹“反满革命”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00年,该报发表了章太炎《拒满蒙人会状》和《解辫发说》两篇具有强烈反满色彩的革命文字,在报纸的编者按语中还公开指责清政府为“野蛮政府”。1902年,《中国日报》发表了章太炎为“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撰写的《宣言书》,其激烈的排满革命宣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部分宣传文字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日报》详细报道了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活动以及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中国人民“闻鸡起舞’、“奋发有为”,同列强进行坚决的斗争,启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同盟会香港分会,《中国日报》转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1906年9月,《中国日报》改组,陈少白辞去社长职务,冯自由以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身份兼《中国日报》社长。

冯自由,字建华,广东南海人。1895年,冯自由14岁时即在横滨加入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是首批成员之一。冯自由加入兴中会后,主要从事于办报活动,先后担任过多种革命报刊的编辑、主笔和记者的工作。

在主持《中国日报》工作中,冯自由最先配合《民报》进行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并配合《民报》同保皇主义思想进行了论战。在香港,《中国日报》同主张保皇的报刊《商报》、《岭南报》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揭露了保皇党人保皇的罪恶目的,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日报》社址迁往广州,成为国民党的宣传机关。1913年8月,《中国日报》被军阀龙济光查封。

《中国日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创办的最早报刊,它伴随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在革命思想宣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和培养了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为革命事业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