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01

第1章 1月(1)

20世纪——中国的新开端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列强日益加剧的侵略,救亡图存的主张渐由武器制造为主的洋务运动转向政治改革运动。

开启中国******者孙中山

这些政治改革运动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以康育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反清革命运动。两者对于政府的态度虽大有不同,但其终极的共同目标都是在于追求中国的富强与独立。

在戊戌政变(1898年)和庚子义和团起义(1900年)相继发生后,清廷的颟顸世人明知,变法势力已衰落,革命运动则日益强大,成为民族通向独立自强的主要道路。

虽然清廷一度为拢络人心而实施“预备立宪”,但已无补大局。至辛亥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民国建立,中国终于结束了2000年来的帝制,成立了新的民主共和政体。

英国工党前身“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

在英国工会的呼吁下,独立工会,费边社等社会主义团体及65个劳工组织,共同成立“劳工代表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是雷姆塞·麦克唐纳,会员共有37万人。“劳工代表委员会”在今年英国的大选中仅获得2个议席,6年后会员增加近100万人时获得29个议席。其政治路线采取议会制民主主义及费边主义。1906年改名为工党。

罢工风潮扩及全欧各大行业

在雅典、维也纳、杜克斯、布鲁塞尔、布达佩斯等城纷纷发生煤矿工人罢工,严重影响欧洲各国的工业;许多工厂由于缺乏燃料,被迫停止生产。

本月,罢工风潮逐渐扩及其它行业,维也纳的钢铁工人相继走上街头游行。据报导虽然这些自发的劳工请愿活动没有组织联合罢工阵线,但是全欧的劳工都提出类似的要求:一天工作8小时、大幅度增加工资(有些人要求增加20%的工资),以及改善工作环境。但资方一概拒绝这些要求。

英法美德划分太平洋势力范围

德国国会批准有关瓜分波利尼西亚的英德条约,确立了英、法、美、德四大强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库克在澳大利亚东南岸登陆以来,英国成为最早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地的国家,其后,法国在1842年获得南太平洋的社会群岛和马克萨斯群岛,德国和美国也相继在此扩展势力,分别取得北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以及夏威夷群岛。

世界金融中心伦敦的圣·詹姆斯大街

20世纪伊始世界形势乐观

1月1日。纽约以一种异常欢快和踌躇满志之感进入20世纪。据说华尔街正在经受一次“繁荣的恐慌”。银行家詹姆斯·T·伍德沃德公开宣扬美国是“全世界羡慕的国家”。

伦敦方面报道,1899年到处都在前进,即使在布尔战争中也可见一线光明:战争持续时间越长,越能促使英国的对美贸易的发展。

在欧洲,只有德国威廉皇帝言谈话语听上去仍带有好战的语气,他发誓要把德国的海军建设得和陆军一样强大。

在社交方面,20世纪初,纽约有点萧条,但在华盛顿白宫的一次招待会上有2000人排队等侯与麦金利总统和夫人握手。

在监狱和其他机构里为那些没有其他理由庆祝节假日的人提供了节日午餐。在印度,数十万人面临着饿死的威胁。

在加利福尼亚的富饶的农场上,有5万人参加帕萨迪纳的第11次每年一次的蔷薇杯邀请赛。每列火车和电车都挤得满满的。那些寻求节日快乐的人们可以花75美分买一瓶“种植园”牌的威士忌。

在哈瓦那,人们举着火把排成长队。在队伍中唯一能听到的曲子就是“古巴国歌”。古巴从前受西班牙统治,现在正在鼓吹自由。

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月4日。最近在比利时和德国的煤田里掀起的罢工浪潮强烈地震撼了这两个国家。许多工厂由于燃料不足被迫停产。

本月,工人的反抗活动也蔓延到欧洲的其它行业。在维也纳钢铁工人罢工;在布鲁塞尔,玻璃工人罢工;在波西米亚西部,5000名各行各业的工人举行罢工。据报道,这些罢工行动是自发的,而不是有组织的活动的结果。但是多数人的要求很类似:8小时工作日,大幅度提高工资(在有些情况下达20%)及改善工作条件。尽管秩序比较混乱,但各公司的经理们都稳坐钓鱼台,看样子没有对不满的雇员们做任何让步。

陈炽著有《庸书》等书

陈炽(?~1900)原名家瑶,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清江西瑞金人。举人出身。历任户部郎中、刑部部中、军机处章京、户部员外郎等。遍游沿海各地,常到香港、澳门考察,重视吸收西学之长以自强。1895年参加强学会,主张设立议院,振兴商务,发展机器工业,并提出制定商律、保护关税、取消厘金等措施。反对让外人“盘据要津”。戊戌变法失败后,精神受强烈刺激,遂在忧愤中死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

桂永清曾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贵溪人。早年投靠赣军佐军簿部。1924年以军政部军官入伍生资格,考取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期间曾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第一次东征时任连长、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五十八团团长、第三十一旅旅长。1930年留学德国,入步兵学校。回国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后调任安庆警备副司令。曾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1935年任第七十八师师长,复任教导总队总队长兼首都警备副司令。1937年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8年任第四十六师师长、第二十七军军长,参加对日兰封战役。1940年任驻德武官。1944年任驻英国武官、军事代表团团长兼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海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去台湾后,历任台湾国民党当局总统府参军长、参谋总长等职。1954年8月12死于台北。

聂士成清丰将领

聂士成(卒于1900年)中国清末将领。参加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杨村之战(北京附近,1900年)。

聂士成是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早年参与镇压捻军和太平军。1894年在朝鲜曾痛击日军。在帝国生涯的军事和地方事业取得显著战功后,指挥直隶省荣禄的武卫前军(1898年)。虽然其军队不如袁世凯的北洋军训练有素、装备优良,但1900年初,他对义和团运动采取了凶猛的进攻行动。尽管此举遭到朝廷中支持义和团运动派别的谴责,但他一如既住,杀害和俘获了大批起义者。援救在北京的被包围的外国使馆的第一次努力被挫败,在天津杨村战斗中击退了EH西摩尔将军指挥的一支2000人的殖民侵略军的进攻(1900年6月26日)。不久于1900年7月在北京附近的战斗中被八国联军杀害,此后其部队的战斗力急剧降低。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1900年普朗克提出热辐射能量的量子化分布理论以后,很少被人注意,就是普朗克本人都一再寻找途径推翻这一假说。首先认识到量子假说重要性的是爱因斯坦。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可以被看作是能量相互独立的粒子的集合。这些粒子均以光速运动。这些粒子叫做“光量子”(即光子)。当辐射频率为v时,光量子的能量为hv。利用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推出了辐射过程中的普朗克公式,求得了固体比热。爱因斯坦理论与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着深刻的区别,在这里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被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即光本身是波粒二象性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是对普朗克理论的发展,然而就是普朗克本人亦认为爱因斯坦“太过分”了。直到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完成了他著名的散射实验后,光的量子论才得到确认。由于这一贡献及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的成果,爱因斯坦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梁之彦编著有中国第一部《生理化学》

梁之彦(1900~1986)河南孟津人。1923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1927年赴德国启耳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理化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1930~1942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生化学馆主任、医学院院长。1943~194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化系任客座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早年从事内分泌学方面的研究。50年代首先提出“促脑垂体因子”的存在。编著有中国第一部《生理化学》。

向达著有《蛮书校注》等书

向达(1900~1966)字觉明,土家族,今湖南溆浦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继续在东南大学(即原南京高师)学习历史。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作编译员。1930年秋,任北平图书馆编辑。1935年,作为交换员去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整理中文图书。后又转赴德国、法国整理流散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1938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后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专任导师,兼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古组组长。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历史研究》和《考古学报》编辑等职。在中西交通、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文献史料整理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中外交通小史》、《中西交通史》、《西学东渐史》、《蛮书校注》等。

徐文珊著有《中华文华概论》

徐文珊(1900~)河北遵化人。燕京大学毕业。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学国文教科书编辑召集人、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兼科长、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处长、中国医药学院教授兼训导主任、台湾逢甲工商学院及静宜文理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指导教授,现任东海大学教授。著有《中华民族之研究》、《中华文化概论》《文化主义与国运》等。

己亥建储

1900年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为废黜光绪帝位,另立傅携为皇储“大阿哥”的事件。因该年为旧历己亥年,故史称“己亥建储”。

1889年(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表面上“归政”光绪帝,实际上仍然操纵着清朝军政大权。光绪帝不甘于长期处于无权地位,亟想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故清廷内部一直存在帝、后两党争夺统治实权的斗争。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深感民族危机严重,同时受到康、梁变法维新主张的激励,更加渴望掌握统治实权,有所作为,以雪国耻。因此,这—时期的帝、后党争,更与维新、守旧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戊戌政变后,光绪帝不但是一个傀儡,还惨遭慈禧太后的长期囚禁。尽管如此,慈禧太后仍不满足,总想废掉光绪帝位,或借助光绪帝“病重”的谎言,将光绪谋害,但由于外国公使和部分疆臣的反对,始终未能如愿。

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在海外,康有为、梁启超大肆鼓吹“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1899年7月20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康有为等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狂热宣扬光绪“圣德”,抨击慈禧侵夺帝权、抗拒变法等罪行,号召国人起而迫慈禧归政,拥光绪帝复辟。在康、梁等人鼓动下,南洋、欧美华侨纷纷响应,各地人保皇会者达百余万人。海外保皇势力又与国内维新派互通声气,里应外合,形成一股促太后“还政”的强大舆论,对慈禧太后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慈禧不但恼恨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下令缉拿康、梁,同时“益恨德宗(即光绪帝),思废”。后党顽固派骨干荣禄、载漪、刚毅等人,曾助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因此对光绪帝存有很大戒心。光绪帝虽被幽禁,而帝位犹存。荣禄等以为“太后既老,皇上方壮”,一旦慈禧先死,光绪帝复政,则他们难免杀身大祸,因此耿耿于怀,必欲去光绪帝位而后快。

1899年12月31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荣禄向慈禧太后献密计:选择宗室近支子为大阿哥(即皇储),以便日后取代光绪。慈禧采纳。后党惧怕帝国主义干涉,便派李鸿章探听各国公使的态度。各国公使一致表示“不赞成”。但是,慈禧仍坚持己见,于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至仪鸾殿,宣读了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诏书,内称光绪孱弱多病,久无后嗣,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故决定立嘉庆皇帝曾孙、端王载漪之子傅为皇储“大阿哥”,继承穆宗毅皇帝(同治)为子,派崇绮为师傅授读,并派徐桐、常川照料,定于次年正月初一(1900年1月31日)举行建储典礼。

“己亥建储”之后,慈禧为取得各国列强对其废立一事的支持,亲自宴请各国驻京公使夫人,各国公使仍持反对态度。载漪也派人放风,希望各国公使人宫祝贺,但遭到各国公使的冷落和拒绝。

建储消息公布后,社会上群起反对,各界人士纷纷斥责清廷此举“名为立嗣,实则废立”。就在清廷宣布立大阿哥的第三天,即1月26日,上海绅商经元善(电报局总办)、叶瀚、马裕藻、章炳麟、唐才常、丁惠康、蔡元培、黄炎培等1200余人合词电奏,强烈反对,并指出“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请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湖北官绅50多人赴京“拼命力争”。南洋及美洲华侨中也有人电达总理衙门谏阻此事。

清廷命李鸿章探询外国公使意见,英国公使答称:此事虽系中国内政,邻国无干涉权,但以后“遇有交涉事,我英认定光绪二字,他非所知”。英驻上海领事甚至公开宣称:如光绪帝被废,于一月内英可调印度兵30万来华。日、美、法等各国公使也纷纷表示“干预”,并拒绝为大阿哥致贺。

荣禄电询部分疆臣意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复称:“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其他疆臣大吏也多持反对意见。

国内外的反对声浪,给慈禧后党顽固派造成巨大压力。所以,虽然立了大阿哥,却迟迟不敢进而废掉光绪帝。

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盼子成龙心切的载漪极恨列强阻止废立之事,遂捏造列强发兵是为“勒令太后归政”的谎言,激慈禧对洋人开战,以借混乱之机,速行废立。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继续向北京进军,直逼北京城下。慈禧携光绪和大阿哥等仓惶西逃。逃难期间,慈禧和光绪昼愁夜忧,一时一刻都不得安宁。而大阿哥却少年不知愁滋味,又是玩鸟又是听戏,大臣见了,个个摇头。